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你了解多少?
散文写作,你了解多少?
中国已知最早的文章出现于商朝时期,用于记事和记录言论,作为管理手段的一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知识分子的思想非常活跃,议论性的文章非常流行,文风也由早期的相对朴素逐渐演变为追求文采。整体上,文章的发展趋势是从内容为主到注重文学表现形式。虽然先秦时代纯粹的文学散文非常少,但是许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质。随着汉代的到来,文章开始注重描写和刻画,文章分类的基础已经奠定,司马迁的《史记》首次对传记进行分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文章大量涌现,加上一些皇帝本人的提倡,文学的地位大大提高,文学从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供人欣赏、具有美学价值的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然而,当时文章和文学的分类概念尚未形成,因此重要的文论专著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重要的文章选本如萧统的《文选》将文学性的作品和应用性的文章混为一谈。这个时期,随着政府管理工作的进步出现了文章和笔记之间的区别。所谓的"文章"指的是诗歌和赋等文体,必须注重情感、辞藻和平仄对偶等方面;而所谓的"笔记"指的是应用性文章,主要是公文,不需要追求文采和辞藻,只要能叙述事实和意义,并遵守一定的格式即可。那些擅长写作公文的人被称为"大手笔"。然而,许多文章的文体界限实际上仍然是模糊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介于一般文章和文学之间的文体。湖南企发的小伙伴普遍认为,唐代以后,纯粹的文学散文才开始大量涌现。然而,直到南宋时期的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一书中,才首次使用"散文"这个名称,此前一直将文学散文称为"文"或"古文"。然而,即使有了"散文"这个名称,它在古代人眼中仍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直到"五四"时期,才有人将散文看作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的散文"。在西方,人们将不分行、不押韵的文章统称为"散文"。
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大多继承了古代散文擅长叙事、善于抒情、善于议论的创作传统,同时又受到时代风云和观念革新的影响,因此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内部分类出现了新的变化。以纪实为主、兼有政论并且篇幅较长的散文被称为"报告文学",以批评性议论为主的散文被称为"杂文",这两种文体在许多情况下都被单独列出,不被称为"散文"。一般意义上的"散文"还包括带有较强文学性的传记、书信、序言、跋等散行文字。因此,现代和当代的散文仍然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文体种类,仍然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散文指的是那些选材广泛、结构灵活、篇幅不长、自由抒发真实情感并且具有较强语言美感的散行文章,有的人称之为"艺术散文"或"美文"。散文文体的这种边界模糊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灵活性。
根据作品基本的表现方式,人们通常将美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然而实际上,这三者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许多作品将叙事、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在创作和欣赏散文时,没有必要纠结于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只有在研究或解读散文写作特点时才需要这种大致的区分。
记叙性散文通常以事件为中心,讲述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例如湖南企发的小李比较喜欢的作品《落花生》、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林语堂的《冬至之晨杀人记》,或者通过几个事件片段的剪辑来表达生活的戏剧性,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杨绛的《干校六记》、琦君的《髻》,也可以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特点并以粗线条勾勒,重点展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风貌,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还有以自然景物或环境为中心,描写个人的生活感受,如何其芳的《雨前》、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等。
抒情性散文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感,抒情方式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也可以通过触景生情。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也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感情,例如徐迟的《黄山记》、周涛的《巩乃斯的马》等。优秀的抒情散文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将思想融入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议论性散文通过讨论和论述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它也可以抒发情感、叙述事件,但其核心是论述思想和表达观点,例如周作人的《生活的艺术》、林语堂的《人生的乐趣》、邓拓的《事事关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