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破除固定思维 重审选官制度

2021-04-08 16:10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选官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也是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完善的重要表现。但是在教学之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容易产生固定化与绝对化的结论,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

 

1、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我们在学习九品中正制时,都普遍认同教材上结论: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的高低作为选官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朝统一之后,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被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不仅让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权,也不利于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打破了士族的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阶层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总之,九品中正制更多是作为科举制的“背景墙”出现的,正因为它的诸多弊端,才被更成熟、完善的科举制取代。

但是,既然九品中正制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魏晋为什么还要实行这种选官制度呢?难道它没有任何积极影响吗?

例一:

(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答案:A

 

例一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是受到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的影响。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因此,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提出的新观点。只是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才逐渐暴露。

可见,一种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与社会需要,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制度的弊端才逐渐呈现,这客观上要求制度也要与进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2、唐代实行什么选官制度?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不就是科举制吗?对,但也不全对。

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中说到:“在大业元年初立进士科时,并不是就突然加大了考试的重要性,做到一切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常科取士中考试与推荐所占比例的轻重消长是一渐进过程。”也就是说,虽然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旧的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并未完全消亡。唐代选官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科举取士与门荫取士并存。

例二:

《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15.9%,其他身份13.1%。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                 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

C.考试成功难度极小                   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

答案:D

由例二可见,虽然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的官吏的来源,但士族身份的人仍然占据主导,注重门第选官仍是唐代选官制度的主流。直到两宋之际,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才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3、如何评价明清科举制?

    对明清科举制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固化结论: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呈现出僵化、保守的特征。表现在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但是明清科举制度能用僵化、保守来完全涵盖吗?

例三:

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答案:B

由例三可知,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就是按照考生家乡所处区域的不同来分别出卷,分别录取进士。宣德二年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逐渐稳定。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会试实行南北卷制度有利于避免发达地区垄断进士录取名额,使科举人才的来源相对平衡。明朝南北卷制度有利于推广和完善科举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可见,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制度创新,并不只有僵化、保守的一面。

 

结语——经验与启示

在学习制度史这一部分,尤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要特别注意:一、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都有特定时代的合理性,要把它放在特定时空中去考察,不能形成绝对化的观点。如科举制也并非尽善尽美,同样存在着不少弊端;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也有很好的制度设计,能够弥补科举制的不足。二、任何一种制度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不断地创新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把制度创新放在长时段的时空中去考察,把握其流动性。


破除固定思维 重审选官制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