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 中国航天“总总师”人物素材、范文、金句、标题
风德昭后人
功名留千古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敲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门,开启了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伟大航天史。而在这部史册里,有位老人留下了他的身影。从意气风发到两鬓白霜,他将毕生心血注入其中。他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他就是任新民。
人 物 简 介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安徽宁国人,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他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更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和“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任新民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器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915年,任新民出生在安徽宁国。任新民从小学习勤奋,13岁时就考取了安徽省立第四中学。1934年被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录取,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同时兼任兵工署21厂技术员。1945年,任新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工程力学专业。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任新民被美国布法罗大学聘用,他也是该校聘任的第一位中国讲师。即使当时美国的各项条件都远优于国内,任新民从没有忘记“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衷。在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有同事问他为什么不留在美国,他说:“一个人只有扎根自己的祖国,才能干大事。”1956年,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钱学森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他参与编写了《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部分。随后,钱学森负责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组建工作,他向任新民发出一起创建中国航天事业的邀请,任新民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从“0”开始的航天事业
从“0”开始的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的初创阶段,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当任新民到第五研究院报到时,第五研究院只有两个人。在航天路的探索过程中,任新民始终兢兢业业。他说过,他的原则就是“踏踏实实做事”。
1958年1月,我国开始了P-2导弹的仿制工作。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的任新民和同事们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艺、设备及推进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最终掌握了P-2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1960年,苏联撤走了专家,但他和同事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1962年1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飞行试验失败后,任新民和同事们迅速展开故障分析。经过改进后的中近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再次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东风二号研制成功后,任新民又马不停蹄地转入了液体中程弹道导弹(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东风三号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拥有了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中程导弹。之后,由任新民领导研制的东风四号导弹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引领运载火箭商业化


1985年10月,航天工业部经中央批准,正式宣布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1986年11月21日,国防科工局任命任新民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任新民又开始致力于这一崭新而又艰巨的领域。1990年,欧洲、美国相继出现卫星发射失败的状况,任新民一方面为航天界的同行惋惜,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提出警示。他说:“欧洲人、美国人发射出了问题,我们没有三头六臂,也不是神仙,只能靠我们精心测试、精心操作,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上加慎,要实实在在地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隐患,要真正做到不带问题和疑点上天。”奋斗终于结出了硕果。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长征三号”在其首次发射成功六周年的前夜再现英姿,带着广大参研、参试人员的汗水,准时、准确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完成了我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的第一个合同,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老骥伏枥,霜重叶红

在上世纪末期,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厂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眷恋的航天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问题。经过讨论,会议一致同意,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代号为“921工程”。“921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开始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项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举行的“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作为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被誉为总师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14年11月,年近百岁的任新民因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还时刻关心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但这位航天的“总总师”将永远被航天人铭记。

任新民就像相伴他大半生的火箭助推器,
将中国航天推到了一个光辉的制高点。
也正是这一次次突破,
成就了这位中国航天的泰斗级人物。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一件事”,
这是他对自己六十一载航天人生的概括。

默默无闻航天路,甘做铺路石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
“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
高分标题
01.《神舟飞天,筑梦天宫》
02.《千年天问,一朝梦圆》
03.《星空无垠,梦想更远》
04.《自立自强,创新超越》
05.《科技强国的生动注脚》
06.《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07.《启程,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08.《天地对话,神舟带你看太空》
09.《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10.《勇担创新使命,夯实科技强国根基》
名言名句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田中芳树
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张履谦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
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国足迹。
人物素材
航天人物的家国情怀
梁守槃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话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黄纬禄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话题:热爱、家国情怀、忠诚)
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话题:奉献、敬业、爱国)
梁思礼
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话题:爱国、专注、投入、热爱)
王亚平
王亚平好学、要强、工作能力强,是个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她都是班长,以身作则,很有威信。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比赛里,总能看见小亚平的身影,像跳舞比赛,她就经常参加。(新华网评)
王亚平确实相貌姣好,但她真正的价值不在这里,而在于她能从严酷的竞争中胜出,在于她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甘冒风险,在于她的拼搏与坚持。就算她相貌平平,她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搜狐评)
(话题:拼搏坚持、爱国敬业)
叶光富
16日,是叶光富母亲68岁生日,叶光富出征就是给母亲最好的生日礼物。
叶光富告诉我们:这些任务由我们三个人共同去完成,有人负责主操作,有人负责辅助的操作和提醒、帮助,具体的分工我们可以在太空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话题:团结合作、家国情怀)
翟志刚
翟志刚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对母亲也非常孝顺。日常生活中的翟志刚爱好多,他好研习书法,还擅长交谊舞。闲暇时,翟志刚爱看武打小说,爱看电视小品,他还爱玩电动玩具。翟志刚在航天员大队非常优秀,反应快,处置特殊情况的判断和决策非常准确,同时他训练刻苦,准备充分,此外翟志刚性格开朗,走到哪里都会是一片笑声。
(话题:奋斗拼搏、爱国敬业)
钱学森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话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
任新民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破烂修理厂,他和小组成员,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话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屠守锷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话题:爱国、敬业、奉献)
优秀文段
奋斗是梦想的翅膀,创新是梦想的风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突破、每一段跨越,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敢于追梦、勤于圆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懈拼搏、攀登高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奋斗史,新时代的航天人要争当加强原始创新的排头兵、推进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中国航天英雄,驭空间站遨游太空。网友说,突然发现古代的神话故事都是真的,想飞就飞走了。诗意写苍穹,浪漫梦成真,壮美也!“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星星,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之光。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全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三结合,书写完美中国太空新纪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的壮美诗篇。
上古神话里,从不缺炎黄子孙御龙乘鹤摘星揽月的飞天梦想;当代歌曲中,也不乏龙的传人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的壮志!何其幸运!我们有一群英雄且智慧的中国航天人,代我们冲破云霄飞上九天,代我们远征星辰宇宙!何其豪迈!我们有伟大的航天精神,让砥砺前行的中国人越来越精神,越来越挺拔!谢谢你们,中国航天人。是你们用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书写了一幅幅令国人自豪的宏伟画卷。是你们让我们触摸如梦如幻的浩瀚星空,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永不停歇大步向前的中国力量。这份珍贵的航天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精彩时评文:
航天梦想的脚步铿锵前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金风送爽,夜色掩映下的大漠戈壁,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发射升空、对接进驻,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长达6个月,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自此正式开启。
这份成功,来自几代人对梦想的接力。承载着中国人对日月星辰、广袤空间的幻想,对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求,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道道险关,从无到有地发展起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自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航天器遍布寰宇,静谧的太空不再孤寂清冷。神舟十三号完成预定任务,意味着我们正坚定走在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中,“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此刻,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眺望浩茫深邃的太空、俯瞰广袤无垠的大地,他们代表了全人类对大自然无限未知和无限可能的精神渴求。在挑战中创新,在重压下跨越,中国航天梦想的脚步铿锵前行。
这份成功,来自党对航天事业的坚强领导。20世纪50年代末,苏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彼时掌声雷动。而后,我们更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华民族有智慧、有力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住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谋篇布局。“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推动航天事业造福全人类。”……梦想、创新、奋斗、共赢,这些关键词,使每一位航天事业的奋斗者、奉献者都无比振奋、信心满怀,更让每一名中国人增添了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动力。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与毅力、牺牲与奉献大踏步走向太空。我们相信,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