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阳和平22#205 计划经济姓什么?

2022-12-24 11:41 作者:FD4A  | 我要投稿

【省流】计划经济分阶级,但市场经济本质一定是资本主义。人民的长远利益的实现必然要求计划经济。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这其中也会发生很多问题、产生许多矛盾(不管计划还是市场),而计划关键是要牵住主要的矛盾、全局的问题,而次要的问题放手发动群众解决、相信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计划经济的根本问题不是计划、技术问题(生产力),而是路线问题(生产关系)!执行者和计划者受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决定了计划经济的可行性,劳动者们讨论出局部的计划,再提交上去,调整计划,再上去下来,几上几下,计划就更有可能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计划经济本身完全是可以灵活机动的,完全是可以发挥大家的积极性的,完全是可以统筹兼顾的。但还有一些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这个过渡时期,价值规律必然还会对社会生产和消费造成影响,但我们必须理解和认识价值规律,因为当价格脱离价值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要付出许多代价。要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在必要时采用一些权宜之计{如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建国初期工农业剪刀差}。过去的问题很多已经被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消灭了,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的内容也不同了,至少无产阶级将来掌握政权时,中国不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而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的、现代化的国家了。有些共性的问题,将来的社会还会存在,但过去的一些苏联的也好、中国的一些问题,将来就不是问题了。


{以下为手敲的,不忠实原文也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凑活着看看吧,{}大括号\花括号内是我的话}


{基本概述}

计划经济:政府协调社会生产,有既定的目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资本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的非正常状态(二战,疫情,尼克松时期)。本身不违背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个典型:赫鲁晓夫后的苏联(走z派上台),计划,但是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今天没有时间展开]

资本主义在没有外部条件,在自身发展的条件下是不会有计划经济的。但为了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比方说对于垄断企业,政府会作出相应的管制,而非实现完全的自由市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从全局利益出发,从权衡短期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利益出发,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就是买卖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除了有的时候出于民族主义抵制日货抵制美货,没有人会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考虑人民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必要经济条件,不可能有人民当家做主但不是计划经济的。强调: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不等于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必须有权,才能使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


{积极性与计划经济的灵活性}

计划经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面对的任务是不同的。如50年代根本问题就是快速的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工业现代化所谓四个现代化是符合农民工人全民人民长远利益的。那怎么实现呢?在毛时期有很多的具体的做法,人民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说如何发挥大家的全部的积极性。比较好的例子大家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钢铁煤炭电力交通这些东西肯定是必须全局统筹的,但有些东西它并不影响全局(纽扣、针、帽子、扫帚、灯泡),。这些对全局影响不大的、次要的,就不需要全局去安排了。问题就是怎么把主次分开。不光有些人要去生产棉花钢铁煤炭电力等等,也要有一部分去生产日用品,怎么去安排这种生产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还是回到打仗上,毛主席指挥战争,怎么在东北打,怎么在华中打,三大战役等等这些肯定是要高度集中统一的,但是具体战场上还是要听一线指挥官怎么说,不可能一切步骤都等延安发电报来指挥吧。所以计划经济可以有影响全局的中央来安排,不影响全局的地方来安排。甚至说一个小厂子,在国家需要它生产的东西以外,也可以去生产一些人民需要的东西。所以说怎么把各层的领导技术人员基层工人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

资本主义就是物质刺激,利润挂帅。社会主义就不该是这样。说实在话,人民群众老百姓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有的是(我在光华木材厂的时候很多基层的工人很多就是非常喜欢动脑筋,想办法怎么改进生产),所以你只要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允许群众去想办法,那么办法有的是。

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在有限的资源下协调不同主张不同看法不同观念,这里面肯定有矛盾。一个领导就是要在这些矛盾中找到最主要的,怎么去克服主要矛盾,怎么去不打击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所以计划经济本身是可以非常灵活机动的


{西方学者的指责与苏联计划经济的问题}

很多西方学者就是拿苏联和中国五十年代有段时期的计划比较死板的经验说事.就是说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肯定的,所以计划经济不是本身必然导致那种死板的,但这种脱离实际的死板的事情也确实出现过。80年代人们对毛时代的计划提出了好多指责,但市场经济里盲目竞争反而浪费更大,从发展的速度来讲,计划经济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经济的速度(苏联二战前的不到20年把农业国变成一个大国;毛泽东时代也是远远超过了后来的发展速度)

人们喜欢用GDP这个指标,但这个指标在毛时期是不存在的,所以是后人补上去的,那他想怎么补就怎么补吧。我找了一些实物的数据啊,那么最有对比性的是发电量49年一度电,58年还是一度电,今天一度电还是一度电啊(别的你总说质量问题),毛泽东时代比后毛泽东时代增速高出50%。{GDP是从消费和交换上来衡量社会生产的,但相比于工农业总产值,你觉得哪个更实际?至少后者不会有两个人互相贷款100亿造成200亿的GDP的事情出现。}

所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就是能集中精力办事,但是这必须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否则资本主义条件下计划经济会有很多问题。

苏联的计划经济什么什么问题呢?计划的制定者和计划的执行者之间成了博弈的关系。工厂领导在一长制条件下(上级给他下达任务,肯定必须按照工厂的一些实际情况),就尽量的掩盖自己的能力,然后不断地夸张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而且上级知道底下的会夸张他的困难等等,所以就一个劲压任务。在这个情况下积极性就比较难发挥,就变成了厂长的积极性但不是底下的工人的积极性。而利润挂帅,厂长会通过其他方式把利润提上去而不是真正的通过扩大生产、提高质量等等。因为弄虚作假实在太容易。所以在苏联条件下就会造成很多荒谬的东西(农机按吨要,然后造出特别笨重的拖拉机)


{西方学者的指责和阶级性}

美国学者Stiglitz,美国和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诺贝尔奖得主。从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论证{!}计划经济不可能超过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导致各种浪费、科技进步缓慢,以苏联为例。观此,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毛时期强调政治挂帅?因为只要出发点是一致的,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不存在了。比方说抗战时期,无论是八路军还是解放军,那么指战员游击队员的出发点,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那么信息就不是这种关系了。你什么时候见过上级给下级拼命压任务,下级使劲隐瞒自己的能力的(当然可能,但肯定不是主流)?但这在国民党队伍里是广泛的(保护嫡系部队),然后渔翁得利。这种勾心斗角使得他们的装备物资虽然精良,但是效率远远低于红军。

这里面就是说,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主导着一个军队决定着军队胜败。同样是计划经济,什么样的思想指导着制定者和执行者决定了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所以计划经济在毛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而是上下结合的(我参加了一个五年计划的讨论,在我们工厂,大家都是一起讨论,提出在下一个五年我们能做出什么来)作为工厂,肯定不会有什么太宏伟的计划,大家都想着怎么搞技术革新,怎么提高生产力劳动力,再提交上去,改变计划,再上去下来,几上几下,计划就更有可能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计划经济本身完全是可以灵活机动的,完全是可以发挥大家的积极性的,完全是可以统筹兼顾的。

但是往往右派拿一些计划经济中个别的问题去否定计划经济(他们的世界观就是从个人、小集团利益出发),由己及人地认为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从自身的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自然要得出计划经济不行的结论}(蒋委员长;美国民主党更强调全局利益、共和党更强调企业的微观利益。共和党反对民主党,就说你要搞计划,你要搞政府参与,里面猫腻太多了,计划的制定者要为自己谋利实在是太简单了)这也是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人士反对政府计划的原因,就怕偏心(08年美联储、美政府不愿意救市,但发现不救市不行,但还是等到Lehman Brothers倒闭了以后才决定救市)这就是说,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要产生谋私利的公权力(共和党自由派强力反对政府干预,因为滋生官僚腐败这件事太明显了)指导思想到底是从小集团利益出发还是从人民长远利益出发,这里面区别大了。


{技术问题还是路线问题?或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很多人把计划经济失败的条件归结于信息不全面计划不周到脱离实际死板,但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根本问题不是计划问题、技术问题,而是路线问题! 抗日战争能打胜仗,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是为谁扛枪的问题。所以他有一个主观能动性,就能克服物质困难。过去哪有什么计算机啊,但就是干部群众、计划者执行者到底是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出发,{才取得那么多成果}

我看到很多人为计划经济辩护,但还是从技术层面看问题。说什么我们现在有计算机了,有大数据了,计划就不是问题了,但问题根本就不是这个问题。计划经济它所依赖的是政权,但政权是阶级的政权,它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你告诉人民群众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你就能发动群众,就不需要提防监督群众,就不需要利润刺激,因为人民知道这些生产是人民需要的。


{实践问题:对生产的调控与价值规律}

以上就是一些理论问题,但是还有一些通过实践才能克服的问题,这里面我曾经考察过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还是会影响生产,那应该怎么计划?从市场经济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计划经济里我们也要得到(比方说在毛泽东时代,我们知道我们需要粮食、需要布匹,这些是清楚的,但具体一点,现在我们说需要服装,but什么样的服装?我们需要做鞋,但什么鞋?多少鞋?哪种原料?成本和质量的关系?这些你们怎么决定?还是要从老百姓的生活实践中来。他有他的工资,他决定去购买什么、他也可以自己做鞋,那我们到底怎么生产?只能通过实践来摸索)

毛时代不是没有市场,但他不是市场经济,差别是什么呢?商品生产是为了市场而生产,但那时的生产是按计划生产的,产品是属于全民的,再通过市场转化为全民的。比如说资本主义生产,产品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家出卖、工人购买了才属于工人的,这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品是属于全民的,这种性质是不一样的。

厂家要考虑鞋该定价多少(因为它会对消费有影响)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而且有些东西(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它联系到全局,并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一个商品的价格多多少少应该反映它的价值,因为不这样就会造成许多浪费。那么你想想我们盖房子,用玻璃、混凝土、钢材,用金子?什么都可以同,但是用什么呢?我们要多快好省,但是没有价格你怎么多快好省。如果不锈钢的价格低于木材,那么大家都会用不锈钢了。但如果不锈钢的价值高于其价格,就会造成浪费了。也就是说价格如果不反映价格,我们就很难实行多快好省。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方说毛时期我们要快速实现工业化,怎么实现呢?就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所以粮食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工业品手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它的价值。(一个纺织厂的工人一天生产的纺织品,能够买100个农民生产的粮食)这就是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最根本的途径。工农业剪刀差是工业生产积累的一种方法,但是他的代价就是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不够高,他自己够吃之后就不再进行更多的农业生产而想方设法从事副业生产,因为它来钱快。所以工农业剪刀差这个确实只是权宜之计。

所以凡是价格与价值脱离的时候,就会造成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盖房子和工农业剪刀差就是如此。但是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于是推进统购统销,城乡二元制等等,就是为了中国能快速的工业化。但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自己造血的能力越来越强,本来在60年代就应该开始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工业品的价格,减小工农业剪刀差,但是因为更紧迫的任务,面临着政权问题(走zπ),所以这些问题没有来得及改变,所以这也就是改开之后人民觉得消费品多了的的原因,其实一部分是因为过去顾不上,再一个就是,哎呀我不敢讲太多了,你懂的,就恐怕不太好了。咱就不多讲。


{结语}

但不管怎么着,怎么去调节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价格关系,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有待于将来的工人当家做主之后去讨论,但将来的社会就不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了,而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的、现代化的国家了,所以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现在是大有不同了。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变的:就是怎么去协调,怎么去调动积极性,这些东西还是不说永恒的,那还是比较长远的。

将来的无产阶级不用再担心城乡二元制和工农业剪刀差了,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将这些东西彻底改变了。甚至改变到什么程度了?过去不是讲三大差别嘛、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差别。今天这差别怎么去看呢,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乡差别就是有钱人在乡下,贫民窟在城里,全颠倒了。工农差别呢?就是农业是高度机械化的,谈不上什么工农差别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把它克服了,剩下的只是劳资冲突、阶级对立,这个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克服的。总结历史,有些共性的问题,将来的社会还会存在,但过去的一些苏联的也好、中国的一些问题,将来就不是问题了

阳和平22#205 计划经济姓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