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在贬途,张说却用三首诗告诉我们:智者自愈,弱者才抱怨

2023-06-25 21:00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诗坛 / 宰相诗人张说(二)








飞来的横祸竟然让他凭空生出了几多的豪情,宛若新生一般地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定位。








01



后世史评家们赞誉张说执掌文坛30年,当是从他编修《三教珠英》后算起的。


修撰《三教珠英》可以算是武周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坛盛事了,文坛大牛们云集毕至,张说年纪轻轻,便成为编修队伍的主力。此次编修充分展示了张说务实不虚的实干风格,张昌宗本就是挂名领事,他和李峤两个人成日带着这帮文士聚会赋诗,快一年了都没个纲领。还是徐坚和张说两个人编写了提纲,才渐有条流,其他人依照他们的规制分头整理,才最终成书。


也是凭借编书这一契机,张说得与当时的诗坛名流们集会游处,切磋技巧。不仅提高了诗艺,也为能在开元时期领袖诗坛夯实水平和声望。


福祸相依,这样一段看似风光的经历却为张说人生的起伏埋下了伏笔。



02



张昌宗兄弟仗着武后的宠爱,趁着武后年迈昏聩,在朝堂之上大行排除异己之举。703年,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三朝元老魏元忠,构陷魏元忠谋反。武则天这辈子最恨的便是谋反了,魏元忠被火速下狱。晚年的武氏虽然昏聩但也没有到荒唐的地步,因而还是给了魏元忠当朝对质的机会。


张说之所以被卷入这一段祸事是因为他曾于长安二年(702)任朔方判官,就职于魏元忠麾下。恰巧张说又在编修《三教珠英》之时表现出色,难免让张氏两兄弟印象深刻。机缘巧合之下,张氏兄弟便拉上了时任凤阁舍人的张说,让其指证魏元忠谋反。张说在其威逼利诱下无奈答应,却在对质当天翻供,当庭指责张昌宗的逼迫行为。


事件的结果是魏元忠保下一命,从宰相被贬为县尉,而张说则成了武则天眼中的“反覆小人”,被流放到了岭南的钦州。



03



这是张说一生中的第一次贬谪。


钦州就是现在的广西钦州,当年的北部湾可没有如今的浪漫情调,基本可以算是边陲中的边陲了,但张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这飞来的横祸竟然让他凭空生出了几多的豪情,宛若新生一般地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定位。他内心安宁,潇洒赴任,到了端州(今广州高会),与他相伴一路的高戬要转道分别,他以诗赠别。曰“异壤同羁窜,途中喜共过。愁多时举酒,劳罢或长歌”(《端州别高六戬》),言语湛然明朗,见不到丝毫贬官的绝望和沮丧。



这里就要说一说唐朝的官员贬黜生态。


或许是唐人天生具有流浪意识,又或许是唐初百年频繁的宫廷政变,让百官历练出了无坚不摧的抗压能力。唐朝的官员们似乎早已习惯频繁的升降贬黜,尤其是武氏当政以后,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用铁血手腕来排除异己。据《资治通鉴》卷205记载,武则天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前一刻还富贵滔天,后一刻就可能身首异处。头一年刚被贬为庶人,后一年就复起为三军将领,真是人生处处有惊喜。是以,大唐的士子们早就炼成了百折不挠的金刚菩提心。他们总是能进退自如,不管成功或者失败,都能淡然处之。相比魏晋名士们的装模作样,这才是真正的任真和旷达,也是唐人独有的辽阔和磅礴。


重压之下,可见生命的弹性。正如张说在《入海二首》中所唱“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将人生的起落看得如潮波涨落一般自然,这样的胸襟和如此的刚毅,他们的人生如何不能“行稳致远”?



04



张说在钦州将近两年,也是他人生中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岭南送使二首》、《南中送北使二首》、《钦州守岁》、《广州江中作》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为同僚及朋友之间的酬唱之作。相比蜀中作品,这些诗歌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也更加复杂。


这其中最多的自然是贬黜的凄楚,“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南中送北使二首》),“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相比前一句的凄风苦雨,血泪催肠断的说法就有点夸张了。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无非是远在长安的亲人,还有繁华京畿的归属感罢。“万里投荒裔,来时不见亲”(《岭南送使二首》),虽然依旧心有所念,但相比蜀中所作,情感的饱和度已经低了不知几点。倒是“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之属,明明白白地向我们展示一个政客的所思所念。



05



其实张说这段时期的作品质量并不可观,总感觉他写的那许多同僚酬唱之作,多的是“握手与君别,歧路赠一言”(《南中别王陵成崇》)一挂的无盐之句。倒是《南中送北使二首》、《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这几首作品,情感真挚,蕴含其中的野心和雄心昭然若揭。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

旅窜南方远,传闻北使来。

旧庭知玉树,合浦识珠胎。

白发因愁改,丹心托梦回。

皇恩若再造,为忆不然灰。


这首诗没什么技巧,也谈不上什么华彩锦句,自首句以下,字字句句都是在表决心诉忠心。第二句借助庭中玉树及合浦还珠的典故,表明自己不甘沉沦、渴望回归中央的态度。第三、四句就更加直白了,简单点说就是旅窜北海,头发都愁白了。唯有一颗丹心不改,如果得遇再造之恩,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6



在《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二中,他更是他书特书朝中大事,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他报效国家的决心。诗的前半段依然是絮絮叨叨的罪贬之愁苦,他说自己以罪身远黜他乡,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穷愁满怀。恰逢使君远道而来,请将我的一番思念带回京都。刚刚还在凄风苦雨、借酒浇愁,下一刻却陡然翻转到军国大事上。他这几句诗明显具有双关之意,既表明他虽然远在边陲,却始终不忘国事,另一方面借助廉颇和孙叔敖一心为公的典故,进一步表明自己报销国家的壮心。


《南中送北使二首》 其二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

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

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

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

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

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

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

廉颇诚未老,孙叔且无谋。

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虽然有评论家说张说的贬谪诗在抒情内质与艺术变现圆融浑成的审美建构层次上,与四杰乃至沈佺期、宋之问的作品尚有一定差距,但正是这样的差距,却也成就了张说诗作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能够以朴素的方式直抒胸臆,从而呈现张说式的晓畅和明达。这种质朴的诗风与手法,显然与陈子昂倡导的以“风骨”“兴寄”为标志的汉魏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只不过在情感内蕴以及主题提炼上还稍欠火力而已。他之后的作品《邺都引》《幽州夜饮》《五君咏》,都是此类风格至臻完备的最好佐证。



07



个人认为他在钦州期间写得最好的一首作品是《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想必最好的诗真的都在路上,冬日山道偶见牧牛人挑着青草而归,这最寻常的农家即景却让诗人思绪联翩。


《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

塞上绵应折,江南草可结。

欲持梅岭花,远竞榆关雪。

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

苟齐两地心,天问将安说。


这一刻,他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眼前的江南青青草似乎变成了塞上绵延不断的绿色牧场,手中的岭南梅花竟也不输榆关枝头的点点白雪。他瞬间顿悟“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日月朗照从无差别,一刹那便有了观自在、观众生的普世光辉。当然,这一句的意境是比不上张九龄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但是这其中的辽阔和通透却异曲同工。


学中国的古诗词最沮丧的便是它的难懂,但最有乐趣的也正在于它的难懂。这一个个简洁的符号仿佛是诗人们留下来的生命密码,充满了难以言语的无穷奥义。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往往会因为解读者的不同,而呈现出全然不同的境地。又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彼生的他和此生的你,素昧平生而又惺惺相惜。


我相信,这一刻他必定洞悉了佛祖普渡众生的意义。所以他才会说:此时彼时,此地彼地,人生浮浮沉沉里,唯有为世为民,方是安生立命之道。


这一刻,张说才成为张说。




人在贬途,张说却用三首诗告诉我们:智者自愈,弱者才抱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