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A制作模式详解——从OVA到委员会到剧场上映,纵览日本动画盈利模式的变迁

在前天发布的制作委员会科普视频AV88770982中
提到过一句某些OVA动画也是采用独资模式。本文就从OVA开始讲起,介绍下日本动画盈利、播放模式的变迁。本文原本是延续AV70368778作为销量学科普文案第五期,但是由于某些大人的原因,仅以专栏形式发布,不做成视频。
首先,我们来一个壁家问题!
以下哪个公司,是实际存在的正式公司?
A.PoRo B.new generation C.魔人 D. 鈴木みら乃
看完本文之后答案自然揭晓了。
图中显示了某不知名OVA第三集的staff

我们先看到最右边写着的两个制作。
上面是new generation,新东方,啊不对是新生代,这是实际存在的动画公司。

下面是远近闻名的mary jane。
这里两个制作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上面指的是动画的制作,用英文来说就是make、fabricate,而新生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动画公司,类似于ufotable、J.C.staff这种。
所以很多重工从业者看的OVA,以为是mary jane制作的,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像mary jane的片子里面,《snbz汽水》《sn教育re》还有三上老师的德国骨科片子,真正的制作公司都是新生代,而《青春期s》的制作公司是S1,全称是studio 1st。跟桌球论坛还有某三次元公司没啥关系。
下面的制作,代表的意思是出品、投资、甲方、版权所有等等,和创作搭不上关系,所谓制作委员会的制作,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平时吹mary jane,其实吹的只是个甲方,只能说图样。
而这里的mary jane,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并非一个公司,实际的公司是株式会社ダグダグ,mary jane只是公司的对外品牌马甲。
和大多数表界的投资商如扑街A和泡菜不同,这些OVA动画公司全都是采用的品牌制度。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臭名昭著的Queenbee。这个也只是MediaBank公司旗下的品牌之一,而实际动画制作则是studio9Maiami。
又如知名公司A1C(和半死不活的AIC不是同一个,别看错了),旗下品牌就有鈴木みら乃、PoRO、魔人等等,这些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子公司。虽然staff表里面,直接用品牌名称来标注企划和制作都是同一个,但是我们并不能称这是一个公司。与A1C类似的例子就是宝洁公司的多品牌战略,玉兰油、飘柔、海飞丝、舒肤佳都属于旗下品牌。和mary jane只是挂了个品牌名不同,A1C的品牌是具有其商业意义的。

各位魔法师可能会好奇,A1C何德何能,一个公司单独投资这么多动画?
这是OVA模式的一个特点。表界的TV动画,首先需要向电视台买档期,还需要考虑原作拉动、周边贩售、歌曲贩售、广告宣传等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且一次就是要制作12集,资金回收至少得三个多月,如果从企划开始算,那就是一年以上,属于高风险/高成本/长期投资。
而OVA则属于低风险/低成本/短期投资,像PoRO最近的片子开头都是一堆文字,最后还放了点下一集的内容,非常省钱。即便是A1C这种大产能的公司,在低成本下,一季的产出成本也是无法和表界众多委员会堆出来的产能相比的。
虽然这些低成本OVA很多都是gal或者漫画改编,但是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原作。而是因为资方认为碟片能卖出去,才会做这些OVA。
在制作委员会流行之前,因为经费短缺,这种OVA运行模式非常流行,很多老旧的机器人动画都是走的这种路线。
而《EVA》横空出世,将制委会制度发扬光大,解决了动画的经费问题。TVA才开始走上台面。近年来OVA模式又有复兴趋势,这个后面再说。
另外,低成本OVA现在面临着市场冲击问题。和galgame被手游、DMM页游抢占市场相同,这些OVA的市场也在被擦边球、僧侣档、AT-X之类的东西抢占,因而生存也不容易。
除开这些,如今表界中也有参照这样的OVA运行模式,比如《噬血狂袭》的第二季到第四季,全部都是以OVA发售的形式运作。这样既不用给电视台交钱,也不用操心资金长时间无法回收的问题,动画公司做起来工期也更宽裕,还可以GHS!

这样的表界OVA仍然以委员会的形式运作,但是完全是本质卖碟,因而碟片的销量必然比正常出TVA要高,这和剧场版卖碟是相似的。在之前的视频中,我们强调过,存在TVA和不存在TVA,宣传效果乃是天壤之别。因而要走这种模式,势必需要先出TVA火过一次,打开除卖碟以外的市场,否则单纯靠OVA卖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模式更加依靠原作基础,很多杂鱼原作也无法享受这种待遇。
另外,除了直接卖碟,还有由《少女与战车》重新复兴的影院上映OVA商法。如Re0、魔法少女伊莉雅、黄金拼图等等,许多深夜动画的50分钟左右的OVA,开始在影院进行先行上映,作为缩短资金回收周期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很多所谓剧场版并无法达到剧场版质量的原因。它本质就是个OVA,怎么会有剧场版的水平呢,呢嘻嘻。

在极端情况下如部分低成本独立OVA动画,由于是低风险低成本短期投资,本质卖碟,完全不需要制作委员会制度的,或者说一家公司就能构成制作委员会。衍生OVA(指的是先出TVA再出OVA)的情况则更接近于TVA,需要涉及很多方面,OVA模式只是短期投资的试水。
现在播放权兴起,碟片作为只面向日本人的商品,也在被日本近期兴起的点播电视台,网络电视等等挤占市场(《贤惠仙狐小姐》动画里面有对应画面),因而越来越靠特典商法支撑。有看过《神推偶像》的话,应该能理解这和里面一个人买很多张CD差不多,是靠厨力在运作的系统。因为OVA大多并不靠特典抬高销量,有时候连宣传也是放养的,OVA也可以说是目前最本质的卖碟方式。

上面说的都是单独发售的OVA。还有很多OVA是附赠在BD中的,属于一种特典。不过这种OVA和王之力不同,由于加了OVA的单卷价格会变高,这样并就没有什么效应。例如《白箱》BD里面送的《第三少女飞行队》OVA其实没有让单卷销量增加,这个就属于回馈粉丝了。

漫画同捆OAD也属于OVA的一种,也是回馈粉丝的一环。另外还能测试粉丝厨力,为后续动画企划参考。并不是以本次卖碟赚钱为主要目的。
此外,现在B站连部分OVA、剧场版的播放权也能一起买到,可以说是一件大好事,增加了OVA的市场价值。
总结一下就是,业界从OVA转型到制委会TVA,又有一部分转型到剧场上映OVA,这是目前日本动画播放结构的趋势。其他独立剧场版如《天气之子》这类东西,和这个体系不一样,因而不列入其中。
啊,对了,最开始的问题答案是B,看到一半应该就知道了吧。那么我们下期制委会科普再见,学到姿势的朋友们投个币吧!
文章作者:jack2002s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