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珍藏的大学公开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解析》

2023-06-04 15:42 作者:Airer9  | 我要投稿

    •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滞后性,在童年幼年留下的心理问题可能在多年后才会显现,引发问题。一方面,心理问题是会逐渐发展自我强化的,另一方面,成年后身体功能完善,人的自我意识增强,更容易完成危害性的行为,因此要重视早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 案例一:2007年赵承旭校园枪击案杀32同学后自杀,大学同学和老师在平时接触中感觉他只是不善言语,并未有特殊攻击性言行,父母健在,家庭关系和经济能力尚可,为什么要杀人?

             ○ 背景:8岁时全家自韩国移民美国,人在12岁之前仍为依恋期,生理心理均弱小,移民美国带来了陌生的环境和随之而来的恐惧孤独和愤怒。

             ○ 理论:“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很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 理论:情感是内心的一种体验,往往和情景相关,形成一种“心像”“一幅画面”,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不断地在以后的人生中浮现,好的情绪让人想到就会心一笑,坏的情绪让人想到就不断的咀嚼痛苦,而后者这种涉及情绪情感的创伤,负面能量会逐渐积累,以巨大的力量影响人的生活

             ○ 启示:要为成长中的孩子们:

             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身边有稳定的抚养人;

             熟悉的街道、村庄可让孩子有安全感;

             熟悉的邻里、伙伴可让孩子不孤独;呵护幼小脆弱的心灵,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 案例二:2009北京一男子杀父母妻子和儿子共6人后,自行潜逃海南。平时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也没有其他纠纷。为什么会如此惨无人性?

             ○ 凶手自述动机:父母对我管教太严,妻子在家又过于争强好胜。认为家人对他的管教都是让他心烦的,早就有杀他们的想法。

             ○ 分析:这个“太”字的意思是指,和之前的经历有对比,相对于之前的经历来说,“太”严格。这说明凶手并不是父母从小带大的,因为从小带大如果一贯都是很严格,肯定早已习惯,也没有对比,也就不会说“太”;凶手自幼为爷爷奶奶溺爱抚养大,中学后才回到父亲身边。

             ○ 分析:家人的爱在他看来是一种约束,约束他任性的性格,让他不顺心,不体谅他们。而“体谅他人”的能力的缺失,就是因为他曾被溺爱过,自私的人不会体谅他人。

             ○ 溺爱(宠养)意味着小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宠溺抚养对性格形成的危害主要为:骄横: 指傲慢专横,自以为是,别人说不得;任性:任着性情行事,无任何自我约束力;自私: 只为自己打算,自大。因此溺爱带来的问题会在12岁以后中学期间逐步显现,因为孩子的任性和注意力教育缺失,无法配合老师的教育。成年人身上也会体现溺爱后造成的性格缺陷-受不得别人批评。

             ○ 此外,12岁以后青春期人的心理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增加,早年宠养缺乏教育一方面让孩子失去耐心,另一方面父母没有作为抚养人在其心中具有影响力,自然也就不会听从父母管教。

             ○ 理论:人在生命初期是极其无能的,对比猫狗羊等其他哺乳动物,后者一出生就具备基础的求生能力,如步行,抬头等。而人在刚出生时没有任何求生能力,因此人的生命初期完全依赖抚养人的照顾才能生存,而抚养人的每次出现,都可以解决婴儿不适的感觉,渴了饿了喝奶,难受了翻身换尿布等等。正因为如此,抚养人每次都给孩子带来了愉悦的感受,从而让孩子产生了“依恋“这种心理现象。

             ○ 依恋情感只对抚养人形成,这个抚养人可以是父母,若父母缺位则会被其他人代替。

             ○ 依恋,是父母牵制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这也就意味着,早年并非亲手抚养的孩子,若长大后再接手进行教育,是比较困难的。物理层面上的控制并无意义,棍棒教育反而适得其反,教育需要心理层面的控制和影响力

             ○ 依恋的案例:傅仪早年由乳母带大,他自述只要一看到乳母就会想起那些温暖、愉悦的感受,就想扑到她怀里。当傅仪在宫里依仗地位做出一些顽劣行径的时候,他的教书老师都无法管教他,只有乳母才能管教他。而后当乳母被宫内斗争排挤走后,他说“在我身边就再没有一个通人性的人了”

             ○ 总结:抚养的错位造就了家庭的悲剧,父母没有亲自抚养--没有依恋 ;早期老人的过分宠溺--性格缺陷;发现问题后的暴力相向--管教不当;初二起就逃学、辍学--教育缺失。

             “我”是怎么来的?

             -

             我的胃口--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带出来的;

             我观念--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无耻--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 案例三:连环杀手黄勇,网吧寻找上网的孩子后带回家中杀害,共杀害17人,第18人逃脱。在其家中发现有一面墙上凶手自己写着“黄勇 酷 good”的字样

             ○ 人向往、刻意表达的东西,往往是他在乎的,甚至是缺乏的。凶手自己给自己写“good”,表达了内心的一种渴望,对他人认同、关注和爱的渴望。凶手十几岁的时候看了杀手电影的录影带,认为杀手很酷,而后面教育的缺失,人际关系的缺失,又让他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关注,一直生活在孤僻和寂寞当中,心理上又缺乏处理的能力。

             ○ 人在一岁之前有爱的抚养,和没有爱的抚养,会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产生不同的性格、言语的表达方式、认知方式等。

             ○ 常见的抚养模式和区别:1、情感丰富的抚养(大家庭多对一的抚养):父母爷爷奶奶等一群人共同抚养,孩子一睁眼或者一哭闹就能看到人,并且身边的人一直在沟通。声音的丰富带来情感的丰富。2、一对一的抚养(妈妈带孩子):情感相对单一,对妈妈非常依恋,大部分时间自己玩玩具。3、一对多的抚养(幼儿园老师带孩子):和孩子沟通更少。

             ○ 不同的抚养模式在三岁孩子说话以后就会有明显区别,耳边声音丰富的小孩表达能力更强,更自信。抚养人多,感情丰富的孩子,不怕人,敢于目光直视。抚养人少,感情较少的孩子不敢和陌生人对视交流。

             ○ 情感丰富与否决定了语言沟通的能力,又决定了社会性功能的高低。情感丰富的孩子善于和人打交道,建立人际关系。

             ○ 情感丰富的孩子在上学后也是性格比较活泼,且关注点在于人而非物,更在意同学和老师。而情感少的孩子会关注于静物,如老师写的黑板板书等。前者更适合文史、商业等对社交要求较高的职业,后者更适合理工科。人的心理发展也决定了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角色。

             ○ 第18个孩子的逃脱是被凶手绑起来后,哭诉说自己也有父母要给他们养老,如果自己没了父母肯定很伤心难过。让凶手情感上有了波动,凶手回想起自己父母,自己也哭了起来,说自己的父母从来不管他死活云云。这个孩子趁机说,那这样的话你能不能认我做你的干儿子,我给你养老。

      • 案例四:2004年4月北京市 4 名未成年人因绑架人质索要1 5 0万赎金,并在赎金到手前将人质杀害。4 人于11月11日被分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在听到法庭判决时,4少年竟相视而笑,庆幸自已逃过死刑。四名孩子平时家庭情况均良好,父母健在,但是均为初中辍学。

             ○ 父母自述对孩子平时管教一直在进行,就是孩子不听,任性。这就说明父母“管晚了”

             ○ 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0至12岁:性格的形成期

              6岁之前最关键;家庭教育最重要;

             12至18岁:性格的定型期

              16岁前后最关键;外部教育和干预最重要

             因此在6岁之前应该有意的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在早期就应该对孩子的不正常言行说不,进行矫正,而不是等待问题出现再去管理。溺爱带来的问题,如孩子自杀心理,就是因为认为父母非常的爱自己,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所以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就利用伤害自己的行为去惩罚自己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爱也是有条件的。

             ○ 遭遇孩子哭闹要玩具的处理办法:不批评也不打骂孩子,抱回家中后,和孩子共处一室静观其哭闹,待情绪稳定后,再拿热毛巾给他擦脸,问问他还哭么?等情绪稳定后,但是爱是有原则的,要学会合理的和父母沟通,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要求孩子和父母道歉,自己说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要改。然后带孩子去玩具商店,故意问店员多少钱,告知价格后再跟孩子说,你知道钱怎么来的吗?是要通过工作获得的,爸妈每天上班就是为了挣钱,为了帮你买玩具就要多加班挣钱,然后我们攒钱一周后再买。要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 性格培养方法总结:抑制任性:3岁前后要对他说“不行”;鼓励沟通: 鼓励说出理由,同时要听别人的理由;延时满足: 购买玩具延迟一周,努力才能获得:克制冲动: 给予诱惑,今其进行自我克制;防止自私: 食物分享、替人考虑;防止骄气:跑步和游泳练就性格坚强。

      • 案例五:高材生犯罪,包括苏大医生使用麻醉药物致老婆心肌纤维化等案件

             ○ 高材生犯罪特点之一,“做”和“不做”全在一念之间,“念”指的是“观念”,不需要逻辑过程,观念这种心里活动不需要经过思考,往往和过去的事件和情景有关。比如见义勇为的人大多不会在做出行为前审慎思考,大多就是直接就冲上去实施行为,这就是观念带来的。

             ○ 人的最基本、最稳定的观念来源于早年。而早年观念的形成,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语言、表情、行为、唠叨等等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 孩子从小缺乏和其他人的交往,大量时间都是独处,则难以形成对人的感知,造成对社会情感的缺失,对他人生命的冷漠(这和上面说的父母在依恋期的缺乏导致对父母情感冷漠一样),如此形成的观念,在面对一些特殊事件时就可能显现出不同观念带来的不同行为。撞人后,有的人会选择报警打120,有的人会选择逃逸甚至杀死被撞的人。

             ○ 生命教育是很难,且大家都在回避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让孩子回避这些不好的刺激,容易造成保护过当让孩子无法理解和死亡接近的痛苦,也就是共情能力。

             ○ 马加爵自己是生命科学的大学生,但是本人对生命缺乏敬畏感,因为他缺乏这种教育和观念。现实的”观念“受制于经历的视角,经历的越多观念才能丰富。在记者的采访中,马加爵提到自己没想到杀人会给自己和别人的家庭还有学校带来这么恶劣的后果。而在他亲姐姐给他写的信中,写道:”你这样做没有想到对于父母、家庭、学校的影响吗?“,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同一个培养环境,但是姐姐早年出嫁缓解家庭贫困压力,带来的丰富经历,也让姐姐心中有自己有家庭有他人。而马加爵本人却是自我的,自私的,没有想过他人。

             ○ 智能、技能给人活着生存的动力;观念信念给人一生前行的制动保护。聪明的孩子更要在早年完善其“制动系统,包括观念、信念。12岁之前要多唠叨,形成观念。

             ○ 聪明的孩子更要让他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 告诉孩子:智慧不仅用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更重要且更难的是认识自己。

【我珍藏的大学公开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