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认知域作战的概念与特点

2023-07-20 17:59 作者:奥义旋风裂斩  | 我要投稿

【认知域作战的概念与特点】

认知域作战是运用现代认知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语言学、社会文化学、社会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认知技术、语言技术、大数据技术、神经网络算法以及智能自主学习等多种前沿技术,以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重信息内容的收集、分析、生成、投送、影响为手段,对所影响的对象展开涉及观点、态度、观念、认同、信心、信念、信仰、思想、思维等的争夺,通过影响个体或群体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军事、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特定人物、事件、计划、政策、军事行动、制度、国家定位、国家大政方略、国家历史、国家未来发展目标、传统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问题中的认知,实现对影响对象的认知影响、认知塑造、认知控制和认知操纵,进而推动形成对己方有利的认知态势的作战形式和作战方式。

从过程来看,认知域作战是在高科技环境和条件下,运用多重手段、多种技术,涵盖多域乃至全域,实现对目标对象精神、思想、思维、思考的影响,是对对方信息感知、信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理解、信息应对、信息生成、信息释放应对、信息投喂的全过程的影响,是集中通过基于认知领域的精巧设计,对对手认知的巧妙影响和打击,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对手的认知预置、认知干预、认知轰炸和认知转化,实现对对手的认知迷惑、认知封堵、认知欺骗、认知遏制、认知恐吓、认知颠覆、认知打击、认知迁移和认知培塑,并最终实现从认知上配合己方在军事斗争中取得有利或者取胜态势的目的。

认知域作战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作战形态和方式,有着特殊的作战对象、目的、内容、手段及主要表现,因而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信息性】

认知域作战以信息为主要载体,离开了信息,认知域作战便无从谈起。

信息的释放可能表现为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主要表现形式有传单、报刊、书籍等各种出版物,书法、绘画、音乐歌曲等艺术作品,以及短视频、动画、广告、电影、戏剧等作品,还可以表现为一些附有特殊提示信息的产品。

在各式各样的信息产品中,语言信息发挥了主导作用。

语言信息既可能是主要形式,也可能在各类产品中起到画龙点睛、明确目的、明示方向的作用。信息的制品有形,但是信息的传播无拘无束,信息产生的影响无法预测,因而信息主导的认知域作战,正在成为潜在影响巨大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形式。

【认知性】

认知域作战手段、内容、方式以及效果无一不体现出认知的特性。

首先,认知域作战的“弹药”往往以人脑对某一具体问题或事物的认知为主要进攻方向,其内容的设计深受认知理论的影响,采用认知原型、认知归因、认知塑造、认知框架、认知图式、认知突显、认知偏好、认知修辞等理论;在传播中采用认知选择、认知投喂、认知饥饿、认知从众、认知模型、认知网络、认知社群、认知极化、认知诱导、认知互动、认知锚定、认知社会文化等理论;

在主题和议题设置上采用认知文化、认知语义、认知嫁接、认知欺骗、认知威慑、认知过载、认知分裂、认知转移、认知封锁等理论;

在修辞风格上具有概念隐喻、一语双关、语义反讽、创意类比、第三者万能之眼、网言网语、鲜活灵动等特征。

总的来说,在认知域作战中,其认知性成为主要导向。

【网络性】

尽管人们生活在物理空间,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在网络空间中显示自己的存在,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衣食住行、娱乐游览、学习教育,网络社交媒体已经取代传统的社交生活,成为人们开展社交活动的新型工具。

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络、虚拟网络、社交媒体网络,已经比物理社会的网络更为重要、发达、且更有影响力。

网络群体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表现和存在。

认知域作战依托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网络因此成为影响民众对广泛议题持有的观点、态度、立场的主要场所,也成为认知域作战的主战空间。

【叙事性】

以真实物理空间口口相传和虚拟网络空间键对键传播为主要形式的传播,是认知域作战的重要传播形式。

文本和内容的传播,除了受到网络的影响之外,其自身内容的叙事性也极为重要。能否创制和生产具有影响力的故事,成为影响认知域作战效果的重要因子。

叙事中的宏大叙事、微叙事、多元叙事、融媒体叙事等将成为认知域作战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其中,世界文明、国家发展、国际关系、文化传承、典型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危机灾难、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都成为认知域作战争夺的重要领域,比如,世界发展思想、世界文明观、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理念、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发展理论、国家形象定位、国家存在的合法性与发展权,等等。

近年来,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力、疫苗的有效性、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等成为国家之间认知域博弈的重要议题。

【情感性】

认知域作战的文本,往往有着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情感表达。

这类情感表达往往在文本中显性表达或者隐性预埋,在清晰的观点态度或者模糊的认识立场中深植,在文本语义场和框架中共现融合,也会在选题与选材的适配中串接匹配,在说理和例证中桥接,并通过频繁运用的概念隐喻、双关、重复、讽刺等修辞手法得到强化,使相关对象陶醉于引人入胜、不断变换的故事情感中,在文本题材与体裁中产生共鸣,在亲历感、鲜活感的具身化效果中获得真实感认知,并在文本的情感质朴、情感真实、情感融通中获得共情。

认知域作战中,获得对方情感的具身、认同、共情是情感性的归属目标。

【虚实性】

认知域作战中往往充斥着虚实结合、真假难辨的信息。

由于大脑认知是以首次信息接触为认知原型,以后的认知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删改和修补。

第一信息、第一印象往往成为认知博弈的重要角力点,这也是当下“真相并不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真相时代”的来临。

为此,针对某一对象的第一信息发布非常重要。

为了抓住对方对某一事物的第一认知,认知博弈双方往往会就某一事物展开虚实结合、真假难辨的信息释放,由此很可能会牺牲信息的真实性。

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往往结合在一起,并配合大量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目的是在信息的流量、流速和流向上迷惑、混淆对方的认知,特别是用假信息来侵蚀真实的信息,干扰对方的认知,从而影响对方的判断和思维。

虚实结合,使得对方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真实性的判断,从而通过在这一阶段建构对方对某一事物的概念和印象,塑造其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与理解,并进而影响对方的总体判断和决策,由此达到操纵对方的思想意识,影响对方的行动和行为的目标。

等到虚实完全澄清或谜团完全揭开时,事实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认知域的争夺已经进入到下一个关键阶段,战争的进程也到了新的争夺点上。

【时机性】

认知域作战既体现在战略层面,也体现在具体的战役和战术层面。

每一次大型行动,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都需要认知域作战的配合,更需要对认知域作战进行合理的规划。

因此,认知域作战又体现出强烈的时机性。

认知域作战的主要“弹药”的释放有着明显的时机限制。

战略性认知域作战需要有全局性的设计部署,对整体性的和微观的认知域作战起到决定性和引领性作用;具体的认知域作战行动,则为宏观以及战略性的设计提供服务与支持。

宏观的战略性认知域作战会贯穿全程,而微观的具体认知域作战行动,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特定时机和特定行动的需要。

战略性的认知域作战行动能够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微观的认知域作战行动则产生说服、迷惑、离间、歪曲、混淆、分裂、震慑等方面的微观效果,并配合宏观作战计划。

因此,每一个宏观、微观的认知域作战行动,都有着严格的时机要求。

它既与物理域、信息域、社会域的战争进程紧密相关,又与战争的效果直接相连,特别是同物理域的战争相互影响配合,有着明显的时机性。

【智能性】

当前,认知域作战的形式已经由过去的纯粹单方想法、总体模糊判断、难以精准投送、效果评估主观的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走向可以准确计算、科学建模、精确投送、智慧评估的认知域作战阶段。

通过社会关系建模、内容影响力建模以及社会文化心理认知建模和社会行为建模来寻找目标受众,利用所收集的实时大数据,运用强大的超级计算中心,借助包括数据深度挖掘、机器自主学习、无数次的算法模型等的优化和迭代,最后生成针对现实具体对象的认知域作战的智慧社会版图。

当前的技术、算力和计算方法,已经能够实现针对物理社会建立网络智慧社会,并根据物理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成智慧社会的动态图景;还能根据真实物理社会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系统演变,推动实现物理域、信息域、社会域、认知域的融合。

智能性使得当前的认知域作战走向了更加高维、高端、高技术的发展阶段。

大量智能系统、装备及技术的使用,比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文本、绘画、话语等系统,特别是大语言智能模型的诞生,将认知域作战推向了革命性的智能时代。

【转】认知域作战的概念与特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