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文】在世界中无家可归

2022-04-11 23:49 作者:坂本喜八君  | 我要投稿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在家”叙事传统到了海德格尔登峰造极,概而言之便是那句“(在世界中)诗意地栖居”。而到了萨特那里,这样的表述有了其相反意义上的意义。在世界中“在家”同时意味着弗吉尼亚伍尔夫意义上的“无家可归”。而这,则在另一层面上,如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马克罗斯科所言,我们“别无选择”。

     在我的认识中,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在家”的讨论与中国古典哲学中“静而后能安”的表述遥相呼应。“在家”表达出一种对于恒定安稳状态的希冀,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封锁后那个作为巨大存在的社会所希冀我们去达到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自从搬家以来从未如此长久的物理意义上的“在家”与之形成了有趣的互文。


     然而,实情则是,如今身处于斗室之中,享有着莫大的安宁与舒适之时,我却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莫大的疏离感。这样的疏离感的根本是,一方面,从课堂学习转为居家学习,原本作为生活世界存在的居室在属性上异化,完成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以这样的视角,古典哲学语境下的作为基础的“世界”,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失序。


     封锁一个月来,这样的失序感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认识:居民供保问题的失序,使得书斋中的大学者们也被迫加入庶民以“抢菜”为体现的庸常生活的叙事中;市府组织管理上的失序,防疫政策朝令夕改,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体朴素哲学中对于未来短期内的希冀无处安放;就业考研形势严峻,招生招考工作悬而未决,这又使得我感到深刻的迷茫感。这样的社会层面的失序,透过柴米油盐,透过及时传递的互联网新闻与对于生活世界的感知,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那么,是否不去管它便好了呢?不尽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单凭每日饮食上的盈亏都能够深刻地感知社会上的情形,孤立的置身事外显然是自欺欺人;而社会上对于学生置身事外的朴素希冀,却带着一种精致利己主义的色彩,成为某种意义上“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在所不惜”的翻版。


     在这样巨大的失序感的压迫下,除去时代性的非理性,我感到的更像是一种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表述出的对于那个带有西欧中心论色彩的“文明世界”在战火中沉沦的无力感。太阳终将升起,但一切早已不同,而对于新世界的迷茫感显然压倒性地击垮了这位著名的作家。

     后世学者在茨威格研究中指出,拥有英国签证并受到巴西人民如国宾般接待的茨威格实际上一直保持着舒适“在家”的生活,这一点体现在他的遗书中。但是,他依旧是无家可归的。但这一点被马克罗斯科揭示出来要到1955年,十年后这样的表述才被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领袖马尔库塞写进他的【单向度的人】中。


     在后后现代的语境下,这样的情形被极端地放大。桑德尔试图沿着社群主义的思想轨迹更进一步,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作为后现代的批判,表述出人应当从所属的社群出发重新连结他人以形成自发性的秩序的重建。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与前文中我对“置身事外”的批评形成了互文。这也揭示出了目前我们生活的实情,在宏大叙事与秩序解体、新的秩序无从建立的时代中,我们有近似无限的选择,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在家”,而我们又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无家可归”。

 


4月11日


简单写一下引用:

王广州 【“在家”:一段德国思想史】,【读书】杂志20年8月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海青 【圣殿与囚徒】,【读书】杂志20年12月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三联书店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


【杂文】在世界中无家可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