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本论》个人笔记简编 1.1.1

2023-02-27 17:16 作者:在下吴克  | 我要投稿

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由且仅由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里的前提是假定了一定的社会平均劳动强度,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那样。而劳动量=劳动强度x劳动时间,在劳动强度已定的情况下劳动时间就成为衡量商品价值量的标准。)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作为劳动力的消耗创造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各种商品可以互相交换的基础是其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因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劳动,一方面可以仅看作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抽象的人类劳动,无视其特殊的劳动的目的与内容,它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表现出商品的二重性。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时代中具有一定的性质。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简单劳动产品相交换,因为其二者本质同样是凝固的劳动时间,所以复杂劳动本身是一定量的简单劳动的有机结合。

    同一劳动力在劳动强度一定、劳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从而可能提供不同量的使用价值。手工织一件上衣所用的劳动时间可能等于操作织布机的工人织十件上衣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手工织造的上衣和机器织造的上衣没有什么不同),但商品的价值量由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所以上衣的价值并不由手工生产上衣的劳动时间决定,而取决于织布机生产上衣的劳动时间。

    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抽象的人类生理上的消耗)才具有价值对象性(作为价值体现的对象),劳动在对象化的形式(价值的载体)上才成为价值。


A.个别价值形式(xA=yB)

偶然发生的商品交换,比如渔夫的鱼和农民的小麦

1. 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形式(xA)等价形式(yB)的对立统一体

    对立: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的两极,即一件商品不能同时具有这两种形式(保留或者出售)。

    统一:同一价值表现的两个不可分离的要素,没有等价形式也无所谓相对价值形式。反之亦然。

2. 相对价值形式

    一个商品(A)的价值表现在另一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A为相对价值形式,通过B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

    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完全地反应在相对价值量上(A可能因为技术革新、丰收/歉收等原因导致其与B的交换比例变化,当等式两边同时出现同方向的变化时,等式不变,这时虽然等式两边商品的价值量变化,但商品A仅在这个等式中的相对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3. 等价形式

特点

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

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即具体的劳动如织或缝,只有其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抽象化)才能表现其他商品中同样劳动的凝结。

③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私人劳动的产品虽然来自私人生产者,但其始终是要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

性质

①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商品的价值量由且仅由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说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且是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物能与其他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其他商品的价值。

一物的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

价值是物的固有属性,使用价值则取决于人。

价值的形成不在于具体的劳动的形式,而在于具体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xA=yB,或xA=zC等等,它们是并列的)

看来农民在和渔夫交换之后又遇上了鞋匠

1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商品A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2 特殊等价形式(仅与另一单一的商品发生关系)

3 扩大的价值形成的缺点: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未完成,劳动没有统一的表现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或者粮食布匹等等,早期的一般等价物

农民发现大家都乐于拿手里的东西和他交换


    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A、B、C三种形式中等价物的形式不同)。等价形式的发展,或说商品交换的发展,是历史的进程。

D.货币形式

    

贵金属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最终形式——货币形式

小麦和布匹不易保存又容易变质,黄金克服了这些问题

    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易于分割且匀质,便于保存且不易变质,这使得它们成为天然的价值保存者。当然,它们本身也是商品。


    关于商品生产,需要指出其一般规律: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的价值创造成反比。

    关于商品价值,需要指出:价值是社会关系的抽象物而非价格的抽象物,价值和价格之间不具有本质性的关系。

附:关于商品拜物教

    人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这种拜物教性质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产品只是在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当交换十分广泛和重要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真正取得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劳动须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只有个人劳动可以和其他劳动相交换,它才能满足个人需要。

    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产品交换的比例,这些比例在长期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逐渐达到了一定的稳固性,因此像是产品本身产生的那样。

    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有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价值性质的确定。但正是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个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个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各种劳动纯粹量的差别是以质的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他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

    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价值必然包含交换,使用价值则不然。物的使用价值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而价值只能在交换中实现(社会过程)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狭隘之处在于: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做永恒,而非一定的历史范畴。但实际上,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其本身不过是历史的产物。









《资本论》个人笔记简编 1.1.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