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这几天看的速度最快的一本书了,第一天就看了150页,边看边记笔记。耗时两天终于看完。
理清出场人物特征,把它们和名字对号入座的感觉很好。
像书腰上说的,1节豪华车厢+1名死者+12名嫌疑人=举世公认的经典。这么多嫌疑人最不需要费脑的办法就是笔记了。
仔细推敲了一下,感觉整本小说不像本格派的风格,后来百度了下,老婆婆挺厉害,专门流派“乡间别墅派”。
是我孤陋寡闻了,具体流派意思是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
仔细一想是这么个道理。那么为什么说不是本格派呢?
因为我觉得信息不对等。有些关键信息属于波洛看到了而我们因为文字并没有仔细描述的关系,并不知情。
比如,我们知道伯爵妻子的护照上有油渍,但不知道它正好挡了伯爵夫人名字的中间名的一部分。
比如,哈巴特太太声称看不见联通门有没有闩上,我们也不知道单号房间和双号房间的插销位置会有所不同。
等等,所以读者和侦探所知的信息其实不是完全对等的。我们只是知道一个大概。
总的来说,是一本看起来不费力的佳作,只要看了,就能坚持看到结束。人物形象刻画的也很鲜明。
侦探小说最重要的就是破案前的浓雾笼罩,和破案后让你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大概人物关系已有猜测,但最后还是被作者成功绕了进去,我一直没有想过列车员也参与其中这个可能。
最后的结局是犯罪题材永恒的主题,情与法,究竟该如何衡量。
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波洛的选择,而我们自己会怎么选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