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善念的奇迹
善念来源于恻隐之心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悲悯、同情他人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比如,当看到一个孩童摔倒受伤,我们立刻就会产生紧张、担忧、怜悯、同情等心理,哪怕这个孩子与我们素不相识,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生出这种心理。
孟子在见到齐宣王后,为了让齐宣王接受自己宣扬的“仁政”,便不断地激发齐宣王的恻隐之心。说起齐宣王这个人,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他经常被描写为一个愚蠢荒诞的人,但真实的齐宣王其实是个很有为的国君。在他统治期间,齐国的稷下学宫办得很好,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的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时,讨论的是关于如何实现“王天下”的问题。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一次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走过,就问这个人要把牛牵到哪里。牵牛人回答说,要把牛牵去杀掉“衅钟”,就是把牛杀掉后,将牛血喷在新铸好的大钟上,用以祭祀。齐宣王看到牛颤抖恐惧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说你看它也没犯什么罪,就要被杀掉,太可怜了!你别杀它了,去换头羊来杀吧!
孟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告诉齐宣王,他有这份仁慈之心,就足以“王天下”了。
我们现在看这件事可能觉得很可笑,不忍心杀牛,却允许杀羊,这算什么仁慈之心?
而孟子对此的解释是“见牛而未见羊也”,因为你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看到活的牛之后,你就不忍心让它死了,就像我们听到禽兽的声音后,就不忍心再吃它的肉了,所以“君子远庖厨也”。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了,这就像我们自己去餐厅吃饭一样。我在餐厅吃饭时,最怕的就是餐厅的人用网网着一条鱼走过来,说:“这条鱼是您的。”然后当面把鱼摔死,那感觉简直太糟糕了!等鱼肉端上来,不管色香味如何俱全,一想到鱼被摔死的场面,都不忍心下筷了。
孟子本就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善根的,都埋藏着善良的品性。古时候那些受过教育、德行高的人,吃肉都是很讲究的,他们不是不吃肉,但不能看杀生的过程,于是佛教中就有个应对的方法,叫作吃“三净肉”。什么是“三净肉”呢?就是可以吃没有看见、听说或怀疑为了自己而被杀死的动物的肉。
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他能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推行到实际统治中,看到百姓疾苦,与百姓同忧乐,统一天下就会变得举重若轻。而所谓“仁政”中的“仁”,就是从每个人的善念中来,从恻隐之心中来。如果把这一点善念扩展开来,先是对自己的家人,再对周围的朋友,进而对天下人的关怀和关心,这种关怀和关心就是“仁”。有了“仁”,就会心正,善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了。善性发挥出来,人性就会走向善良,进而通向高明。但正心也好,通向高明也罢,最终都是为了“事天”,也就是要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人生、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