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改鱼雷轰炸机,二战英国布莱克本“火炬”战斗攻击机

二战爆发后不久,英国开始研究新一代的舰载战斗机,战机除了格斗性能之外还要求有大航程,它将用来保护舰队免遭空中打击,布莱克本公司向海军提交了自己的B-37设计,这就是后来的布莱克本“火炬”,因为原型机性能不佳加上战斗机这一职能被其他机型替代,布莱克本“火炬”发展成了可以携带鱼雷和航弹的战斗攻击机。

“火炬”是一种单引擎、低单翼全金属飞机,第一架原型机安装的是2305马力发动机,因为需要给飞行员提供足够的正前方视野方便降落,所以发动机的散热设备调整了位置降低正面高度,散热器进气口设置在机翼翼根前方,机翼外侧段可以向上折叠,机翼后缘配有液压控制的襟翼优化低速性能,后三点式起落架均可收入机内;作为舰载战斗机,它的武器装备为4门安装在机翼上的4门20毫米机炮,每门机炮备弹200发。

前1架原型机的测试结果并不好,它的发动机动力偏弱,最大飞行时速只略微超过500千米/小时,这在1942年是无法接受的,加上当时其他在研战斗机表现出更好的性能,所以“火炬”作为舰载战斗机的前景变得微妙,好在英国人不想浪费“火炬”优秀的挂载能力,于是转成可以挂载鱼雷的战斗攻击机。

改成战斗攻击机的“火炬”MK II型对机腹结构进行调整,这主要是为了在机腹中轴线上挂载鱼雷,4门战斗用的机炮被保留,在后续又对飞机进行进一步改进,包括安装更大马力的发动机等,直到“火炬”MK IV型才是第一个大量建造的型号。

海军总共订购了250架“火炬”MK IV,它使用一台2520马力的发动机提供动力,驱动一副4桨叶螺旋桨,尾翼和方向舵尺寸加大更利于低速稳定,飞行与座舱改为气泡式结构,飞行阻力更小。为了降低俯冲速度增加了增阻结构,利于提高攻击精度,而鱼雷有前后两个挂载点,后一个挂载点的作用是向上拉起鱼雷尾部增加离地距离避免碰撞,当起落架收入后会放下鱼雷尾部呈正常状态。

作为攻击机它能在每侧机翼下挂载1枚2000磅炸弹,或者在机腹挂载一条840千克重的鱼雷,挂载鱼雷的同时还能挂载16枚RP-3型3英寸空地火箭弹,这种火箭弹通常被用来打击坦克、汽车等重要目标,英国海军用它来打击U艇。机翼下也能挂载副油箱用来增加战机航程。

布莱克本“火炬”战斗攻击机的研制进度很慢,这跟它战斗机转攻击机的性能转变有关,它在二战前期开始研制,1945年9月才在海军服役。该系列机型整体性能不够高,有飞行员认为该机“性能不足”,它在航母甲板上降落就是“灾难”,因此它只服役到1953年,包括各类原型机在内总产量只有223架。

布莱克本“火炬”MK IV战斗攻击机空重约5200千克,机长11.81米,高44.04米,翼展15.634米,最大飞行速度55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412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200千米,最大升限约10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