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根炮管的M4改进型坦克,二战美国T33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在二战期间是一种比较活跃的装甲武器分支,尤其是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军发现它很适合用来清理各种火力点,在某些独特环境下杀伤效果比机枪和火炮更好,于是一款名为T33的喷火坦克展开了研发。

T33在二战后期开始研制工作,好处就是有更加成熟的坦克可供改装,因为需要考虑近距离迎战,T33采用了防护能力更强的M4A3E2“小飞象”坦克,这款用M4强化装甲得来的坦克能更好的抵御攻击,同时自身又不至于太重难以机动。

改装成喷火坦克就必须调整坦克的武器装备,炮塔外形大致没变,不过将带有同轴机枪的主炮向左侧移动,在火炮的右侧另外安装了带有炮盾结构的E20-20型火焰喷射器,喷枪用一根金属管保护起来,它既能保护喷枪免遭一般弹药的伤害,也能防止一些残余的燃料直接滴落到车体上对坦克自身造成一些伤害。

原本设计师还打算在车顶车长舱口处安装另外一个向炮塔后喷射的喷枪,用来对付逼近的敌方步兵,喷射器可水平移动240°,它将与主喷火器共用燃料瓶,但因为燃料会滴落到发动机舱上方被取消,再加上主炮、同轴机枪加主喷火器已经构成了强大的火力,因此它也被认为是多余的装备。
火焰喷射器的燃料被分成多个气瓶,分别储存在炮塔和车体内,这样可以降低炮塔内空间的占用,早期设计采用5人车组,对空间的需求很大,后来改为4人车组,车长兼任无线电员。

火焰喷射器与炮塔一起旋转,不过它具备独立俯仰移动,俯仰范围在-15°~45°,它还有左右各15°的移动范围,火焰喷射距离最远约为150码(137米),坦克内所有燃料瓶总共携带1137升燃料,可以支持较长时间的作战。

为了缩减空间占用,坦克没有选择M4坦克常用的主炮型号,而是采用了M6 型75毫米炮,该炮具有包裹在炮管上的同心后坐系统,它的反装甲作战能力在同时期的欧洲战场上不算强,不过在太平洋战区仍比较可观,主炮备弹在40~55发之间。
美国计划在1946年1月时生产300辆T33喷火坦克,后续还将进一步增加到600辆,这些喷火坦克将在岛屿争夺战以及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中发挥大作用。

不过T33还没有迎来量产二战就结束了,美军认为T33是一款非常有效的喷火坦克继续保持研究,只是相关工作进展缓慢,原型坦克在1947年~1948年间进行了测试,到1953年时两辆T33又被改装成无炮塔的T68喷火坦克,喷火器被安装在车体右侧,只是T68也没有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