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拉满、崩溃到哭,这款游戏短短几天逼疯了上百位主播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题,
到8月31号还没开写的暑假作业,考不好就“这辈子完了”的高考,老师说上了大学就自然会有的女朋友,和提早到来的中年危机等等等等。

最近某个dead game主播YYF就遇到了几个小难题,比如自己确实越来越菜的事实,戾气莫名重的弹幕水友,才而立之年就亟需控制的高血压。
而最难的要数,自己好不容易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却因为不务正业玩了一款小游戏导致了心态和血压的双重崩盘。

这款游戏叫《Getting Over It》,别名《罐装的天才》。
就像别名写的那样,一个装在罐子里的裸男,仅靠着麒麟臂和一把大锤就能在悬崖峭壁间攀登,这种违反物理法则近乎妖的行为确实称得上天才了。

作为一款物理游戏,这游戏的操作突出一个简洁,只用鼠标控制大锤帮助人物往上爬就行。

就像这样
乍看一眼你可能会觉得它很简单,毕竟主播一个大力出奇迹抡上四五锤,一不小心就连上几座高峰,仿佛登顶近在咫尺。

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在他踌躇满志准备攀爬下一个高峰的时候,一个操作不慎,又回到了起点。

大概是罐子男的字典里没有死这个字,这游戏最大的惩罚就是重新开始。
这游戏的难点在于,你能靠莽成功一次,第二次就未必好使。

前面明明不费吹灰之力的小坡突然变成了天堑,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第一次是怎么过的。

“朋友们,我掌握诀窍了”“这回是真的掌握了”“我抓到诀窍了”
每攻克一个小台,你都觉得自己真切地掌握了这个游戏的技巧。 只有再一次回到原点,该卡的还是卡,你才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技巧,全他Y的靠运气和手感。

在他第N次回到山洞后,血压终于拉满,骂了一句“撒比游戏”,选择了光速下播。
除了抖m,没人会没事找罪受,《Getting Over It》能火,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看起来人畜无害。
确实光从屏幕上看,它不比i wanna 和猫里奥来得直观,你很难理解这游戏哪里难,甚至能难到能把人逼疯的程度,这看起来匪夷所思。

然后你迫切想自己下一个试一下,好回来直播间指点江山一番。 结果这游戏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它既不走心也不走肾,只考验你的耐性。
个别性子差的人卡在开头的树几回便不堪重负,只能承认我上我也不行。

坦白来说,我连开头都过不去
而游戏带来的挫折感,也不是i wanna和猫里奥可以同日而语的。
不同于横版过关可以通过背板来练习,每一次试错你都会变得更强,还有通关的快感,
《Geting Over It》的每一次重新开始,你都不能保证比上次走的更远,每次失败仿佛是毫无意义的,七分靠天命,三分靠打拼,更别提快感了。

这感觉就像你原本是50岁的马云,突然穿越回了20岁,明明是按照原来的路线一步一步走,却没能如期回到原来的正轨上一样。



而抱着我一定能行的游戏主播不在少数,所以每一个尝试的,大抵都是呈现一个从自信满满到放弃的过程,反馈到屏幕前的就是,都特么疯了。


还是上面那位大叔,在连续攻关14小时后,游戏出现BUG,他精分地剃光了自己的头发,打扮成游戏里人物的样子。
即便被虐了千百遍,一开始我对这款游戏还抱着赞赏的态度,他使我想起了西西弗的传说。
一个巨人,不停地推着巨石,坦然接受并对抗着人生的虚无。

我想《Getting over It》大概也一样,从标题“克服”的意义来看,它也许是希望培养玩家永不放弃,不停抗争的精神,从不断失败的游戏体验中领悟出平净对待挫折的人生哲学。

“我们称之为“失败”的东西并非摔倒在地,而是倒地不起。”失败后的格言,仿佛是在鼓励你继续前行。
事实却是。。。我真的想多了。
作者坦言,自己做这个游戏,就是为了伤害某些人。

他之前还做过一个游戏,也是令人痛苦到发指。

“史上最难跑步游戏”《QWOP》
当年这款魔性的跑步游戏,甚至让不服输的玩家到最后忘记了跑步本来的面目。

其实想一想,对于一个游戏没必要那么深究,或许制作人单纯就是个抖S吧,虐玩家能让他赶到快乐。
那么反过来,喜欢被虐的人是否能在他的游戏中找到快乐?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果不其然,我把《Getting Over It》传给有M倾向的B哥,他兴致勃勃地玩了一整晚。
微博:BB姬Studio
微信公众号:BB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