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研究有利于阐述考古得出的过去历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广谱经济-定居-才是人口初始不断增加的关键聚落壮大过程,因此,采集收割、刨根挖菜、采摘水果等多种经营及打猎、寻找螺蚌、捕捉鱼虾和小哺乳、爬行动物及无脊椎动物和鸟类等多种经营→_→形成新石器革命。农业栽培在上述过程中才逐渐醒悟,所以脱胎于“新石器革命”。 山地文化的文明创造是不容忽视的,工具套的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多种经营的社会组织分工、定居造成人口得以稳定增长,逐步扩大地盘,文化传承有人,代代相承不断创新,则是文明开创的必要条件。 万年水稻,最早除上山文化外,彭头山文化亦然,都是近万年的稻作。9000-7800,栽培水稻已由长江中下游迅速挺进黄淮流域,比如,舞阳贾湖遗址一期。而7800-7500,顺利西进达渭河流域,比如大地湾(老官台)文化的白家遗址。水田稻作文化,1万年开始至7500年已迅速西进北上抵渭河流域,形成中华主脉,而一万年以前,则以栽培、野生、疣粒混杂品种的稻作主要在山洞洞穴附近坡地,估计推测应该是旱稻iconicon,因此,旱稻粒粮的管理、播种和收割,才是原始农业起源阶段,并非成熟的万年以后水稻🌾栽培稻的全新世大暖期的迅速北上蔓延,稻作起源于南方山地旱稻,都在一万多年前开始不断摸索、筛选,才有最后万年前气候适宜时迅速扩张栽培稻而淘汰其他野生稻及疣粒稻,现至少四个考古地点显示。一,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仙人洞3C1A层和吊桶环E层,1.5-1.2万年前栽培稻),湖南玉蟾岩(1.4-1.8万年前栽培稻),广东英德牛栏洞(1.4-1.2万年前,栽培稻植硅体),云南临沧耿马佛洞地(1.6万年前栽培稻),以及有点疑问的广西娅怀洞(1.6万年前,稻?)……因此两万年以来中国陶容器的发明创造,的确是粒粮稻米采摘、收集、播种和分选优质品的动因-陶容器的起源做为新石器革命icon的开始标准似乎更合适,其附带起源的稻作则是后期文明的关键…… 按现在分类,稻属成员22个类别,早期前一万年的基本是三种、野生稻、栽培稻和疣粒稻。当今,这三种都有的中国省份只有云南和海南。最后,一万年以后,栽培稻被优势筛选出来,而其他的则在自然界各归天命,竟自由。栽培稻,既能水生又能旱作,由中国西南岭南-中南半岛分界,西边以籼稻为主,东边以粳稻为主。当然,万年来栽培稻的转变也是频繁的,有可以盐碱地栽培、有可以与竹子杂交(竹稻)、有再返回野生稻,等等。现在全基因分析、基因组学探讨,可不断改变其属性,C4稻的诞生,不同稻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不同生态龕(位)的变异,都有助我们捋顺其演化规律,更好地阐述考古得出的过去历史,也为展望未来定制了美梦成真的规划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