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孩子心里自卑.行动怪异!
抽动症 (tourette syndrome) 是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 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抽动症的起病年龄多为 5~10 岁,10~12 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5%~0.8‰。
好发人群
多发生于3~1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之比为2~10∶1。

抽动障碍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一、短暂性的抽动障碍,又叫一过性抽动障碍、习惯性痉挛、暂时性抽动,这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抽动障碍类型,尤其在青春期前的儿童非常常见。
二、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病程时间比较长,抽动形式相对单一、持续、刻板,最常见的是面部、头颈部、肢体的抽动。
三、Tourette综合征又叫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扰,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功能,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甚至致残。
四、其它共病的现象,有的患者可以伴有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焦虑症、抑郁症、神经和心理损害,有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偏头痛和睡眠障碍。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
神经生化因素
该障碍与神经生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尚无最后定论。患儿可能存在以下异常:①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受体超敏;②苍白球等部位谷氨酸水平增高;③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④五-羟色胺水平降低;⑤乙酰胆碱不足,活性降低;⑥γ-氨基丁酸抑制功能降低;⑦基底节和下丘脑强啡肽功能障碍。最受关注的是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和多巴胺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异常。
脑器质性因素
约50-60%的该障碍患儿存在非特异脑电图异常;少数患儿存在头颅CT的异常,如脑萎缩;部分患儿存在左侧基底节缩小及胼胝体减小,提示患儿可能存在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的异常和脑的偏侧化异常;PET研究提示患儿存在双侧基底节、额叶皮质、颞叶的代谢过度。
社会心理因素
应激可诱发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该障碍。
其他
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可能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有关。药物(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也可诱发该障碍。

第一阶段:祛风化痰,潜阳息风。
药物入肝经,介类昆虫等动物及矿物药,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缓解眨眼,发声,情绪不稳,抽动等病症。
第二阶段:缓肝理脾,强土制木。
健脾益气,顾护脾胃之气,土旺得木方疏通。诸药合用、柔养肝。从而达到止搐、止惊、止挛,止泻目的。
第三阶段:滋水涵木,平衡阴阳。
为形全者宜损其有余,形缺者宜补其不足,人体的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提高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