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的《难经》就是针灸
对于一个想学中医的新手,应该先从哪里着手,才能达到系统化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倪海厦医师给出的方向是:首先学针灸,然后学《神农本草经》,第三个是《黄帝内经》,第四个是《伤寒》,第五个是《金匮》。
一,针灸
所有针灸的理论就是按照《难经》里面来的,整部的《难经》就是针灸。要按照古代的去研读《难经》,再去看《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甲乙经》。脏和腑这个两个表里的时候有两条经络,一阴一阳互相生克,互相扶持。产生阴阳的平衡的状态之下,这就是我们的十二经络,我们必须要懂。经络的走向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辨证,还有穴道的顺序,还有穴道的压痛点,也可以协助我们诊断。所以这个十二经络很熟的话,就是能够非常了解这个人体内脏的互动的关系,这时就有了基础的观念。
二,神农本草经
在学《神农本草经》的时候除了《神农本草经》里面的注解你要懂以外,看古书最好。如果只看现代的药典,象里面有一百多味药提到可以治疗咳嗽。比如枇杷液可以治疗咳嗽,胖大海也是治疗咳嗽,那病人来了一个咳嗽,你把所有的咳嗽的药,什么连翘、银花,通通放到一起,七、八十味药,这是乱枪打鸟。因为真正一个咳嗽的成因,它可能有寒热的问题。那你要把寒热驱出来,有表里的问题,有时候要解表,有的时候要攻里。寒咳的处方,跟热咳用的处方不一样,病在表造成里面的咳嗽,病在里造成的咳嗽,处方也不一样。那没有这个观念的话,如何选取药物?所以先看《神农本草经》,看他的药性怎么写,你要深深地体会到药的本性。
《神农本草经》前面有告诉大家,甘淡渗利,辛甘发散,酸苦涌泻,如何分阴阳?你就知道,这个酸苦涌泻是阴,当你的写的药性,他就是写白芍,是味酸,那个黄连是苦味,这就这个都是阴药。比如说白芍是酸味,明明苦味是入心,你开心脏的药,你就会开到黄连不会开到白芍嘛,这样了解会知道。
如果病人是同时是因为血液,脚是冷的,血没有办法回到心脏里面,我们才会要加酸味的药,因为酸主酸收,所以就要把黄连跟白芍开在一起。读《神农本草经》,一定要读他的药性,他写的很清楚在里面,去读原文,你意会,真正能够玩味出来里面的药性以后,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原文就是最好的经典之作,你没有办法增减一字的。
三,《黄帝内经》
你看我拿到《黄帝内经》在看,实际上我在读一张图,想像的空间会比较大,可以视觉化。这个时候,你仔细去领悟这幅图,当你领悟出来后,这个图就是你的了。中国的经典之作真的是伟大,他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他根本就是已经到了艺术的阶段。 有针灸和《神农本草经》的基础再把《黄帝内经》读得很透的,实际上不用看《伤寒》《金匮》,你开出来就是桂枝汤、麻黄汤,到了这个阶段对《黄帝内经》非常了解以后,这个时候再去看《伤寒论》、《金匮》,你就知道张仲景为什么这样子。
四,《伤寒论》
张仲景必须要用太阳、少阳、阳明这种方式,来陈述疾病的传变。这个太阳不能说只是足太阳膀胱经,或者手太阳小肠经,而是太阳是主表,太阳能够晒到的地方统统可以看到,只要你跑一圈出来,你身上被太阳晒到的地方,统统是属于太阳,太阳受病的时候,病在表。比如说我们太阳,一开始有三个方子,太阳中风用桂枝汤这去风,太阳伤寒是麻黄汤;太阳温病是葛根汤。如果解表的方法不对,没有用到经方来解表,而用一般的时方,开一些那个荆芥呀、防风啊,吃下去也不会冒汗,汗也流不出来,那这种情况下解表,解不掉表,没有办法把表证解掉,病就会传。
当病往里传的时候,有两种可能在第一传到阳明经,这个阳明并不光是指的手阳明大肠经、阳明胃经,他是指腑,就是说,你这个病,进入阳明的时候,跑到肠胃里面去了的时候,他就呆在肠胃里面,
作者张景岳自己就是一名中医家,《类经》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必读之经典。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宋人成无己以《黄帝内经》之意释仲景之书,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看不懂这些文言文的原版的话,就找一些现代人讲解的版本吧。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中医大学讲师推荐给我的,适合初学者读。学《金匮要略》,可以参考《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学习把脉,看《脉经》。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范建忠写的《一脉诊病》适合今人读。
个人觉得学中医有时和学英语挺像的,中药就相当于英文单词,那方剂就是英语小作文,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就是英语语法,中医内、外、妇、儿临床就是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


英语快速入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比如,父母如果每天在家用英语交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英语水平一般都会不错。或者普通学生,如果有机会去英国生活一两年,英语水平自然也会大幅提高。
学习中医想快速入门,也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中医世家的孩子对中医药从小耳濡目染,对《药性赋》、《汤头歌》就像普通小孩儿对《三字经》一样熟悉,这其实就算已经入门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能在中医院学习、工作也不错。就算不是医务工作人员,若能找机会去中药房帮着调剂员分分药,或帮着老中医抄抄方子,也能很快入门,这时候再看中医书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无味了。
当然,以上两种都需要特定条件,如果既不是中医世家,又不在医院工作,还有一种办法可以创造中医的学习环境,就是在网络视频、音频分享平台,搜一些中医相关课程并收藏,比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等。你先不用专门去学习这些课程,在不影响他人,不影响你自己工作的情况下,你只要随时随地听就行。没错,就像听英语朗读一样去听中医课程,上下班路上可以听,回家一边做饭一边听,排队或等人时可以听,健身或散步时可以听……
其实这也和普通人学习英语差不多,只要找机会听就可以,中医的知识能理解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刻意去背,也不要刻意动脑去思考,实在不理解,你就当是听音乐。只要让那些中医术语总在你耳畔围绕,什么阴阳互根互用,什么五行生克制化,什么中药性味归经,什么君臣佐使配伍等等,慢慢你就会对这些中医语言不再陌生,慢慢了解,渐渐熟悉,最后成为“朋友”,这时就算是中医入门了。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学习望诊就看《望诊遵经》。


了解草药,可以看《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本草备要》为清代人汪昂编写,意指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
学习药方,汪昂编写的《医方集解》可读。每个药方的构成,每味药在其中的功效,都有说明解释。
他不会再进入内脏。最多,最远的地方,就是到达阳明到达腑。但是另外一种病,可能就是西医讲的病毒了,那这个病毒如果是没有进入阳明,跑到少阳里面去了,不能把少阳定义成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少阳是门枢主开合的。身体上开合的地方,通通是归少阳那个位置。比如内脏有开有合,腑有开有合,皮肤有开有合,肌肉也有开有合,血管里面有那个瓣膜,没有开合的话,血液会倒流。
太阳先得病,得病没有治疗好,进入阳明就到此为止了。所以你常常听到病人有便秘,有时候便秘三四十年还是在便秘,不会死人的,在《伤寒论》里面讲——阳明无死症。那另外一个可能就是病毒进入少阳,进入少阳以后,他在脏腑之间,所有的血管它在一直游走,只要开合的地方都有它。如果你在少阳没有解,少阳的合解的药是小柴胡汤,不知道用小柴胡汤,病就会传到内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