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发球”为什么这么转?兼谈高抛发球

上篇我们讲了乒乓球触拍部位对发球“转与不转”的决定性影响,在接发球时,通过观察击球瞬间的触拍部位和用力方向,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判断来球的旋转类型及强度。不过在业余的比赛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发球动作不那么规范的选手,“合力发球”便是其中常见的类型。
合力发球为什么那么转?如何处理合力来球?本篇将探讨发球合力增强旋转的原理,并解释怎样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力”来增加发球的旋转。
合力发球到底有多转?先来看一段视频:

可以看到,视频里的人轮番上阵,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基本不是扎死网就是冒高直接飞。再加上周启豪标志性的笑容,场面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即便是国家队顶尖运动员,和启豪在同一个俱乐部彼此非常熟悉的林高远,处理起来也颇感麻烦。现在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合力发球是有多么不讲武德了。
为什么合力可以发得那么转?
答案当然是在“力量”两个字。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过,旋转产生于球所受到的切向力,在处理好撞摩关系的前提下,增加击球时的作用力可以有效提高击球的旋转。当我们遵守标准规则采用平抛发球时,球在下落的过程中基本只受到向下的重力,触球瞬间给予球的正压力较小,也就减少了击球时摩擦力作用在球上的时间。而合力发球,是指抛球时给球施加力量,简单来讲就是使劲拿球往拍子上扔——这样在发球时就给球赋予了很强的正压力,变相增加了摩擦力作用在球上的时间。

瞧瞧这球,多转啊~

那么,如何在标准规则的范围之内,合理运用“合力”增强发球的旋转呢?
答案是高抛发球,我们可以借助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增强击球时的正压力,从而延长摩擦作用时间,避免摩擦“打滑”的现象,来增强发球时的旋转。另外,使用高抛发球更有可能击球的底部,使球产生更多的顺旋转和逆旋转,让这个球向台面侧边飞行。来看看马琳的这个”零式削球“: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马琳发的这种强下旋带有强烈的顺旋转,落到台面以后不往前走,而是向接球方的左侧反向弹跳,这是非常典型的【加转顺侧下旋】,主要是下旋和顺旋比较多。我们还可以注意到,马琳所有的发球方式均为高抛,且击球点必须在在球的底部,这其实正是发此类旋转的要点。如果缺少高抛发球带来的重力加速度作用,那么即便强如马琳,也很难发出视频中这样强烈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