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收到3位自闭症孩子妈妈求助,都是因为这一问题!
昨天收到部分家长咨询,其中3位妈妈关于自闭症孩子语言问题的疑问最为典型:
“孩子两岁半,两个月前确诊的,对视有点差,没有语言,听不懂指令。在机构训练了两个月,现在仿说的能力有了,但是常常重复某个词。请问如何能引导孩子主动说话,能快速见效果?之前教她吃东西前,让她说“要”或者“吃”,都不行,然后不给就哭。”
“老师啊,我这周一直坚持,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孩子还能回应我,怎么练着练着又不回应了?到底因为什么啊?”
“孩子行为进步挺好,就是不爱说话,我试了好多种方法都没效果,是身体的原因吗?老师”
通过3位妈妈的疑问不难发现,她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总想“立竿见影”。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孩子语言有问题”!那么该怎么解决呢?

用对方法引导
孩子如果通过抢或者哭,家长就把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们,那肯定不好。这样孩子就会以为通过抢和哭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通过说话的方式。
对于让孩子在吃东西前主动说话,其实这是一种提要求。对于物品的提要求,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他去说相应的词,也就是如果孩子能说物品名并且知道意思。
那么在应用时,让孩子直接用具体的物品名称具体提要求,比如说孩子想吃饼干,那就让孩子去用饼干这个词来提要求,而不用“要”这个字。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拿”、“要”这种词有点泛指。要吃饼干也是要,要葡萄也是要,假如下一次在孩子面前摆着饼干和葡萄,他说要,你就不知道他到底要的是什么了。
当然如果孩子目前的口语很少,只有“要”这个词,也是可以让孩子用“要”来提要求。

但是要注意这个时候,就只能给孩子一样他要的物品,同时在孩子的干预训练过程中,也一定要增加他对物品名称的一些仿说和命名,来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让孩子能有更多的一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对于从仿说转换成提要求孩子自己肯定是不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中间给予辅助。
如果孩子能够去仿说,自己不会在提要求时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不给予孩子辅助,那孩子肯定会在他经过自己的尝试不成功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说:哭闹抢。
所以从仿说转换成让孩子提要求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去及时给予相应的辅助。可以在最开始让孩子在仿说下提要求,然后慢慢的转变成我们提示一个字,孩子能提要求;再慢慢的变成,我们只需要提示一个音,孩子就能提要求;再慢慢的过渡到我们给予孩子一个口型,孩子能提要求。通过这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撤除辅助,最终让孩子能够独立的提要求,而主动说话也会随之加强。
注意训练频率
当叫孩子,孩子回应的时候,家长们都能体会到训练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强化家长“考试”一样的行为:总是叫孩子,生怕这个技能被孩子忘记了,时不时就“测一测”孩子还能不能回应自己。

叫了孩子名字,又没什么事情发生,孩子很快就会厌烦,因为没有必要去回应。还有一些家长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想叫一下孩子,尤其是一些比较消耗孩子体力、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会把叫名字和“不好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孩子也就不愿意再回应了。因此,要注意训练的频率!
孩子听不懂也要讲
在去医院排除孩子听力障碍导致的一些影响后,给孩子讲什么、如何讲,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去调整。要分析孩子是听不懂所有的话,还是能听懂个别简单的字词,然后我们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调整我们讲话的内容。
如果孩子什么都听不懂,那么我们给孩子讲的语言一定要最简单的。同时,也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跟孩子进行一些互动。
例如:
我们给孩子一辆小汽车,那么我们就只要说“车”这个简单的字,当孩子听到这个简单的发音后,能够将这个发音和他面前的车联系起来。
而不要给孩子说“宝宝看车”、“这里有一辆汽车”、“这是一辆红色的汽车”... ...其实这么长的一个句子,已经严重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而且因为讲话太长,孩子可能还是一个发音都没有接收到,这其实就相当于白费功夫了。

如果孩子的能力能听懂部分词,那我们给孩子输入的词,就应该在孩子目前的能力上增加一些词。还是前面的例子,如果孩子能听懂“车”这个字,那么我们给孩子汽车这个词时,就可以说“红色的汽车”,这样就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又告诉了他一些新的词,比如说形容词。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我们输入给孩子的语言也要随之变化。这里要记住,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去跟孩子讲话,给他语言的输入,不要让我们说的话变成“废话”,多说适合孩子能力的话,才对孩子语言能力提升有益。
语言是社交最重要的工具,但切忌“病急乱投医”!对于孩子不主动说话的问题要找专业言语治疗师进行全面评估(沟通动机、目光注视、互联注意能力、模仿能力等语前技能,以及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找到孩子不说话问题的根源,再对症进行干预。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