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笔记总结—宋代服饰《中国服装史》—袁仄
以下文章图片临摹自《中国服装史》插图
宋代(AC960-AC1279)
背景
随着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流域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文化上,理学使儒学真正哲学化;宋词别具一格,堪称一绝;故通俗文学及戏剧说唱艺术迅速发展。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罗盘、活字印刷均产生于宋代。
理学对服饰的影响
宋代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更加禁锢人们的思想,在美学观点上也趋于纤弱、拘谨,给宋代服饰带来影响,形成宋代服饰独特的理姓之美。在宋代,儒学得到了复兴,由程颐、程颢、朱熹创立的“理学”使儒学得到真正的哲学化,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仁义为本”。“存天理而灭人欲’等观点。
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朝延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分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
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男服
宋初,官制、军制凡基本承装唐代,衣冠服饰也袭晚唐五代遗制。官员的公服由袍衫、幞头、革带、革履组成。
袍衫,宋代公服皆圆领袍衫,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形式。官员以袍服的纹样、质料、颜色分等级。一般男装与唐同,有襦、袄、襕衫和背子。襕衫也属于袍衫范围,又称襕袍。襕衫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
革带与佩鱼,革带是区分官阶高低的附属物,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鱼袋由唐代定制发展而来,是官吏出入城门、彼此联络的凭证。在宋代只有能穿紫服非的官员才有佩挂鱼袋的资格。

方心曲领,宋代以前,官员穿着朝服,里面只衬一个圆形护领;宋代

开始,凡穿朝服项间必戴方心曲领,用来防止衣领雍起,并起压贴的作用。
直掇,是宋代男子的常用服式,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襦袄,即传统大襻短衣。
幞头与巾,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帝王百官,除了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服冠冕外,一律戴幞头。形制以直角为多,长如直尺。宋代幞头少了爽利便捷之气而多了仪态感严之感。宋初幞脚尚短,后逐渐加长。除直脚外,还有曲脚,交脚,均以铁丝、琴弦或竹篾为骨,弯制成不同的形状。巾子并非正式的头衣,而是燕居时的装来。普通百姓多戴巾子。
女服
宋代妇女的服饰,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裙、裤等形制。
背子,或作褙子,又名绰子,在宋代,男子和妇女们都穿着它,但其使用、形式及时间上有不同的变化。男子所穿的背子不能作为正式服饰应用,妇人,女人穿的背子,却有着正式的规定。背子的形制如衫,但偏窄小。贵族妇女多将背子穿大袖衫内,士庶妇女一般不穿大袖,故多以背子为主。背子两裾离异,前后片不缝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背子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其特有的窄长而平顺的外观,使之成为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

衫、襦、袄、半臂、背心,基本承晚唐五代服饰。袄无定制,有宽袖和窄袖之分,有对襟和大襟之别,也短也不同。半臂和背心的样式近似,通作对襟,唯半臂有袖而短,背心则无袖。背心实为裲裆演化而来。背心长及腰部,呈长方形,对襟,下摆开衩。
裙,宋代女裙多承唐制,唐的裙式和色彩依旧盛行。女子的裙料以纱罗为主。裙子、裙带都以长为美,并做上细密的褶裥而使裙身显得修长。有青裙、旋裙。
裤,宋代女子穿裤已有露于裙外的,也有单着裤而不着裙的。身份卑微女子外穿有裆的裤子,贵族女子仍多在裙内着无裆之裤。
帔帛,发展到宋代为霞帔,狭长形,上绣纹样,使用时悬挂项上,绕至胸前,下端缀一坠子,以便将帔固定。帔帛质地厚实。
宋朝女子盛行戴花冠,著名的有“一年景”。至宋时女子缠足成为儒家礼教倡导的一部分。
缂丝与宋朝纺识工艺
缂丝是宋代盛行起来的极为精美的一种识物,又名“刻丝”,有文人赞誉其为雕刻了的丝绸。缂丝是一种用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通经断纬”的织法。缂丝载中国的织造技法由来已久。北宋,缂丝以定州为中心,大多用于画轴裱幅之首,或作书籍封面。南宋,缂丝产地南移至苏州松江一带。朱克柔等名家模仿织造名人书画,使缂丝成为著名的艺术欣赏品。
两宋时期纺织业极为发达,丝织品和植物纤维织物工艺都发展到极为精细的程度。其中,缂丝是极为精美的,主要用于装饰方面。宋代服装面料改样造型趋向写实而构图严谨,另外还有图案这样,如几何纹的八答晕、几何填花的葵花,几何纹样的龟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