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隆头鱼新鱼这么容易死?
自下海以来,很多人都说隆头鱼不耐运输,毒鱼多。我就利用碎片时间搜集下文献、逛逛国外论坛,总结了一些可能的原因,发现除了隆头鱼外还适用于其他的海水鱼,特此向诸位分享。如果有什么异议的,也欢迎讨论交流,相互进步。
为什么你的新鱼这么容易死呢?
一、氰化物中毒。一般来说产自东南亚国家的鱼(印尼线、菲律宾线等),很有可能是毒鱼。当地渔民使用含有氰化物的有毒化学剂进行捕捞。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可以捕获数量巨大的海水鱼。(看看单子的价格,几十块到百来块零售价的鱼,刨去占了大头的运费,原始的成本才多少钱?)此外,还能通过“毒晕”海水鱼,方便挑选需要的鱼以及保持鱼的完美体态。
常见的氰化物有氰化钠、氰化钾、氰化氧,三者均属剧毒的化学物质,易溶于水,绝大多数情况下用的是氰化钠。(PS: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就是吃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自杀的)氰离子对重金属离子有超强螯合能力,细胞色素氧化酶则是含有铁的一种呼吸酶,一旦二者结合便马上失活,细胞就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此时细胞很快就会死亡。决定存亡的关键是摄入的氰离子的量:过量摄入可造成快速死亡(心脏与大脑需要大量的氧维持运作,因而最为敏感),症状当然就是昏迷且快速心脏停搏。但鱼体并非无法代谢氰离子,主要代谢方式是靠肝脏的硫氰酸酶转化成毒性较低的硫氰酸排出体外。这些鱼夫是要抓活鱼来卖的,所以有经验的鱼夫一定能掌握剂量才能补获更多的活鱼,否则这些鱼很难活到我们手中的。
严重中毒的鱼多半现场或数小时后就死亡,能活到我们手中的鱼一定都是中毒中程度以下的,然而接近中程度中毒的鱼是不可能长期存活的,我认为要活超过一周都很困难了,最多应该也撑不到一个月,这种鱼就是我们所谓的“活死鱼”,外观也许无症状或者有溃疡,但行为呆滞,躲藏,对敌害生物无趋避作用(不会逃),脑细胞受损也难以平衡,游动时摇摇晃晃无法正常定位,也无觅食行为。
二、氨中毒。这是我主要想说的一个点,其中牵涉到新鱼到手是否需要过水,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便宜的隆头鱼是毒鱼,那我买贵的隆头鱼(美国线,澳洲线,红海线)应该没事了吧?我只想说,too young too simple。这些产地的鱼,距离我们都比较遥远,加上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运费高涨(节约成本包装减小)等等原因,经过长途长时运输,可能让鱼氨中毒。
那么为什么运输鱼的袋子里会产生氨气呢?
众所周知,快递运输的鱼都要充氧。运输过程中如果溶氧充足,鱼类会进行有氧代谢消耗机体储存的糖原,产生大量的CO2,致使周围水体和血浆酸化;如果溶氧不足,鱼类则会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机体酸中毒。待机体储存糖原耗尽后,鱼类则会代谢机体蛋白或氨基酸以维持能量供应,这一过程则会产生氨。氨是极易溶于水的。
前面提到,在袋子里先产生的是CO2,CO2溶于水会使水的PH下降。而在低pH或酸性条件下,氨会完全溶于水并形成称为“离子化氨”的铵(NH4 +)。NH4 +对鱼无毒性。然而当袋子被打开时,气体交换迅速发生,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因为气压变化迅速排除,使得水中PH快速上升。在高pH条件下,铵可以下转化为对鱼有毒性的氨(NH3+)。同时,打氧会加快这个转化的过程。无毒、无味、无害的铵转化为有毒、有臭味、剧毒的氨。摄入致命剂量氨的鱼会因为毒素在血液中积聚而死亡,一般是立刻到三天时间内死亡。
一般情况下,氨首先对肾脏造成伤害。如果肾脏停止工作,血液毒素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积聚到致命的水平。因此,有很多鱼呆了3天,然后莫名其妙就死了。人还没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此之前鱼也在正常吃食,没有任何迹象,一切都很好。
因为,在鱼刚到家时的处理上,有两个致命的矛盾:
1.完全不适应可能意味着渗透性休克,即细胞膜内外的压力不同:细胞膜破裂——立即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2.过度适应——氨中毒。
下面插播Ph8.4论坛赤子大神的分享:
“查阅文献之后发现原来海水鱼对亚硝酸的忍受力极高,20ppm的亚硝酸居然还是海水鱼的安全浓度,一般试剂只需要1ppm就是红色了,在下也分别实验过20ppm与14ppm的亚硝酸浓度观察鱼类,还真的是没怎样,但氨只要超过0.25ppm就能毒害鱼只了…”
“文献中提到淡水只要5ppt的盐度就能让鱼对亚硝酸的忍受力提高30倍以上,但天然海水大约35ppt,氯离子高达上万PPM,可以竞争亚硝酸离子进入鱼体,只要亚硝酸进不来则无法产生毒害。”
“在一篇研究论文中也发现,一般细菌的量也不是细菌感染的主因,除非鱼类受到紧迫或者免疫力下降。而我自己的实验过程也是如此,我加糖来降低氨浓度让细菌大量繁殖到水都浊了,四处都是菌膜,但也没发现有明显细菌感染迹象,但只要氨上升,鱼就开始有细菌感染症状,降低后又能改善….”
“我用饮料杯装海水,以口吹气进去PH能迅速降低至7以下,当然二氧化碳的来源就是我的肺,然后再用鱼实验,分别用PH8.4与6.5的海水,加入高于20ppm的氨水,高PH这的实验组的鱼会快速的出现神经中毒症状,乱跳爆冲后约五分钟昏迷躺下,低PH的鱼放再久也是无中毒症状,直到接近两小时我失去耐心了就没继续实验了。然而氨中毒昏迷的鱼放入干净无氨海水会马上暴毙,而且是属于心脏停搏型的休克,无法吹水恢复呼吸。一般鱼缸内的休克多属呼吸肌无法正常缩放的休克,但心脏仍有跳动,只要吹水就能恢复呼吸。我认为这是由于高PH加剧了毒性所致。因为外界高氨血液也是高氨状态,外界低PH也会降低体液酸碱值降低氨毒性,突然拉升外界PH值会造成体内铵离子又大量转化成分子态氨让鱼类迅速心脏停搏。然而把氨中毒昏迷的鱼放入低PH高氨的水中竟能恢复竖立状态,且恢复竖立状态的鱼直接放入无氨海水就不会休克了。这就是为何我告诉大家,买鱼短程运输不需要对水的主要原因,但长时间寄送的鱼最好要对水,尤其是氨中毒躺下昏迷的鱼绝对要对水,不然很容易马上暴毙。”
“所以对水的技巧也会影响鱼类的状况,我认为对水的技巧就是不能快速拉升PH值加重氨毒性。”
三、粘液。隆头鱼在压力大的时候(比如说在快递箱子中、在透明鱼袋中以及运输颠簸)会分泌过量的黏液。这些黏液有可能导致它们缺氧。
四、寄生虫。隆头鱼普遍不耐药,因此野外捕捞的隆头鱼可能会携带寄生虫,进而影响到它们的健康。但是由于体表覆盖了鳞片以及分泌黏液保护自己,相对于无鳞的吊类,受寄生虫的影响会减少许多。
最后,针对以上的几种情况,分享下本人的处理经验,如果有其他的新鱼到家处理方式,也欢迎分享交流。
1.新鱼到家正常过温。袋子泡到缸内适应温度。一般15-20分钟。
2.滴流过水,越慢越好。时间根据鱼的种类以及运输的时间来定。运输时间短且鱼小的,15分钟左右。其余视情况适当延长。期间注意不能打氧。(如果是经过超长时间运输,比如几天,水已经非常脏了,这种情况我没试过,理论上不打氧氧气不够,打了氨又超标...欢迎大神补充)
3.泡亚甲基蓝和适量维生素C。我用的是亚甲基蓝溶液,按照说明用量是1ml/L(具体按说明书来)。维生素C是1g/20L。从待放入的缸内取适量的水,按照比例加入亚甲基蓝和维生素C,搅拌溶解后,放入鱼只,泡约30分钟。期间打氧。
4.检疫。如果是不耐药的隆头鱼,就要根据品种分类处理:有的可以ab桶去大白点和小白点;有的品种只能隔离下没问题直接入缸(紫线雀、彩虹雀等澳洲线的隆头鱼);有的可以泡药。本人经过试验,大白片(甲硝唑)泡个一天是没有问题的。R2R论坛上,大神说吡喹酮也没有什么问题。当然用的药和剂量都是需要自己根据不同品种去试验的。
最后的最后,别去买海客的鱼,哈哈哈。(图穷匕见了属于是)
参考资料:
[1] PH8.4 论坛 jeremychen(赤子)
[2] Reef Central论坛 Sk8r
[3] 水生生物学报:第 42 卷 第 2 期《运输过程中水质和鱼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运输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