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学的啄木鸟:教育本质的认识流变

2021-12-06 14:32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千百年来,教育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实际上,每一代人也只可能在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来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并以之来关照他们当下的教育实践。

一、我国古代对“教育”的认识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许多典籍中说到教育多用一个“教”字,如《中庸》的“修道之谓教”、《苟子·修身》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的“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都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综上,“教”指的是教育者的教诲以及对受教育者的教法,“育”就是引导受教育者发展的趋势渐佳。可见,我国古代把“教”看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育”则被看作由“教”引起的受教育者的改变。

二、近代以来对“教育”的认识

从近代“教育”一词被正式提出开始,关于“什么是教育”、“教育内涵”、“教育定义”“教育本质”“教育是什么”等问题的追问就从未停止。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杨贤江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对当时流行的“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独立说”进行了批评, 认为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1]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把教育与本质联系起来却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 比如, 杨贤江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对当时的“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独立说”进行了批评,认为教育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教育本质的“一”,即“上层建筑说”这一种声音。第二阶段 (1977年至1988年):教育本质的“多”,即“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相对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第三阶段 (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多”的反思与新说的阐发。[2]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教育”本质问题的教育学教材、论著云云,但各方的观点也存在差异(如表1)。

[1] 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12

[2] 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10,31(05):11-16.

“教育是什么”的基本观点及其作者(部分呈现)

教育是社会现象,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1]

人类有语言,所以能够传布意思,能将个人获得的经验传播为共同的知识,是为教育之所由起。

青年基本知识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2]

社会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无产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学校教育则更有组织有计划)地以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武装受教育者的活动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系教育学教研组编[3]

教育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4]

廖顺学,高婧,方晓路主编[5]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知识、提升技能以及影响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王坤庆,谢新国主编[6]

教育就是指人类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所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卢娟娟,陈有孝,饶馨主编[7]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丁永强,陈培霞主编[8]

教育即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的过程。

白秀杰,杜剑华主编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刘学智,李林主编[9]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编;王道俊,扈中平主编[10]

[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 教育学. 教务处出版科, 1962.12:15-34.

[2] 青年基本知识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 教育学. 正中书局, 民国53.05:09.

[3] 教育系教育学教研组编. 教育学讲授提纲. 华南师范学院, 1963.07:1-2.

[4]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06:11、13.

[5] 廖顺学,高婧,方晓路主编. 教育学.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06:10、11.

[6] 王坤庆,谢新国主编;徐学俊丛书主编. 教育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08:4.

[7] 卢娟娟,陈有孝,饶馨主编. 教育学.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2018.09:3.

[8] 丁永强,陈培霞主编. 教育学.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12:15.

[9] 刘学智,李林主编. 教育学.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8:15.

[10]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编;王道俊,扈中平主编. 教育学原理.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04:20.

在影响力较大工具类书籍中,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给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讲,教育即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本质的解释是:“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1]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1.

三、现阶段我国学界对“教育”的论争

(一)基本特征

1.研究趋势

近二十年来,研究涉及“什么是教育”、“教育内涵”、“教育定义”“教育本质”“教育是什么”主题的论文上百篇,研究一直不温不火,2010年前后是相关研究产出的高峰期。

2.常见学者

对相关问题关注度较高的学者有郝文武(总发文量:162),李润洲(总发文量:147),孙迎光(总发文量:92)等。

3.文献网络

(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美)约翰·杜威(JohnDewey)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WolfgangBrezinka)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洪宝书著.教育本质与规律.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

郑金洲.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上海高教研究.1996;孙迎光.教育本质探讨思路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郝德永.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教育研究.2009;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教育研究.2010。

4.主要议题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育本质”“教育实践”“教育对象”以及“学校教育”展开。其中,关于教育本质的早期研究:广东教育学界深入讨论教育本质问题[J].李蒲弥.学术研究.1980(04);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情况[J].李克敬.中国社会科学.1980(04);[3]试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属性[J].陈一百,孔棣华.学术研究.1981(01)。相关的研究综述有:教育本质论争的历史回顾及价值[J].雷江华,金保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视角的综述[J].蒙良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本质论争的重新回顾与反思[J].赵垣可.郑州师范教育.2016(05)。

(二)观点聚类

多元一体的教育内涵定义

如(1)“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之辩;(2)“双重属性说” (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之辩;(3)“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之辩;(4)“生产实践说”(物质生产说) 与“精神实践说”之辩;(5)“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6)“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之辩;(7)“产业说”与“非产业说”(“生产部门说”与“非生产部门说”)之辩。[1]“教育即认识”、“教育即发展”、“教育即学习”、“教育即发现”、“教育即建构”“教育

[1] 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63-192

即灌输”、“教育即训练”、“教育即传授”、“教育即引导”、“教育即启蒙、批判、解放”[1]我们认为,广义教育的定义应该是:凡是将社会的本质内化于人,并有意识地以影响其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织票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2]“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3]从逻辑框架上来看,教育定义至少有两种含义:第一,教育定义是一个蕴涵多种因素的概念,即教育定义包含认知主体、主体认知、教育内核构成、教育外围构成等不同因素。第二,教育定义是一个包含多种关系的概念,即教育定义既包括认知主体与教育的内核构成要素或外围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教育内核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教育内核构成要素与外围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教育定义多元,一方面根源于其自身的逻辑框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认知主体的差异、教育自身的复杂以及教育定义的特性等。[4]

工具理性的教育定义

“教育是什么”并不是一种事实判断, 而是一种价值认识,对“价值认识”的“教育是什么”的探寻则需要转换路径, 用实践理性取代理论理性,并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寻求其多元统一。[5]“教育意味着工具, 教育意味着生活, 教育意味着事实, 教育意味着对教育的反省”。[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7]“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8]在现代社会里,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 即教育不属于个人或团体 (阶层、阶级)所有,而是属于全社会和公众所有, 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些利益群体服务的,而是为了全体公民与公众服务的, 教育是为了满足所有公众的需要, 是一种关系着每个人的“福祉”的公共事业。[9]教育作为一个各种利益集团争夺话语权力的舞台, 历来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尤其是统治集团进行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场所。[10]教育与“塑造”、“雕刻”,“教育是农业”,“教育即生长”[11]教育的核心本质在于对生长的促进,生长是教育的核心关注点、立足点与目的所在,对于“生长”之内涵的把握以及究竟应如何促进生长正是教育的智慧所在。[12]

面向主体论的教育本质

教育在“以人作为出发点”这一逻辑定位上是毫无疑义的,[1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4]。“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和限制人”[15],教育应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 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前途的主人”。[16]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予德智体美劳的实践活动。[17]教育既为社会发展服务,也为个体人性改造服务,努力做到“给不同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让孩子

[1] 张正江.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56.

[2] 程少波.广义教育定义再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3(05):16-18+15.

[3]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词典.第1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03.

[4] 李润洲.教育定义多元的话语澄明[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8):11-15.

[5] 李润洲.“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1-5+111.

[6] 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3.

[7]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叶澜主编. 教育学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07:56.

[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08:1.

[9] 李润洲.“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1-5+111.

[10] 李朝晖.教育是什么: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观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31-33.

[11] 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3):37-40.

[12] 王有升.论教育的内在尺度——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追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6-83.

[13] 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3):37-40.

[14]

[15] 刘云杉. 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02):27-62+188-189.

[16] 鲍艳丽.教育本质之个人与社会两重奏:杜威的解读[J].江苏高教,2008(03):149-150.

[17] 杨德广.教育本质是育人[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3.

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了”[1]教育不仅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人生价值)的特殊活动。[2]“不管是对真、善、美的培育,还是对爱、智、健的崇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人性的人,核心在于培养“热爱自由和崇尚纯真与美德”的人、培养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人”[3]“教育的本质是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教育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延展。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开启人的主体(工具)潜能,培养人的主体生产力素质,以达到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4]

基于哲学本质的教育内涵探究

“本质是事物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5],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6]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7]我国教育科学理论构建也开始走向了方法论乃至本体论的质疑,突出地表现在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等所作的规范性、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反思上。[8]“以本质范畴、本质信仰、本质追求为基本内涵的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逐渐在中国教育学界占据支配地位”[9]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文化事业面向—经济面向—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面向—社会事业面向的过程;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复合面向,任何对教育本质单一面向的认知都可能导致决策偏颇。[10]教育本质是关于人的塑造和成形的以时间形式展开的、活生生的、后延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拯救灵魂为最高原则的自我小宇宙的不断建构,教育是世界整体性与小宇宙同一的神性事业,是个体精神生命化和生命精神化的趋向性过程。[11]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研究

在互联网以及中小学传播较高的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2]在学界,“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从上层建筑说到生产力说,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今天教育产业化、教育民主与公平等问题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乃至出现百家争鸣之势。[13]还由于对教育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不同,目前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亦面临不同的取向,有注重教育育人功能的,也有把教育与促进经济、增强国力捆绑在一起的。[14]因此,有研究试图理清“教育是什么”的内在规则,认为“教育是什么”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上是一致的。[15]真正的教育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无疑体现为两对关系:一是教育与人的关系;二是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6]

[1]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

[2] 李小鲁.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哲学,2007(05):121-125.

[3] 杨嵘均.回归人性:关于教育本质的再认知——兼论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58-70+190.

[4] 张治平.教育本质新探——兼论人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95-100.

[5] 冯契主.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37.

[6] 王爱芬.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7):5-8.

[7]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上.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8:282.

[8] 杨杏芳教育学的重构:问题的发现与悖论的揭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3):1.

[9]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1):15.

[10] 姚金菊.新中国70年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回顾与展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10.

[11] 张廷国,阮朝辉.教育本质内涵的现象学界定之一——马克斯·舍勒的教育本质观之内涵与生成[J].教育探索,2010(09):9-11.

[12] 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EB/OL)(Z).http://www.teduv

com/ydsj/ydsj001.htm,2005-07-15.

[13] 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8(09):1-4+23.

[14] 吴遵民.“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应答[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3.

[15] 赵红卫.“教育是什么”的哲学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08):56-60.

[16] 徐莉.教育是什么——在工业文明即将远去时重读杜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1):51-55.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概念内涵的体现,而“什么是教育”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教育这一概念所适用的范围,就是要用教育的本质作为一个标准,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相应的对象。[1]也有视角从教育伦理关系出发,认为教育所指涉的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发生了的、发生着的实质性、意向性关系。[2]

值得注意的是还要研究反而认为“教育是什么”是个假问题,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经历,都有对教育发言的权力。[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4]


[1] 李吉芳,陈新宇.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5-7.

[2] 蔡春,易凌云.教育是什么——兼论教育学的责任伦理立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9):1-5.

[3] 庞守兴.教育是什么?——对一陈旧教育口号的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01):48-51+119.

[4] 刘铁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2):12-14+23.

四、元研究

元研究发现:“追问教育的本质既是反思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必需的形而上学,也是教育理论自觉的产物,一度成为我国教育理论探究的焦点。”[1]我国教育本质研究经历了上层建筑说独断论阶段——大讨论阶段——反思和重构阶段,其研究内容从“教育研究是什么”到“教育应该是什么”;研究视角从哲学视角转向人学、逻辑学、现象学等多维视角;思维方式从实体性思维到实践性思维再到关系思维不断演化。[2]教育本质研究主要视角有哲学思考、人学思考、逻辑学思考、社会学思考[3],坚持教育本质研究的多元化、本质主义者的研究路径:从本质追问走向问题克服、反本质主义者的研究路径:从专事拆解走向理性批判。[4]总体而言,“近年来,学者们对教育本质的研究,明确了本质观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为“教育如何培养人”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5]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6]

我国对教育本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杨贤江提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7],由此奠定我国教育本质研究的基础。此后,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教育本质研究经历了概念建立、争论反思和实践革新等三个阶段,但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对于“教育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学界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1] 刘文涛. 关于“教育本质”的历史探究与当代反思[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2] 马娥.教育本质研究的变革及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21):12-14.

[3] 李炳煌.教育本质研究的论争及其反思[J].求索,2005(10):156-157+215.

[4] 强建周,赵军.教育本质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8-113.

[5] 李文艳.近十年我国教育本质研究的历程、进展和反思[J].教育探索,2021(04):13-17.

[6] 郭曼瑞.教育本质——基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哲学考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5):139-145.

[7]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

参考文献:

[1]     程少波.广义教育定义再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3(05):16-18+15.

[2]     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3):37-40.

[3]     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10,31(05):11-16.

[4]     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12

[5]     李润洲.教育定义多元的话语澄明[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8):11-15.

[6]     李润洲.“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1-5+111.

[7]     张正江.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56.

[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叶澜主编. 教育学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07:56.

[9]     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3.

[10]  李润洲.“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1-5+111.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08:1.

[12]  林砺儒.教育哲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6.19-46.

[13]  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63-192

[14]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词典.第1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03.

[15]  刘铁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2):12-14+23.

[16]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 教育学. 教务处出版科, 1962.12:15-34.

[17]  青年基本知识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 教育学. 正中书局, 民国53.05:09.

[18]  教育系教育学教研组编. 教育学讲授提纲. 华南师范学院, 1963.07:1-2.

[19]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06:11、13.

[20]  廖顺学,高婧,方晓路主编. 教育学.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06:10、11.

[21]  王坤庆,谢新国主编;徐学俊丛书主编. 教育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08:4.

[22]  卢娟娟,陈有孝,饶馨主编. 教育学.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2018.09:3.

[23]  丁永强,陈培霞主编. 教育学.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12:15.

[24]  刘学智,李林主编. 教育学.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8:15.

[25]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编;王道俊,扈中平主编. 教育学原理.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04:20.

[26]  霍秉坤,于泽元,徐慧玻,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旅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74.

[27]  张治平.教育本质新探——兼论人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95-100.

[28]  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3):37-40.

[29]  李朝晖.教育是什么: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观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31-33.

[30]  王有升.论教育的内在尺度——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追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6-83.

[3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1.

[32]  顾明远.也谈“教育是什么”[J].小学语文教学,2000(10):50-51.

[33]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上.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8:282.

[34]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

[35]  冯契主.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37.

[36]  杨杏芳教育学的重构:问题的发现与悖论的揭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3):1.

[37]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1):15.

[38]  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8(09):1-4+23.

[39]  鲍艳丽.教育本质之个人与社会两重奏:杜威的解读[J].江苏高教,2008(03):149-150.

[40]  杨德广.教育本质是育人[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3.

[41]  张廷国,阮朝辉.教育本质内涵的现象学界定之一——马克斯·舍勒的教育本质观之内涵与生成[J].教育探索,2010(09):9-11.

[42]  姚金菊.新中国70年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回顾与展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10.

[43]  李小鲁.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哲学,2007(05):121-125.

[44]  刘云杉. 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02):27-62+188-189.

[45]  杨嵘均.回归人性:关于教育本质的再认知——兼论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58-70+190.

[46]  郭曼瑞.教育本质——基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哲学考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5):139-145.

[47]  马娥.教育本质研究的变革及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21):12-14.

[48]  王爱芬.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7):5-8.

[49]  强建周,赵军.教育本质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8-113.

[50]  李炳煌.教育本质研究的论争及其反思[J].求索,2005(10):156-157+215.

[51]  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EB/OL)(Z).http://www.teduv

[52]  com/ydsj/ydsj001.htm,2005-07-15.

[53]  吴遵民.“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应答[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3.

[54]  徐莉.教育是什么——在工业文明即将远去时重读杜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1):51-55.

[55]  赵红卫.“教育是什么”的哲学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08):56-60.

[56]  庞守兴.教育是什么?——对一陈旧教育口号的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01):48-51+119.

[57]  蔡春,易凌云.教育是什么——兼论教育学的责任伦理立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9):1-5.

[58]  李吉芳,陈新宇.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5-7.

 




教育学的啄木鸟:教育本质的认识流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