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明白王阳明心学
目录:
心学创立者陆九渊和大成者王阳明
最高的真理在自己那里
什么是良知人人有良知吗?回家良知的灵动性契约是不是最高的准则?
心学名词解释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什么意思?
“意之所在即是物”是什么意思?
心学的要求何为第一等事?为什么要立志?什么是私欲去“好名”私欲如何变成坏的信仰、主义
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
王阳明心学的作用
推荐的网络王阳明视频集
轶事史料里王阳明的特别王阳明的天生性格是什么,怎么看出来的?林则徐和王阳明的相同
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
见《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南宋人,学习孟子的学说[1]开创心学,他认为朱熹的学说“支离破碎”,这个看法可以延伸到对于现代主流的学说。他与朱熹有过大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开创心学,说:
明心见性。
心即是理。
强调最高的真理在每个人自己那里。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2]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王阳明原来学了三十年道家和佛学,后来转向儒学,把心学大成,外国许多有类似的学说,但未见王阳明如此大成者。

最高的真理在自己那里
心学创始人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还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3]
表示以前的圣人和以后的圣人,良知是一样的,跟自己也是一样的。
科学至今的发展使今人寿命和生活质量(烧柴也巨生PM2.5)远高于古人。何为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总结非常经典——可证伪(假)。玛雅末日论是科学,因为到那天众生皆可辨真假。无神论、有神论、达尔文演化论、某某主义、转基因必无害等都非科学,因为都无法能被证假。同样地,非科学的未必为假,因无法证必假。
如果无神,我没有天理,我怎么能知道无神是天理呢?如果有神,神没有先天赐予我天理,我怎么能知道哪尊是真神呢?如果神说它说的是天理,神没有先天赐予我天理,我怎么能知道它说的是天理呢?所以天理全在我那里哦。
这个天理就是良知,人的是非之心。
王阳明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4]
史称王阳明龙场(贵州一地名)悟道。
什么是良知
简单来说,良知就是绝对,有了这个绝对,人们才可能分辨对错。错了只是有私欲或见闻错了,下功夫去私欲、增加见闻,就能去除错误。
以下是长文:
孔子说:
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说:
人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不学而之者谓之良知。
张载说:
德性之知不源于见闻,闻见之知是后天的经验知识,但德性之知又不离于见闻。
阳明子认为良知为知之本源,不缘于见闻而有,而良知之发,即体现为具体知识,所以不离于见闻。道德观念者是良知之发在经验上的一种被约括形态。
回家
音乐播放
“回家”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的旋律。柏拉图的“心灵转向”,老子的“观复归根”,孟子的“求放心”,禅家的“明心见性”,周濂溪的“主静立极”,朱子的“去人欲存天理”,阳明的“去私欲致良知”,无不是回家之主旋律的不同变奏。物欲的过当追求与满足,使我们离本心之家园越来越远。回家即回归心体之本然。[5]
送良知回家就像送爱人回家,从哪里出发都是顺路。
人人有良知吗?
人人有良知,良知不会泯灭。
有的没研究过王阳明心学的人问我(假设)基教致良知(莎)外另一个什么教怎么说?我说基教是以《圣》书说的对错为对错,而不是以他们自己的是非之心的对错为对错。
然后有个人(没留意是不是一个人)好像是跟我说基教徒你还信,基教徒没良知(大意),那时候我回复其它没回这个,下面这个文章我随便找的:
《在南京(答土莎)中救了25万中国人的24名基徒》
在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有神论教在灾荒时赈灾的情况。
王阳明也说过小偷也有良知。
良知的灵动性
野草,在农田里,吸收养分影响作物成长,人们知道它是非的;野草,在荒漠里,带来生命,人们知道它是是的。蛇毒,在人血管里,致人死亡,人们知道它是非的;蛇毒,在药厂里,变成救药,人们知道它是是的。如一日,不杀草杀蛇也能达到需要,人们知道它是善的。知是知非,知善知恶,它是良知。
董平说:善恶做为一切经验价值本身,不存在绝对性。经验状态当中的一切善恶都是相对的,随着不同情景的转换,随着视野的不同,关于善和恶的这种判断是可能发生游移的。这样一种相对价值的存在是如何可能的?按照阳明子的观点,正因为有绝对的价值本体在,价值才能够显现出它的相对状态。[6]
心学名词解释
【良知】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便尽了万事万变。[7]
知善知恶是良知。[8]
【良知、不假外求】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9],不假外求。[7]
【不假外求】[善恶不在心外]
薛侃说:“这样说善恶完全不在外物上面。”阳明先生说:“只在你的心中,循理就是善,动气就是恶。”薛侃说:“毕竟外物本身没有善恶。”阳明先生说:“在心上如此,在事物上也是如此。世间的俗儒不懂这一点,舍弃内心去追逐外物,将格物的学问错看了,整日在心外孜孜以求。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生下来,也只是‘行不著,习不察’。
【私欲】“私欲”目前我还没看到王阳明对这个词的定义,这个词最早出自西汉的《淮南子》:
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10]
辞典对头(许多不对头)的解释是“不正当的欲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义为人自私的欲望、自私的想法、自私的要求、自私的习惯、坏的想法或恶欲。
【大人、小人】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11]
【圣人】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心之体】
无善无恶心之体[8]
【心即理、天理】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7]
【天理、良知】心学继承人欧阳德(欧阳南野)说:
天理者,良知之条理。良知者,天理之灵明。
人欲肆而天理亡。[11]
【心即理】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7]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7]
空灵明澈的心,各种道理都在这里具备,万事也都由此处生发。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为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分之物。
【心外无物】[花]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7]
[孝亲]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7]
【物、格物】
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 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11]
【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8]
【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7]
【功夫、见闻】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7]
【道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
【人心】
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心学的要求
立志
王阳明说:
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着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着实恶了,如何得意诚?[12]
见下面《为什么要立志》。
良知不假外求、心外无理以自己的是非之心良知为主,不迷信他人。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有关心不来的事情,但没有不关心的事情。
去私欲去好(私)利、好名、好色(注意我没说支持一夫一妻制)等私欲。
致良知、知行合一良知和行为合一。
增加见闻这个是我加的,王阳明心学那叫致良知的功夫。
契约是不是最高的准则?
契约是不是最高的准则?不是,比如德国人或日本人到政府参军定下契约,有了工资,但发现出了个希特勒要求南京人上天,那契约就应该gg了。
因为良知才是最高的准则。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3]
为何心体无善无恶又能知善知恶,是为至善呢?因为心体如同秤,如同尺,其中间的零点是无正无负的,所以其才能量正度负。心体如同眼睛,如同明镜,因为其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能无一丝被遮蔽一丝被扭曲的如实反映出来。私欲,则是镜上面的灰尘锈斑,去尘磨平方唯一能明察秋毫!
“意之所在即是物”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为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分之物。[12]
(邓阳的白话(稍微改动))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触发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譬如,意在侍奉父母上,那么侍奉父母就是一物;意在为官上,那么为官就是一物;意在仁民、爱物上,那么仁民、爱物就是一物;意在视、听、言、动上,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物。因此我认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董平说: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在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而我们的态度在决定着我们对于事物的行动方式,我们的这个行动方式也就直接决定了我们这个行动的结果,而我们这一行动的结果,又一定(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把它承担起来,我们不能说事情是我干的,这个结果我是不承担的……
中国有个古人说:
物,事也。
是把物体和人事联合在一起,如果只是什么都看成是物,真的是“唯物”,人生、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要立志?
为什么要立志?立志是定下目标做个好人,好人即是圣人,立志只是良知发现的表现,只有小目标,是不愿意多付出的自私的行为。一个人能力低可以一代代人增长,并不是能力低就放弃做好人,好人本来就是极少的,很多能力高的人不是好人。不少人能力低,脾气大不喜欢改变,我们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大目标,要成为好人,才会突破万难做好事,否则就成为坏人和伪君子了。不好的案例我发过一篇《为什么要做好人》。
以下是古文原文:王阳明说: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志不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套在马嘴上的金属部分)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14]
太高说
其实没什么高不高,只有不合理的高要求,比如说人不会犯错。尽力而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传习录》也说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傅,影响谬误,未免坠入佛氏明心见性①、定慧②顿悟③之机,无怪闻者见疑。”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①明心见性:禅宗中的主张,意思是识取自心,见自本性。禅宗认为即心即佛,能够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而不用从语言文字中求解。
②定慧:佛家的修养方法,学佛者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分别指戒律、禅定与智慧。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为戒,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
③顿悟:通过直觉体悟,一下子从整体上把握佛家的真理。
(沙滩孤雁 译文)来信说:“只怕立论太高,用功太过快捷。后来的师徒谬传相沿,不免坠入了佛家的明心见性、定学、慧学、顿悟的套路,也难怪听到(先生学说)的人会产生怀疑。”鄙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针对求学者的本心和日常处事,体会研究,认真实践,踏实履行,实实在在用功,其中是有多少的步骤层次,多少的日积月累在啊!正好和空虚顿悟的学说相反。那些产生您所说的疑问的人,本来就没有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又没有仔细体察我的学说的意思,所以才产生怀疑,这也难怪。像亲这么高明的人,自该一句话就了然于心了。却也说什么“立说太高,用功太捷”的话,为什么呢?
(沙滩孤雁 解析)
对阳明学说近禅的怀疑,其实并不是顾东桥一个人的疑问,而是当时和后世很多人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他们认为阳明先生是将禅学植入了儒学,才开创了阳明心学一派。这一段就是阳明先生对这种疑问的正面回应。顾东桥提出了阳明心学和佛家禅宗相类似的两点,分别是“立说太高”和“用功太捷”。对于“立说太高”的回答,阳明认为有此疑问的人本来就没有成为圣人的志向,还是意不够诚的老毛病。而对于“用功太捷”的回答,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阳明心学发展到后来,确实有这样一种流弊,即空谈心性,后人形容这种流弊为“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而阳明先生这里的回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心学的修养有一个“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的过程。这正是心学和禅学最大的区别之处,凡是企图用偷懒的方式妄谈什么“明心见性”,而舍弃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过程,其实都已经不是阳明心学的原本宗旨。[15]
人人皆可为圣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12]
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我认为不想做圣人或者君子的原因是不想多付出,想占便宜。
立志难不过赚一个亿的“小目标”。
右二为王阳明
什么是私欲
私欲王阳明没有解释过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坏的想法、欲望,大多数表现为:
利于自己的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很多坏人如此。
只利于自己的感觉开心就好、快乐就好,见我写的《快乐的坏处》。崔永元也是,一种表面上好人的感觉。
去“好名”
孔子说: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隐居)不见知(不被人知道)而不(后)悔,唯圣者能之。
名与实
阳明子说:
为学大病在好名。薛侃:“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阳明子:“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好名声,就会做名不副实、欺世盗名之事,所以不能好名,名声拿来用,而不嗜好。
私欲如何变成坏信仰、主义
利益自己+赢→利己主义
自恋,否认自己没有天生的优势(看不懂的话,理解成自己应该有天生的优势)+赢→种族主义
[本人富]+赢→弱肉强食主义
[本人穷]+利益自己+少付出→平等主义
[本人是男性]+赢→大男子主义
[本人是女性]+赢→大女子主义
不想控制自己+少付出→自由主义
不想有赚钱的痛苦+不想控制自己→道家
不想有赚钱的痛苦+不想控制自己+不朽(未经证伪就想,后同)→某教
不想有赚钱的痛苦+快乐→文艺主义
不想有赚钱的痛苦+不想有其它痛苦+不朽→某教
不朽+只想利益自己→天启
(删减版)
以上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就像1+1只等于2,但2不是只等于1+1。如果要反过来都成立的话,要了解很多人。
王阳明心学的作用
其实讲是否正确就行。说作用,是正确的体现。王阳明心学的作用:
让人以良知为主[16],而非以某个人、某个种族、某本书为主
我接触的很多人是以某个人(如某名人,某明星[17]);某个群体(如本族或“哈韩/日”);某本书(如《圣》书或偶像的书);某个感觉(如快乐[18]);私利(如钱的奴隶)为主。概念:良知就是官是非之心。致良知。心外无理。
让人留好的想法,去不好的想法。
概念:去私欲、致良知。
让人肯看见全世界
人不看全世界,就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19]”“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你屁事”。概念: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关于工作和学习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沙滩孤雁 白话】
有一位下属官员(断案的官吏——笔者),长期听阳明先生讲学,他说道:“这个学说真好,只是因为文书诉讼(等公务)太繁杂,没有时间去学习。”
阳明先生听后,说:“我何尝教你脱离文书诉讼,而悬空去讲学?你既然有官司上的事务,就从官司上的事上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在审理一个案子时,不能因为当事人应对无礼,就升起怒心(周朝和孔子的礼治——笔者);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就升起喜心;不能因为厌恶他的(私下)嘱托,就刻意整治他;不可因为他的(私下)请求,就徇私顺从他;不可因为自己的事务繁重,就随心所欲去决断;不可因为旁人罗织罪名加以诋毁,就依据旁人之言处置。这里所说的各种情况都是私欲,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须精细省察,加以克治,唯恐心中有一毫的偏颇,而不能正确处置当事人的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书与诉讼,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脱离具体事物去学,却是落得个空虚寂无。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①’。仙家说婴儿②,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③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①盈科而进:出自《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手四海。”盈,满;科,坎。
②婴儿:《道德经》十章中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见《道德经》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③“圣人”三句:见《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沙滩孤雁 白话】
陆澄问:“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
阳明先生说:“为学要有本原,必须从本原用力,渐渐地就‘盈科而进’了,道家用婴儿打比方,是个好比喻。婴儿在母亲肚子里还没有成形时,只是纯然的气,有什么知识呢?出生后,才开始能哭,然后能笑,又然后能认识他的父母兄弟,又然后能站、能走、能抓、能举,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因为他的精气一天天充足,接着筋力日益强健,聪明日益增长。不是刚出娘胎之日就可以做到这些,所以必须有个本原。圣人能立于天地之间,化育万物,也只是从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生之中逐渐涵养而得来。后来的儒者们不懂格物的学说,见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打算在刚着手时把一切都琢磨个透,哪里有这个道理呢?”
阳明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开始只有根和芽,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跟着就有叶,有了叶然后又有花、果实。刚种下树根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的事情,不要去想叶的事情,不要去想花的事情,不要去想果实的事情。空想又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树枝树叶以及花和果实?”
【沙滩孤雁 解析】
此节谈论的主旨是为学要“循序渐进”,意思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悬想何益?”句,是针对人的急于事功的通病说的,克服这种毛病的途径是要有一种“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坚毅与达观。
就我们当代的社会来谈下,来到书店,会发现玲琅满目的书中,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那些讲成功学,如何在职场混等等书籍。尤其一些打着什么“速成”标题的书籍,往往最受欢迎。我可以很遗憾地告诉你,很少有人是通过看这些书取得成功的。
有人说“成功学”是当代社会的一大毒药,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成功学”之毒是毒在“急于求成”而流于浮躁这一点上。延宕开来谈下,心学的目的是什么?诸位对心学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本来这个问题应该在本书开始就来谈,但是结合此节文义来谈更合适。
可能在有些人的心中,也把心学看成是中国古代的成功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说也有点道理,但是把心学仅仅说成是成功学,是贬低了这门学说。心学的终极目标是化俗为圣,《传习录》可以说是培养圣人的教科书,这样说,估计要吓走不少心学的热心粉丝,但事实就是这样,心学追求的是变化人的气质,其终极目的是造就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理想的儒家人格要求,心学和这种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心学不是宗教,但是心学那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却必须有一种宗教感情般的执着,这种执着在儒学中被表述为诚敬之心,这个心,可以说是心学基石中的基石,这种心也就是阳明本节所说的那个“本原”。对于那些只想拿心学当成功学的人,我只能说你这个要求在心学面前太卑微了,因为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成功,在心学那里充其量只是一个人人格完善后所收获的赠品。
王阳明先生,按照当代西方某些人的观点来看,他可以称之为一个偏执狂,他的偏执表现在对生命完美存在的钉子户般的追求上。他的这种个人特质使他的生命过程俱备这样一个特点:不完美,毋宁死。而阳明所追求的完美就是“致良知”,通过致良知的方式将生命存在的分分秒秒赋予神圣而庄严的意义。
回到原文,阳明说的那个本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称之为“诚敬”,但最通俗的说法是“立志”,立志,是志在此心时时处处顺应天理之志。在立定这个志之后,在对待陆澄问的:“知识不长进,如何?”这个问题上,我们自然能找到最端正的态度,那就是看一下你的当下,该播种的就播种,该发芽的就发芽,该浇灌的就浇灌,你现在还没有办法当一世的圣人,甚至没有可能做一个二十四小时的圣人。那你就做当下的圣人,不要去想收获,顺理而行,此心安处即吾乡,只要那颗诚敬之心够坚定,坚持对心的砥砺的时日够漫长,终归有一天,你会发现,现代社会所谓的成功,无非是心学修炼至人格完善后的一个副产品。
关于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沙滩孤雁 白文】
阳明先生到南镇游览,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中开花的树问道:“(您说过)天下无心外之物。就像这开花的树木,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相关呢?”
阳明先生说:“你没有看这些花的时候,这些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这些花的时候,则这些花的颜色顿时就明白起来。由此就知道这些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关于去私欲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沙滩孤雁 白话】
阳明先生说:“诸位近来相见时,很少提问,为什么呢?人如果不用功,没有不自以为已经知道如何治学了的,认为只要遵循所知道的做就行了。却不知道私欲天天都在生长,就像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扫就又有一层。而实实在在用功,就会发现(持心之)道无穷无尽,愈探索愈深,必使此心精粹纯洁没有一丝夹杂的私欲才行。
【沙滩孤雁 解析】《传习录》中的内容,以别人提问,阳明作答的居绝大多数,这段却是阳明见诸生少疑问,主动“开示”,先生诲人不倦之情跃然纸上。
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景,平时总被弟子们围着问这问那的阳明觉察最近几日没人向自己提问了。倍感失落的阳明决定主动出击,敲打一下这些“闷葫芦”们。
在反问过弟子们为何连问题都没有后,没有等人回答,阳明就开始了训诫,“人不用功”这句中的“用功”当然是指克制心中不正念头的克制之功。人没有在这上面用功,也只能生活在一种日久成习的习惯当中,此时所谓的循而行之,也只是行那些人最习惯知行,而不是依照良知而行。
源于人性固有的惰性,人很容易溺于旧习,犹如地上的尘土,一日不扫,便有一日的积累,日日不扫,月月不扫,成年累月下来,终归有一天你会懒得连笤帚也不想拿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被荒弃的。但人若诚心诚意用功,就会觉得心学的大道,愈探愈深,一定要将功夫练到精纯方可。
南北朝时,慧能禅师和神秀禅师的一段公案,放在这里谈一下可以作为这节的旁解。当年,佛教禅宗主持弘忍大师打算从弟子中挑选一个继承衣钵的继承人。在其中最有才干的两个徒弟才艺展示的PK中,有两首相映成趣的禅诗流传下来。这两位高徒一个叫神秀,一个叫慧能。我们先来看一下获胜方慧能禅师的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首超凡脱俗的禅诗,意境相当高远,历来被文人骚客们所津津乐道,几乎成了禅诗的一个样板。再请看亚军神秀禅师的诗: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通常的看法,都认为慧能的诗要比神秀的诗好,当年弘忍禅师也是这样认为,所以最终将衣钵传于慧能。但问题是,达到那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境界的,世间又有几人呢?在第006节,阳明曾经将人分为圣人、贤人、凡人三类,慧能的诗,适用的也只能是圣人这一类。至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修心过程,要适用于神秀的诗了,而这首诗的意思,也正好和阳明这节表达的意思相吻合。
“身是菩提树”这句中的“菩提”是“烦恼”的意思,人有此身,即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心是明镜台”和阳明常挂在嘴边的那个人心似镜的比喻是完全一样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中的“拂拭”正是阳明说的“用功”,“尘埃”正是那些偏移了良知的私心杂念。
镜要勤勤拂拭,保持常明可以朗照。这就是神秀的境界,也是绝大多数修习心学的人应该效仿的修习方式。而慧能的境界更像是直接把镜放在了“无尘真空”的外太空去,超凡脱俗是肯定的了,但其境界非我等血肉凡夫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拿着抹布擦镜子吧。
所以,在我看来,这两首诗适用的对象不同,慧能说的更像是修心的一个目标,而神秀说的更像是修心的一个功夫。
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①’,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①何思何虑:出自《易经.系辞下》,原文“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沙滩孤雁 白话】
一天,师生在一起探讨做学问的功夫。阳明先生说:“教人治学,不可偏执一端。初学时心猿意马,心神不宁,所考虑的大多是私欲方面的事。因此,应该教他静坐,平息思绪。时间一长,等他们心意稍微平定下去。但若一味悬空守静,槁木死灰一般,也没有用。此时必须教他做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克治的功夫就没有间断的时候,好比铲除盗贼,要有一个扫除廓清的决心。无事时,将好色、贪财、好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方算痛快,好比猫逮鼠,眼睛盯着,耳朵听着。稍有一念萌动,马上克治下去,斩钉截铁,不能姑息包容,不能窝藏,不能放它一条生路,这才是真实地用功。如此才能扫尽心中的私欲,到了心中无私可克的地步,自然能做到端身拱手的风度。尽管有‘何思何虑’的说法,但并不是初学阶段的事。初学阶段必须专注于省察克治的功夫,亦即思诚,只想一个天理,等到天理(在心中)完全纯正时,也就是‘何思何虑’了。”[2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扭怩。
每个人胸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自信不够,自己把心中的圣人给埋没了。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殃(灾难的苗头)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沿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忘己之耻)

推荐的网络王阳明视频集
如果看我说的还不够可以看,我建议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不用多看,了解我写的够了。
央视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中等长度,浙江大学哲学老师董平主讲。
央视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郦波
B站播放中等长度。
王阳明电视剧长的电视剧,要看不当正史看,当小说看。
王阳明心学爱课程是教育部官方出的公开课,也是董平主讲。
浙江大学公开课:王阳明心学跟上面一样的网易版的,但是目前我打不开。
相关阅读:《说主说》

史料里王阳明的特别
史料里王阳明的特别有不少,如《明史》记载: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不能说话),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野史里面认为王阳明怕老婆:
吾浙王文成之立功仗节,九死不回,而独严事夫人,唯诺恐后。[21]
王阳明立功仗节,虽九死也不怕,但就怕老婆,对老婆唯唯诺诺和不能落后。
王阳明的天生性格是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王阳明是天生的愉悦型性格,从小就爱好很多,甚至有五溺之说。平叛时在船上哭祭天求顺可能也是表现。
史料里说王阳明:
不苟言笑……专以致良知为主。[12]
不苟言笑,是后天改变,王阳明最喜欢的弟子徐爱对他的这个描述更接近原生态(天生的他):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22]
《阳明先生行状》说:
性豪迈不羁,喜任侠。
林则徐和王阳明的相同之处
林则徐是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清廉,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写“十无益”,他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理解为良知不为所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概是林则徐对于自己的天生性格希望自己更包容。
王阳明当官时,把自己仪仗队举着的高脚牌由传统的“肃静”、“回避”改创作成“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将这两句写成对联贴在大门两旁。


来源:
《陆象山集》/语录:“詹阜民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象山)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
《宋元学案》 ↩
《陆九渊全集》/杂说。 ↩
《(王阳明)年谱》。 ↩
主要根据哲学老师董平的话修改而成。 ↩
《浙江大学公开课:王阳明心学》。 ↩
《传习录》 ↩ ↩ ↩ ↩ ↩ ↩ ↩ ↩ ↩
四句教。 ↩ ↩ ↩
《孟子》/公孙丑 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还有《左传·昭公十三年》“私欲不违,民无怨心。”《荀子·修身》“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殆者之危,莫过于今。”《世说新语·言语》“王长史与刘真长别后相见”南朝梁刘孝标注:“濛神气清韶……外绝荣竞,内寡私欲。”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於是饮食男女之事,渐就范围,各尽其分,各安其义,谁或逾阈,以逞其私欲。” ↩
王阳明《大学问》。 ↩ ↩ ↩
《传习录》 ↩ ↩ ↩ ↩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孟子在《孟子》/告子下 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
沙滩孤雁《心学凶猛》,2015年1月,中国财富出版社,ISBN 9787504754998。 ↩
如 王阳明 等《传习录》: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如《粉丝和郑容和》四大名助,优酷视频,2016年1月26日。 ↩
《一千个不迷信之——快乐》,2018年。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
标明沙滩孤雁部分来自《心学凶猛》,2015年1月,中国财富出版社,ISBN 9787504754998。 ↩
《万历野获编》/第五卷。 ↩
《传习录》/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