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美观·展讯|山水·风景——林海钟作品欣赏

2023-10-14 15:58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_official  | 我要投稿


展览主办
南京佳山美术馆

展览协办

恒龙艺术馆

特邀学术主持
朱道平

学术主持
万新华

策展人

崔见

展览时间
2023.10.15-2023.11.30



林海钟


林海钟,号卧霞散人、钱塘后来生、林泉阁主人。1968年生于浙江杭州,198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0年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91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奖学金”,1993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1999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0年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首届中国画博士之一,201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题材甚广,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其作品水墨画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艳丽古雅,传承唐宋遗意。




散谈山水画的写生

文/林海钟

山水画的写生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往往于真山水中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只能以眼见的写实描绘,最多是用西洋透视法以风景画的关照,无法真正表达山水的真实境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晋王羲之云"人在山阴道上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却道出了古人观察山水的奥妙和真谛,让后来者心向往之。江南山阴的山水植被丰厚浓郁,树木高大茂密。人在其间,视线被遮,目不能远及。不如北方太行一带的山水,视野广阔开朗,可以目极千里。而王羲之却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句,不能不让读者感叹,去过山阴道的人知道,肉眼是无法看见千岩万壑的。很显然,这是王羲之的灵感,是他对山水的认识。只有对山水有深刻关照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有感染力的句子来,使我们后辈学者如临其景,仿佛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山阴道上, 穿越古今,与王羲之携手同游。

对山水画的思考本身是一种提升,是一种象外的思考,而非肉眼所见的风景画。我们知道,眼见并非为实,物体也并非近大远小,透视其实是一种错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才是真正的比例。




望海潮280cmX375cm纸本设色2022年

那什么是山水呢? 古人陶冶情性,感悟人生的道用之器, 古圣贤人有仁智之乐,所指即是寄情和畅游于山水之间。只有这样的高人逸士才能认识真山水。

山水的观法是山水画的基础,是学生体会真山水的钥匙,也是山水画写生的前提。

至于山水的观法,早在六朝已经成熟。宗炳《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山水画理论。其中对山水画的观法是这样写的“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山水乃大物,必然大而远。人在其间, 迫目以寸,则被高大的树木和巨石遮挡,加上近大远小的错觉,使我们的肉眼见不到山川的整体和正确的比例关系。所以苏东坡才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句子。同时,由于视觉造成的错误使我们无法看到正确的山水比例,所以必须“迥以数里’’或“ 诚由去之稍阔”的“以大观小”的观法,才能把握山川的真实比例。

历代的高士和画家,他们对于山水的认识留下了很多经验,并广泛留在他们的著作和画迹当中,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与学习。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总结山有高远、深远、平远三远;山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等山川的规律。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写松数万本;范宽一辈子呆在终南山,披图幽对,深得山水之妙。他们的作品深谙山水的真谛,其精神千年不灭。至今仍能够感受它的光芒,可谓是不朽。


《印度瓦拉纳西恒河黄昏之彼岸》

35cm x 3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写生只是我们认识真山水的必要手段,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了悟真山真水,把握美的规律,并能够在其间陶冶性情,让生命得到滋养,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才是目的。

可见,山水画的写生对画者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大山水的观念。同时,对真山水要有相当的认知,更需要高尚的情操和开阔的胸怀。只有了悟真山水妙趣的人,笔下的山水才能生机无限,才能逍遥自在,达到“畅神”的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总结前人经验,写生的要点无非两个:造化和心。造化,是山水的自然之体,即客观山石树木的有形特征。其二是心,也就是审美的发现与提升。古人说的几个境界,比如师造化,师古人心,师己之心等等都不出于此。

古人云:目有所极,故不能周。因为视觉的局限,无法得到真正的认识。变化和开放的思维,不拘一格,形成了中国山水画观法的特有关照。山乃大物,必须跋山涉水,俯仰高低,远近观察。树木也是一样,它们姿态各异,特征不同。松柏有龙蛇飞动之形,古柳有临风探水之姿,梧桐更有凌云高节之气。并且,各种树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呈现出千姿百态来。


虎跳峡

49cm x 75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其实,发现好看的山石,树木之形,也是很不容易的。前面所说的师造化应该是画山水的第一悟。直接向真山真水学习,游于山林之间,接受山川树木气息的浸泡,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具备的知见。但是,仍然因为眼界的局限,而未能有缘见到真正好的山川景象。我们留恋所见有限的山林,并在其中勤奋写生,青春流逝。此时此刻,我们也许有收获,然而因为有所收获, 自我便开始膨胀,于是更增加了傲慢的心。我们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却完全不知道。

对于山峦奇峰的写生,我想到了是石涛的名句“收尽奇峰打草稿”。面对古人的智慧,我们不得不低头,因为浪费的时间太可惜了。在体悟真山真水的时候,前人作出了榜样。要收尽天下的奇峰,谈何容易,必须要行万里路,訪遍名山大川,才有资格说。我想石涛此言应该也是他的理想。十多年前的一堂课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对石涛上人的名句作了讨论。而于树木的写生,与石涛此句相当的经验,是对洪谷子荆浩的记载,传说他在太行山洪谷隐居,写松数万本。我想数万棵松树的写生,可以把太行的松树的姿态了然于胸了吧。

向古人学习,可以提高智慧,缩短了我们正确认识壮丽山川规律的距离。宋《林泉高致》云:山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观山水千里,可游可居者十不到一。此正可谓山水的绝胜佳处,这是古人的经验所在,对于后辈学者,只要去应证即可,相当直接和简单,无需从头做起。学习前人留下的丰富经验,也就是师古人,透过古人的语言和画迹可感知和触摸他们的心。而在山川的写生当中是否能有会心之处?当你被山水之美感动并与之有了契合,这种契合就是会心处。也许在某座奇峰异石上与石涛和尚相遇了,或者在深壑岩崖中的某棵古松下遇到了洪谷子,此类种种的会心,种种的契合,真是妙不可言。此刻你已经深得古人之心。

体悟古代贤者之心,是写生和游历山川景象的核心,但仍然不是目的,即使到了随时都能契合的状态。而另一种境界的呈现才是我们的期待,即开始发现自我。此刻我们对山水有了判断,有所选择,由认知产生了知见,即石涛画语录中提到的蒙养状态下的受与识。此刻意识到自己的心是无所不包的,心象长了翅膀,可以遨游天下的名山,并能创造山川自然,所谓笔底云烟与造化同功。





作品欣赏



湖上春雨春消息

75.9cmx148.6cm

纸本水墨

2014年


《天目仙踪册》其一

23.2cmx18cm

绢本水墨

2014年


《黔贵写生册》其一

32cmx21cm

纸本水墨

2015年


《恭王府怀古册》其一29cmx20cm绢本水墨

2016年


密林尋幽圖

81cmx31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潇洒桐庐

43cmx71cm

纸本设色

2021年


疑似梦中境

46cmx24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山水清音

44cmx100cm

纸本设色

2021年


湘湖翠碧图

49cm x 91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国美观·展讯|山水·风景——林海钟作品欣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