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阶段背书和做题的7个问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 真题课开课有一段时间了,前两天给凯程各位学员同学做了一次直播,发现大家对于背书与答题上还有不少问题,今天我整理了我之前解答过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希望可以解答各位关于答题与背书的困惑。
01
统考333如何学习选择题?只理解记忆可以还是需要相应的背诵?
理解,但是适当的时候需要补充记忆。
首先,假如我们最近一轮学习是强化课。
强化课是我们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了一轮精讲,大家用的是《核心背诵讲义》,里面但凡拎出来的关键词、关键句就是大家特别需要学习的东西。你们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如果按照《核心背诵讲义》,按照老师上课的讲解,里面带着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我们学习任何一个题型达到的基本的记忆层面。
如果再去认真阅读,就是更进一步的加深了我的理解。
在《核心背诵讲义》上,我会说选择题或者主观题,我们课上都会给同学们说一下,点主观题的地方,就是要按照它的大框架真的要记,我点选择题的地方就是我心里面对它有个基本感受,我能做题就行。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选择题学习的第一个层面是:
我只需要阅读过,留下了印象,而且我基本上是理解的,我就可以做这个题。
但是你们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会发现,为什么我的很多选择题还在做错?
第一个原因,是你对知识就没有留下印象,记忆不过关,选择题就做不了。 第二个原因,审题能力不行,审题审不出来名堂,最后做题也必然会发生错误。 第三个原因,选择题必须要进行整理和总结,答选择题需要技巧性。 下面我来举个例子,比如,古德莱德分类,我们上面标了选择,你说我要不要看一眼就行了,你看了一眼,也对它没有留下印象,我甚至都说不出来,它是从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会-运行-经验课程,你连这个基本的词都记不下来,更不要说意思了。 但是有同学上课听一下,一遍就记住了,就会知道,大家需要先想象一个完美的课程到国家去实施,叫正式课程,领会完之后老师去实施,叫做运行,运行的时候到了学生那里,学生吸收的东西我们叫做经验。 你可能听老师讲懂这个逻辑了,蹭的一下子他就选对了,但是有同学听完了,可能连经验课程或者说到了我们说的运行课程来自哪儿都不记得了,留不下任何印象的时候,题当然就做不对。
所以听课有个好处是,一个场景可以帮助你留下一个印象,你如果有了印象,我不用全背,我就记住了它的这五个词汇我就可以答题了。
我们还讲过类似的东西,比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就不需要背大教学小课程,互为目的和手段,听一遍我就知道,看见这个题我几乎就可以做题了,包括我们可能有时候在教育学原理里面,原理中可能会给你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你读完之后,这不就是个stem教育吗?读完之后这不就是个大单元设计吗?这个例子它讲的不就是问题教学模式吗?这个时候你感觉背书对你来讲就没有什么用,通过听课理解就可以做题了。 再举个例子,我对朱子读书法我就只记6条,这6条里的解释,我就是看看书,知道他这么解释的,明白就行了。 所以,做选择题是以理解为主,个别有必要就是特别记一下,不记忆我可能就会混,分不清楚它是哪个阶段的,分不清楚他是谁的,我就需要记框架,我有了这个框架我就可以做题了。
02
《大纲解析》上标注不考主观题的地方,会不会爆冷考主观题?
我想告诉同学们,在考试中,各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上课时候是否强调过基本概念一定要背?举个例子,同学们打算不打算背广义和狭义的教育的概念?我们有一道311真题的第三问,就是“结合上述的教学案例,请你谈一谈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外延就是广义的教育,这个时候答题可能就需要回答广义的教育概念。 这种东西好像上课听一遍课就知道了,就不用那么费劲的去背了。可能我到了皮亚杰在这里,我才需要费劲的背一下。我到了科尔伯格,我得分清楚科尔伯格的六阶段到底是哪六个。如果我们阶段都记不下来,选择题当然就不太能做对了。 有些知识点,我们上课听一遍就能掌握,但有些知识却需要认真去记背。所以我们要分清楚,哪些地方一听就懂,哪些地方我们需要专门去记知识框架。所有可能性的考点,我们都会在课上跟大家一一说清楚。
03
如果全凭自己理解会不会踩不到得分点?老师会不会觉得我答的东西学术性不强?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建议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一下课程。 统考答题最重要的就是踩得分点,只要好好听一下课,相信踩点对大家来说都不是问题。
能不能踩到得分点的关键,就是在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读懂这个文意。不详细研读,就很难找到点,文章真正好好研读了,才能找到你要踩的点。
除了要踩到点,踩全点也至关重要。比如答案有四点,我们就不能只想到两点,这也要求我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一定要高。 踩不到点通常是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是泛泛而读,读得太空洞,就很难找到点。再者,就是我们的知识没有记住,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在答题的时候和题目形成联结。同学们听一听真题班的课,一定能打开思路,帮助我们准确踩住得分点。 而当我们能踩住点,那论述就不是问题,我们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你听我们分析题的课,你就能感受到,所谓的踩点就是踩最近发展区啊,或者说学生他处在科尔伯格的哪个阶段啊,或者说上述老师使用了讨论法啊,支架式教学模式啊,这些叫踩点。 比如我们来看,如果一道题问,请用德育的结构来分析一下上述材料。德育的结构就是知情意行,我就从知情意行来分析。 我谈到了知情意行上,材料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干的,哪里体现的知情意行,这不就踩点了吗?踩点是非常清晰的,你这个点是绝对大家你只要好好听一下课都能踩上去。除非他问法相对模糊一点,我们背书不太熟,才会觉得踩不上去。
还有答题什么叫做学术性不强?
对于无论对于311还是333来说,答题时间是很紧的,答题的时候,你需要踩到点,略微阐述,而你的阐述又必须要结合材料,同时还要保证基础知识话语通顺,这时候这个题就答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希望所谓学术性较强,就看我们答题里面有没有专业词汇,但这种东西不能强求,如果一道题正好能用上,就带上,能不能用上专业词汇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平常的知识积累,有没有积累到这样的词汇,另一个方面是说我在看这个案例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可以产生特别强大的迁移与联系。 说到底,还是知识的储备,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所以,有这样词汇,你就用上,但它不是对你来讲最主要的东西。踩点才是最主要的东西,把功夫先放在踩点上,阐述就不是事儿。
04
在写主观题的时候,无法将知识组织成有逻辑有条理的答案怎么办?
在统考题中,我们要抓的重点并不是逻辑,而是踩分点。
人家已经给你分成两问和三问了,这两问三问里,你直接找的并不是逻辑,而是踩分点,直击主题,他这一问问的是哪个点,比如问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还是什么?其实你那个点直接就踩到了,所以你不是去想着怎么去组织答案,是直接踩点,你1234点梳理下来就是你的答案,这是统考的独特之处。 无法抓住这样的点形成答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摸清、没有去研习答题的整体框架,没有总结统考题的考察特点和答题技巧。 比如,大家有没有发现,当问到怎么办之类的题时候,我们的显著特点是说,找维度词:在......上。
如果我们不知道去找这样的维度词,你的答案就没有办法再做展开了,这就是基本的特点。
你知道了这个特点,你不可能说踩不到分,你不可能说你写不上去的,所以你更多的是是不知道他的套路,每一个考试都是有自己的套路的。
再来看非统考。
非统考很喜欢用“试论”这种较为模糊的词作为题目,这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逻辑,也就是布局。就拿教育原理来说,最常见的布局三部曲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布局这三步时,我们就已经把答题纸的一页分成了三份,再把我们拟好的标题句镶嵌进去就可以了。
在听课之外,还需要我们多看题。当你听得、看得足够多,你的大脑里就能自动形成答题布局的基本方式了。
除了听老师讲解,我们还可以观摩别人是如何答题的,看看他人的答题思路,在结合自己所想,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了。 这时,我们要试着去进行一些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反馈,看老师给你的点评。 凯程现在每天都在抽查学生的练习题,再给学生相应的点评。同学们如果点评不到,就去对答案,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获得反馈。
05
统考版的《核心背诵讲义》和《大纲解析》怎么搭配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大纲解析》就是一个阅读的版本,这本书每个知识点结束后都有一个框架图,对这个事件进行总结,而这个框架图就来自于我们《核心背诵讲义》,所以《核心背诵讲义》就属于《大纲解析》的一个缩略版本。 《核心背诵讲义》上的内容再回到《大纲解析》里面去,就对每一条进行了解释,《大纲解析》就是读,认真读,读清楚了,就理解了,就行了,然后我就把要点句子拎出来,变成一个框架背下来就行了,就这么回事。
我真正要背书,其实就背框架图,我这个框架图背《大纲解析》里的也行,我背《核心背诵讲义》也行,反正我就是把那些要点句子给背会了。
好多的框架你可能真正读懂了,很快就顺下来了,所以他们之间不矛盾。 有同学说我看到有些句子好像发生了变化,你品一下,发生了变化就是把原来的这个东西调整得更易理解了,或者我们有了新的维度词,或者我们把这个句子变短了,但是含义不变,哪个方便你理解,哪个容易背,你就背哪个就行了。
06
我都背了两轮了,看到主观题还是无从下手怎么办?
这个主观题我觉得多数同学现在说的都是统考题,因为统考确实有难度。
首先,我们没有摸清、没有去研习答题的整体框架,没有总结统考题的考察特点和答题技巧。
考试有自己的套路,有自己的方法,有需要针对性的考察的内容。而我们刚开始上手做题,缺少对统考题的了解,也缺少答题经验总结,觉得难是正常的。
其次,可能是我们的基础知识还是不够扎实,导致我们的迁移感还比较弱。
基础知识这部分我就不多说了,而迁移感不足,还是因为知识和题目没有产生相应的联系。没有产生联系很大原因是没有理解,统考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考的都是阅读理解,我们感到无从下手,本质上来说还是阅读能力还有欠缺。
所以我们在统考题上,可以首先先听题,听一部分,对真题真正摸清楚了,然后再动手做题,这个时候就感觉可能更容易下手一些。
做题时我们还需要调动自己的元认知,建立知识点、关键词与题目之间的联结,慢慢培养学习的联结感。在做题中多总结,多看答案,多听题,做题就会容易起来了。
07
真题课需要把书背了才能听吗?我要如何平衡真题课和背书?
我认为这二者可以同时进行。
当真题课讲到了我们没有背到的地方,我们刚好可以跟着做题的进度背一下知识点;而如果真题课讲到了在之前学习有印象的、学过的内容,那我们既可以复习知识点,同时也能学习解题技巧。这二者不冲突,还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现阶段,我建议大家的时间安排可以是背书三小时+听真题课一小时,同学们可以按自己的个人情况灵活调整,总之让背书和做题同时进行就可以,这二者相当于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配合有致才能走得长远。
以上是我通过同学们的问题,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背书与做题的方法,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