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小孤独的世界一窥“二次元”的本心 ——评《孤独摇滚!》

2023-01-15 23:18 作者:行春怀秋  | 我要投稿

怀秋日记

12月31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新的一年多写一些有深度的作品解读。先要看完手边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和《叛逆的物语》。

1月1日

波奇酱和虹夏贴贴!虹夏是下北泽最美的天使!

1月2日

波奇酱和凉贴贴!凉才是小孤独的灵魂知己!

1月3日

怀秋啊怀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写作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1月4日

波奇酱和喜多贴贴!

            

 

“他们好开心,我插话不会冷场吧。”

“他们好耀眼,没有人欣赏过我。”

“那些高处的荣耀与宝物,真的是我能拿到的吗?”

“这里阴暗、僻静、无人注意,还是这样的地方适合我。”


有些人心中有一个孤独的小人,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外界的扰动异常敏感,对陌生人的拜访感到不安。现在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社交恐惧症”。

典型患者小孤独发病场景

社恐并非冷漠,同样希望被社群接纳,但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患得患失、畏缩退避。“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加入他们吗?”在动画的开头,幼年的主角小孤独(后藤一里)就表现出心底的自卑情结。随着年龄增长,她在同龄人中愈发边缘化。可以预见的从学校毕业,为找工作发愁,为业绩挣扎,在城市中随着人流漂来漂去再毫无声响地消失不见,就是普通的后藤一里的能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不甘心的小孤独想要改变。她在电视上看到曾经内向的乐团成员如今广受喜爱,于是也决定练习吉他,想要让自己变得受欢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有吸引力,社交障碍的小孤独开始幻想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吉他英雄”,开万人演唱会,无数人齐声高喊她的名字……

小孤独一头钻进吉他的世界,终于从一个毫无特点的边缘人,变成了……会弹吉他的边缘人。

她开始明白,无论才能高低,都需要敢于主动展示自己才会获得关注。可这一步对社恐小孤独是难以跨越的天堑,她害怕失败,心态悲观,总是在瞻前顾后之际蹉跎机会。就在她心灰意冷想要放弃的时,路过的虹夏找上了她,连请带拐地把她拉到虹夏的乐队担任临时吉他手,然后立即登台演奏!

然后为“吉他英雄”的光辉生涯写下充满传奇色彩的华丽开头——

说不上意外,小孤独根本不敢面对观众,结果赶鸭子上架藏在纸箱子里登台,留下了黑历史级别的首秀。尽管第一步迈得狼狈不堪,好歹也算是获得了共同努力的伙伴。

乐队之路困难重重,从面对观众开始,在展演厅打工,邀请新成员,争取上台机会,拉动售票业绩……尽管总是畏畏缩缩的样子,小孤独还是在同伴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一起为共同的乐队梦想奔走。

青春题材的作品,一定绕不开“成长”的话题。什么是成长呢?小孤独不是人生导师,想过但想不明白。一直到最后一集,她也没能矫正自己的社交障碍。她只知道,自己想要被同伴接纳,期待成为更受欢迎的自己,为此即使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去面对、去实践。

从一开始害怕别人的视线,到后来逼迫自己和同伴对视,最后能自然地和大家眼神交流;

 在展演厅打工当服务员却不敢面对顾客,后来终于能够胜任工作;

胜任得比较勉强

尝试表达自己的心意,希望同伴接受自己;

在街头演出招揽顾客;

在需要自己时站出来挽回局面。

姿态不是很优雅

每件看起来不大的事情对小孤独来说都是未曾遇过的挑战。她总是说“要不算了吧”“我做不到”,但为了不拖累大家,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向前。从哆哆嗦嗦地开始到适应一项项新事物,有顺利过关也有狼狈不堪,而两者都让小孤独受益良多。成功原来不是遥不可及,失败也远非无法接受。

动画的最后一幕,小孤独和同伴告别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但已经不见了最初的茫然和焦虑。“明天也要打工啊”,她心中想着。对遥不可测的未来的恐慌变成了对每一个确定的明天的期待。与其苦于寻觅一句所谓成长的答案,更有意义的是自己正一步步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终于把票卖出去了

 


前几年,作者在为一名初中孩子补课,下课后就迫不及待跑去看动漫了。妈妈在旁边念叨,这孩子都多大了,还在看动画片。在上一代人的印象中,动画应是面向儿童的影视作品。但现在大量面向青少年的作品占据了市场和舆论的主流,动画受众中甚至不乏奔三的90后;同时,动画题材逐渐脱离纯虚构的情节,大量涉及校园、社会、情感、阶级等现实要素,从而与正处于对世界形成初步的全面认识阶段的青少年群体更好地共鸣。甚至像新海诚早期作品,更是完全地在从成年人的立场表现现实都市生活;而《孤独摇滚》,则是典型的因为切中公众心理痛点,从而引起巨大反响、获得商业成功的动画。具有这种特质的ACGN(Animation, Comic, Game, Novel)作品的集合,成为了新世代动画受众的一个独立于现实的精神世界,此盖“二次元”之所谓者。

“二次元”字面意义为二维,指以平面的纸和屏幕为媒介的作品,更通行的含义是这类作品所描绘的虚构世界。这个词在诞生之初,就是与代表现实世界的“三次元”概念对立绑定的。三次元的人生漫长而曲折,充满竞争的压力,伴随着很多让步和妥协。在感到疲惫和挫败时,二次元便成为了精神的慰藉地。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明星网红,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关注。他们的存在对我们而言除了提供看客的体验外,有任何直接的、物质性的影响吗?信息平台为我们带来遥远的人和事的信息, 成为我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信息在定义上是真实的,在性质上却等同虚拟。再唯心一点、悲观一点地讲,我们对外界客体的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作用的对象都是实际客体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投影,而非外界客体的物质本身——你喜欢他/她,“喜欢”这一情感活动直接作用对象是你心中那个印象的他/她,这个印象与真实的差距可以通过主客观努力趋近无穷小,但一定不会相等。即使作用对象是内心虚拟的印象,我们也不会说认知与情感没有意义,它们是我们与世界的重要联系手段。那同样是以认知和情感作用于虚拟的二次元纸片人,你能肯定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虚无吗?正是应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孤独摇滚》中的下北泽是真实存在的地点,很多场景都直接取材于现实;小孤独在乐队所经历的拉业绩、试镜、街头表演、文化节等事件,都是现实中既有的;内向、懦弱又渴望认可的小孤独,也是藏在很多人心中的那个小人。很多观众在看见小孤独那些夸张搞笑的社恐发作场景时,又好笑又难过地评论“这不就是我吗!”看着小孤独为了乐队梦想,磕磕绊绊地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如释重负地回家,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回味充实的一天,满足地想道“我今天真棒”,仿佛看见每日为生活或理想奔走的自己。在小孤独退缩时、任性时,同伴们的鼓励和劝解,仿佛也是在说给屏幕前的我们。各年龄段的学生、初入社会的青年,在《孤独摇滚》的讨论区兴致盎然地交流。互联网不同群体间司空见惯的争论谩骂在这里无迹可寻,大家都在动画中找到了本真的快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传说中的世外桃花源,莫过于此。

作者不知道二次元假不假,也不知道三次元真不真。但作者相信,无论二次元、三次元,经历过的人和事留在心底的痕迹千真万确。小孤独和同伴们的乐队生涯刚刚开始,虽然动画已经结束了。作者仍不时想起他们,就像想起几个远行的朋友:

喜欢喜多热情开朗又踏实努力,终于从一窍不通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乐队成员;

钦佩凉的沉静气场与和而不同,但想提醒她克制一下压榨小孤独的欲望;

赞美虹夏天使般的温柔和领导力、也感叹其命运多舛,祝福她未来能实现真正的梦想;

最后,希望小孤独继续加油,早日走出困境,成为期望中更好的自己。我们也一样。

小孤独有一片自己的“二次元”,疲惫迷茫时就躲进壁橱里的小世界。生活是一场无尽的战斗,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天生的战士。有一个自己的、可以休养生息的“二次元”,未见得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呢。



从小孤独的世界一窥“二次元”的本心 ——评《孤独摇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