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课|第五课 肉食者不鄙


江南地区,气候宜人,植被丰茂,水系纵横,各式各样的动物在这里栖息:房前屋后的湿地河流里有鱼、蟹、螺蛳、贝类、龟鳖等水生动物,这些水生动物又吸引来了水鸟和一些杂食性动物;聚落区周围的山地丘陵里,鹿、貉、獾、兔子等哺乳动物生活在那里。大量的动物资源为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先民们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肉食选择。
获取这些肉食资源对于史前居民们而言难度也并不太大。小型动物即便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也可以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捕获,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在新石器时代应该绝不少见。而大型动物,捕猎的难度则要大的多,但提供的肉食量是非常可观的,一只兔子可以提供的肉量大约是1千克,而一只麋鹿可以提供的肉量能达到80千克;另外,大型动物的角和肢骨还会被充分利用,作为原材料,制作出骨锥、角锥等各类骨角器,可谓是一举多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一地区对于家猪的依赖明显小于黄河流域,渔猎活动成为这一地区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根据动物考古学家们的统计,除了良渚时期,鹿在史前环太湖流域居民的肉食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流。

卞家山遗址出土角锥

环太湖流域史前人群肉食结构示意表
良渚时期,情况发生了改变,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仪式性活动的增加,使得传统的肉食结构难以为继。为了解决肉食资源的缺口,良渚人强化了对家猪的饲养,环太湖地区以往居于次要地位的猪肉资源一跃成为了当地居民肉食的主要来源。
猪,一种繁殖率高、肉脂量大、天敌少且易养活的杂食性动物,因为糟糠皆可食,在《清异录·兽》里又别名“糟糠氏”。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由于长时间被人工驯养,不再需要依靠嘴部去获取食物,与野猪相比,家猪的嘴部逐渐缩短,并引起了一系列生物性状上的改变。我国家猪的起源目前可以追溯到距今8500年左右,发现于中原地区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南方地区则最早见于跨湖桥遗址,年代可早至距今8200年。

从野猪到家猪的驯化
根据考古学家对良渚文化遗址内出土的猪骨的分析,良渚先民们食用的大多是年龄在1-2岁左右的猪。猪正常应该是一岁半左右成年,在成年或之前宰杀可以得到肉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良渚古城附近的卞家山遗址为例,卞家山遗址家猪的死亡年龄集中在亚成年1-2岁之间,其次为6-12个月,说明当时的良渚人已经能够有选择性地实现猪肉资源的高度利用了。

卞家山遗址猪骨的年龄分布

卞家山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良渚时期猪的饲养方式很可能是放养的,处于“牧猪”的状态。一方面,从出土的猪骨来看,良渚家猪的驯化特征还不明显,反映出这一地区的驯化压力较小,对猪的管理是较为松散的。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文献,至少到秦汉时期,很多地方的猪采用的还是牧养的方式,成语“牧豕听经”,讲的就是东汉人承宫一边放猪,一边听乡贤讲《春秋》的故事。
对于良渚人而言,动物不仅仅是用来饱腹的肉食资源,更是他们描摹创作,甚至是精神寄托的一部分。他们会将动物刻画到陶器上、还捏制了非常可爱的动物泥塑。另外,张光直先生还提出过“动物伙伴”理论,认为巫师沟通天地时需要动物的帮助,良渚最典型的神人兽面纹上有诸多动物的影子,因此玉琮上雕刻有神人兽面纹、鸟纹并不是偶然,而是希望借助动物的力量,贯通天地之隔。这样看来,良渚的这些肉食者们,不仅并不“鄙陋”,还有些他们特有的想象和创造力的生趣在。

葡萄畈遗址出土小鳄鱼刻符

卞家山遗址出土猪面泥塑

卞家山遗址出土大象泥塑
撰稿:王加点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