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扼杀”华为是真正感到了危机

对于在全球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 ,马斯克充耳不闻,不管不顾,却深夜发文“怒怼”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有人不懂,马斯克如此反应强烈为哪般?殊不知,当面对华为,马斯克才真正感到了危机。
众所周知,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全球领先,三目摄像头配合精准算法,是特斯拉最看家的技术之一。然而,当华为的激光雷达技术发布之后,马斯克坐不住了,不仅在公开场合称用激光雷达解决自动驾驶是愚蠢行为,更深夜发文怒怼华为不会成功。但是,面对全球的挑战者,马斯克都能坦然处之,为什么华为一出手,他就如坐针毡了呢?

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上,特斯拉和马斯克选择的是两条不同的方向。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依靠毫米波雷达加上摄像头以及AI技术实现,但是毫米波雷达的精度很容易受到影响,AI技术依然不够成熟,对很多物体的分辨能力较差,而摄像头也和人眼一样,看得见、看得清楚的东西能识别,看不清的东西就识别不出来。这就造成了特斯拉要一步步的试错,而试错的成本是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的。
从特斯拉在量产车上搭载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开始,车主因为开启该功能导致的事故从来没有断过,而特斯拉也从来没有妥协过。用很多技术人士的话说,人类科技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因此,马斯克从来没有对此表示过歉意,在毫米波雷达加摄像头的技术路线上也是一条道走到黑。

而与特斯拉不同的是,华为选择的是激光雷达加毫米波雷达技术路线,激光雷达精度更高,探测范围更广,可以对周围的所有人和物进行精确建模,躲避障碍物。同时华为也引入AI芯片,通过不断地学习优化,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会越来越强。在技术界普通的共识是,激光雷达有更高的精度和辨别率,唯一的缺点是造价过于昂贵。
以海外的激光雷达企业Velodyne公司产品为例,其32线的激光雷达售价4万美元,64线激光雷达售价8万美元。想要在车辆上实现大规模量产应用,用激光雷达价格太高。因此,即便是马斯克嘴上不承认激光雷达好,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个技术的优势,同时也知道用在量产车上不现实。
然而,马斯克做梦都不会想到,华为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将西方国家研究了六年的激光雷达技术实现了新突破,自主研发出96线的激光雷达。此外,最让马斯克不能接受的是,华为将激光雷达的成本直接压到了200美金左右。换句话说,一旦华为开始全面铺货,成本还将继续下降。在马斯克看来,不具备低成本量产条件的激光雷达,却让华为干成了。他能不恼火?能不着急?
华为的轮值董事徐直军明确表示,在华为汽车还没出世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是最强的,但是在华为汽车出世后,华为汽车将成为无人驾驶的全球第一。此外,近日华为曝出的大新闻是,今年7月华为将与中国航天、中国移动联手发射两颗卫星,目的则是为了6G网络技术提供支持。

要知道,马斯克的计划是在2024年之前,在地轨道近地空间布置12000颗“星链”卫星,这些卫星将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太空网络,被称为“空天互联网”。彼时,遍布全球的特斯拉会利用摄像头将所过之地的影像数据上传到星链,分析和整合能力要远远超过谷歌街景。
如此之多在近地轨道的卫星,几乎可以让其他国家的卫星形同虚设,在封锁对方卫星通信的同时,它还可以对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及设施进行破坏及干扰,除了战争中的直接通讯应用外,星链计划可以保障美国航母编队和全球各地的海外基地实现高效的通信,美军可以借此提升自己对海洋的控制能力,这将有助于美国军队占领外围军事制高点。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一旦成功,无论在民用还是军用领域,都将是统治级的存在,也必将对除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安全产生威胁。此时,华为的卫星上天,6G网络进入实验阶段,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又是最大的掣肘。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明确表示:“在6G网络的研发上,华为的水平遥遥领先于全球各国。”可以肯定是,未来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华为。

此外,华为虽然不自己造车,但是华为显然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华为在智能汽车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以及车载芯片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软硬件协同成为华为造车的护城河。目前,与华为合作的整车厂数量超过10家,上汽、比亚迪、长城、江淮等都位列其中。
通过这些软硬件协同优势,华为将自己打造成为造车的全栈供应商,同时具备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换言之,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届时,虽然华为不造车,但华为技术的覆盖率将是巨无霸级别的,对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也将产生碾压式的冲击。
有海外媒体报道,为了“扼杀”华为,特斯拉将与苹果联手共同在自动驾驶、智能化领域进行深度合作。而华为并不慌张,就像任正非对媒体说的,你现在看到华为的技术已经是积淀了10年的。可见,华为的“底牌”还没露,马斯克的焦虑和危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