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体系》初试
一、前言
1、这里,我尝试探索一个认知“自己如何认知一切”的方法,依循此方法可以与一切认知模式拉开距离,甚至颠覆并重新建构“已被自己所认知的”或“固有认知”。
拉开距离是为了让自己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如何认识一切的。至于拉开距离之后如何抉择,还是交给读者自己吧。
另外,文中庸俗与短路之处,请多包涵,请多指点。
2、首先,在此统一概念,否则容易出现误解和庸俗化。文中带有下划线的部分属于假设或猜测(下普遍性判断),请自行取舍。
(1)一切:没有人能够体验一切,但是人们可以用理解、把握何为“一切”。
(2)庸俗化:将某个问题或概念理解把握为该问题的前一个层次,甚至前N个层次。
(3)符号的特点:符号处处是无头的(任何符号不断向上追溯,只会得到一个不可说、不可能)、短路的(可消解/无视两个符号的差别而直接将二者同一)。
二、切入
1、(1)自我意识是如何认识一切的?
如果仅仅是通过“感觉”——这里指一切感觉,简而言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里请勿套用佛教概念体系,它们仅仅是感觉。那么,一切感觉在未被自我意识感受时,都是未感。而一切已被自我意识感受的感觉,都是已感,但此时自我意识还未将其分辨为五感中的哪一个。当自我意识完成分辨并赋予它某种含义时,这里称之为符号化,是自我意识基于认知框架将已感分析、理解、把握或赋予含义的过程。
这里,未感的界定要严格遵守,否则将庸俗化。未感只是自我意识未感受的,仅此而已,如果去猜测并形成了某种感受,此时已是已感甚至进入符号化。
(2)这个问题已经包含了一个预设:自我意识的存在,并问自我意识是如何认识一切的。那么,自我意识究竟存在吗?这里的答案是:悬而未决的,既不肯定存在,也不肯定不存在。将自我意识对象化(客体化)地把握,注定是失败的,只会陷入无限后退:看我自己,究竟是谁在看?换而言之,被对象化的自我意识,就不是最初的自我意识了。
2、(1)是什么让自我意识感受到了已感?
不是感官,确切地说是载体,凡是能使自我意识感受到感觉的,皆称之为载体。当载体被认知为“载体”时,就已经被符号化地把握了,自我意识方才知道这是载体。
(2)自我意识的中断是载体消亡了吗?不是,这是自我意识造成的,而不是载体。载体只是使自我意识体验到“我必须得中断了”“我必须得休息了”的一系列感觉,自我意识被这种感觉欺骗了,进入中断,这种欺骗感觉是血肉之躯载体的局限性(血肉之躯的生理生化规律、构成血肉之躯的元素的物理、化学机制)。载体尚未消亡前,载体的因果-责任是连续的。
(3)为何自我意识多数时间体验会在这个血肉之躯里?
未知/毫无目的/基于不同的认知框架,自我意识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但自我意识与血肉之躯密不可分,自我意识多数时间体验会在这个血肉之躯里,血肉之躯是自我意识感知存在与现象的重要载体。关于记忆-经验是在自我意识中还是在血肉之躯的载体中,这还未得到答案,但自我意识的回忆-经验必然是符号化的。
(4)自我意识内生感觉,即自我意识内直接产生的感觉,“回忆”即属于此。从载体的角度来说,自我意识也属于载体,此时就已对象化,不可再深究。
(5)自我意识内生感觉特有之现象:内听觉。根据是否察觉内听觉,分别为下意识默念和主动默念。
下意识默念是自我意识未察觉到内听觉。主动默念是自我意识察觉到内听觉。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察觉下意识的符号化过程,都是下意识默念,不属于主动默念。
(6)下意识默念下的已感是如何符号化的?例如视觉、听觉:当自我意识看到或听到这些文字/声音并理解意义时,已感就已经符号化了,一般情况下,这个符号化过程是下意识的、隐蔽的。但实际上:自我意识看到或听到文字/声音时,先是体验了一个视觉或听觉,这个视觉或听觉是你所视或所听的一切(仅是感觉),而后进行符号化、产生内听觉之下意识默念,此时自我意识理解把握了这些文字/声音的意思。自我意识通过主动阻断符号化(停止产生内听觉)可体验已感的未符号化、符号化过程(再次产生内听觉)。主动阻断符号化后,自我意识看/听了很多文字,却没得到任何文字的意义,感觉仅仅是感觉而已,这个感觉便是已感,自我意识很快便忘记了它,最多知道有过某个感觉,却不知道感觉的意义,这是因为文字/声音的意义并没有被认知,仅是一个感性直观的感觉本身被认知。
嗅觉、味觉、触觉,亦是如上,但这三种感觉的内听觉频率远远小于前两种感觉,这三种感觉与符号的关联不深。
3、(1)自我意识认知一切的方式?
认知一切,符号化是必经之路,否则一切都将沉默、不可说。
(2)根据对符号化的把握和反思,分为感性直观与理智思辨。如果对符号化不反思、甚至根本没有察觉,属于感性直观。如果察觉了符号化且反思符号化,属于理智思辨。
(3)自我意识认知一切的都经由认知框架,无一例外。认知框架是自我意识认知一切时所应用的一切知识的符号化演绎。
当自我意识认知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时,会使用一切能够解释该事物或现象的知识,再次符号化形成一个独属于自我意识自身(特殊)的理解把握。这里,“知识”也是一个或多个认知,由此可发现:认知是一层遮盖一层的,即认知亦是无头的。毕竟,认知是基于符号的。认知框架的内容包含了许多知识,例如成体系的学科知识。
4、(1)为什么要用以上这种方式认知一切?
现实中,一阶意识形态、二阶意识形态十分常见,所谓一阶意识形态是人们无法察觉到自己不停地应用某种认知框架来面对现实,即人们无法与这种认知框架拉开距离,这是很简单的意识形态,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意识形态。二阶意识形态是人们知道某种认知框架,甚至处于这种认知框架中,也知道它是虚假的、拟制的,但是人们仍然相信 别人也相信这个认知框架,行为上依旧符合这个认知框架,仍然不能拉开距离或反制,可以称之为现代意识形态,古代意识形态俘获不了ta们。现代人们获得了一种不彻底的、虚假的反思能力,但这种反思仍撕裂不了被二阶意识形态把控的命运。
(2)以这种方式认知一切的目的?与一切认知框架拉开距离,包括此方法。至于究竟有何目的,还是交给读者自己吧,人生目的与意义应该由自己亲自探索和给予,而不是期待他者赏赐。这一切究竟是如何的?还有:为什么要有这一切而不是没有?都要自己探索,自己给出答案。
三、演绎——全文下划线
1、为什么自我意识是通过感觉而不是通过其他来认识一切的?
感觉是一个普遍的、基础的现象,由此切入符号、认知框架,读者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且,本人不认为有其他不经由感觉认识事物的途径。
2、情绪是感觉吗?
不是,如果将此方法(理智思辨)坚持到底、推到极致,情绪将被消解为一个个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当自我意识处于感性直观时,可充分体验情绪。这里,不要排斥感性直观,而追求理智思辨,本人认为感性直观的经历亦十分重要。理智思辨可抉择何时感性直观。
3、当已感超出认知框架范畴时会怎么样?
自我意识会质疑已感的真实性或根本不感兴趣,或质疑自身认知框架的真实性。后者会促进自我意识改变认知框架,至于怎么变、变成什么样就因情况而异了。
4、如何检测当前的认知框架的有效性?
坚持一段时间的实践,看看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没有向自己想的方向改变。一切认知框架都是面向现实生活的。
5、优质的认知框架内容
本人会总结一些自认为比较不错的认知框架内容,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