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的新服务
作者丨君平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近期,浙江省消保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有消费者在使用“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寄快递时,发现顺丰公司(002352.SZ)提供了一项名称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收费金额为1元。浙江省消保委认为顺丰此举将自身法定义务巧立名目为增值服务,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事情曝光后,顺丰对外界回应称该项服务可取消,并表示这是业内的“通用做法”。然而广大网友对于顺丰的回应并不买账,“顺丰回应签收确认加一元钱”词条立刻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近4亿,“快递收费越来越贵”,各种对于快递不满的评论充斥网络。
顺丰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顺丰营收883亿元,但净利润却只有7.6亿元,同比下跌近80%,与此同时,顺丰股价自今年2月以来不断下跌,总市值较高点蒸发了近3000亿元。
想多向用户收费的不止顺丰,近期,中通、圆通、韵达等6家快递公司先后宣布全网末端派费每票上涨0.1元。
快递行业经历了价格战,但市场的格局仍未有较大的改变,派费涨价是回归市场规律的表现,但是用户的钱收在哪,怎么收,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通用做法”?
9月10日,浙江消保委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快递签收什么时候成了增值服务?》一文,直指顺丰速运“签收确认”服务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文中称,有消费者在使用“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寄快递时,发现顺丰公司提供了一项名称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国内邮寄收费金额为1元,购买该项增值服务后,收件人需凭顺丰发送的签收码或本人身份证后6位签收快递,消费者认为顺丰提供该项增值服务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
鳌头财经了解到,所谓的“签收确认”服务在顺丰的规则中指的是快件签收时,需确认收方客户信息或要求收方客户当面签收的一项增值服务,可在收方与寄方起纠纷时,为客户提供签收凭证。
在浙江消保委看来,顺丰的做法实则是把其法定义务拆分了出来,通过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快递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事件发生后,顺丰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顺丰称这一增值服务是快递行业的通行做法,这种服务最先源于珠宝首饰、3C电子以及奢侈品类客户的特殊需求。
简单说,此项服务费用由寄件方承担,即使不选择此项服务也不影响正常派送,但购买此项服务后可为贵重物品邮寄双方产生纠纷时提供凭证。
但顺丰的“签收确认”真的是行业内的通用做法吗?鳌头财经比对几家快递公司发现,增值服务的确是行业内的通用做法,但将“签收确认”设置为增值服务的目前只有顺丰。
其他几家快递企业的增值服务中包含安全号码、隐私面单、代收货款等内容,但均未将“签收确认”设为增值服务。

不仅如此,鳌头财经发现除了“签收确认”外,顺丰在近年来还推出了多项增值服务,包括验货上门、定时派送、送货上楼、特殊入仓等。
各家快递企业均存在不同形式的增值服务,为何只有顺丰因为一块钱引发争论?
“增值服务背后的逻辑是企业确实提供了等价的产品或额外的服务,比如隐私面单和安全号码可以保护用户隐私,定时派送可以提供用户便利,这类服务企业付出了额外的技术和人力成本,收费无可厚非,但顺丰将增值服务设置在了签收这一环节上,尽管其能为送达提供更多保障,但用户在这一环节对快递行业积怨已久,用户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一环节的增值付费。”长期观察快递行业人士对鳌头财经表示。
业绩承压
在大多数用户心目中,顺丰的服务在快递行业中位列前茅。
从顺丰今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看,一块钱对于其或许挺重要。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顺丰营收833亿元,同比增加24.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亿元,同比下跌了79.8%。其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同比下跌了80%,为0.17元/股。
分季度看,今年一季度顺丰营收426亿元、净亏损9.9亿元,二季度营收457亿元,净利润17.5亿元。在两个季度营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二季度净利润不仅拉平了一季度的亏损,还呈现出上半年整体盈利的局面。
盈利的能力减弱,顺丰给出的解释有资源投入带来的成本费用的增加,员工薪酬成本的明显增加,以及因定价相对偏低的经济快递产品业务占比提升过快导致毛利承压。
逐条来看,成本的增加在第一季度更为明显,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顺丰加大中转场自动化建设,提升产能处理规模,场地及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导致本报告期摊销/折旧成本增加;同时为应对春节节前业务高峰,顺丰投入临时资源(包括外包人力、运力和临时场地等)、增加了收派员、仓管员及中转运作员等在岗人员数量并发放补贴,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增加。
对比之下成本的增加更为明显,财报显示去年全年顺丰营收1540亿元,外包成本、职工薪酬、运输成本合计1205亿元,占营收78.3%,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变为了88.4%。
毛利承压源于经济快递产品收入规模的扩大,2019年中期,顺丰经济快件的收入规模为88亿元,到了今年其规模扩大到了149亿元,时效快递和经济快递带来的收入占据顺丰总收入比重的7成,对于业绩的影响至关重要。

实际上,顺丰经济快件规模的扩大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一方面,京东物流、四通一达与极兔背后都与电商平台绑定,顺丰不得已推出价格更低的经济快件抢占电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是极以亏损换市场的打法让其他快递企业措手不及,其中也包括顺丰,跟着降价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压缩。
这也不难理解,顺丰为何要在快递的其他环节寻找增值服务的可能性。今年年初,顺丰总裁王卫曾表示,“如果短期的利润承压能换来长期的竞争力,有机会将顺丰打造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选择,那愿意调低未来1-2年的利润率预期,这是重要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