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好莱坞科幻片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科幻电影

2023-01-08 18:09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目前对于科幻片的定义有:“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一、科幻电影的发展

科幻电影几乎在电影发明伊始就与银幕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电影机后不久,科幻影片便初显萌芽。而真正将科幻电影大为推广的还当数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1902年,他根据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两部小说,拍摄了影片《月球旅行记》。该片首次动用了大量演员、特效和布景,上映后反响热烈,一举成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式作品,开创了到现在仍然生机勃发的“太空旅行”这一重要题材。

上世纪20年代,世界科幻电影终于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电影艺术伴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革新,放映时间从世纪初的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场面趋于庞大壮阔,从无声走向有声,动作节奏、蒙太奇、特写镜头等技巧逐一出现。30年代的“宇宙英雄”可谓是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

二战结束后,50年代一些科学家自称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外星人时,好莱坞及时掀起了以“飞碟”为描写对象的科幻片热潮,大量涌现出反映外星人题材的科幻电影。这是科幻片的第二次浪潮。此时的科幻片不乏《蝙蝠侠和罗宾》、《不明之物》、《火星入侵者》等佳作。

60年代,科幻片再次进入低谷,几乎成为“票房毒药”的代名词。但是随着1968年《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游》的诞生,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第三次浪潮宣告来临。《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的一大里程碑:既场面宏大,又细致入微,大到空间站,小至太空厕所,无不摄入镜头。片中试图揭示人类的发展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主宰,而这力量的象征是影片里反复出现的一块历尽沧桑的磐石。

图片

电影《人猿星球》

70年代以后,一大批具有超人才华的优秀导演现身好莱坞,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间拍摄了科幻电影领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战》、1981年《银翼杀手》、1982年《E.T》等等。

20世纪90年代,电脑特效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美国好莱坞转向高科幻、大投入、先进管理的运作模式,与其它国家的科幻片产生了天壤之别。大量优秀影片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涌现影坛,好莱坞科幻电影成为世界霸主。

不过可喜的是,2003年以来,以欧洲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一些欧洲科幻电影制作水平蒸蒸日上,法国电影《女神陷阱》、俄罗斯电影《守夜人》等都是优秀之作。

二、好莱坞科幻电影基本特征

1.场面高度奇观化

从梅里爱开始,科幻题材的影片就与令人眩目的奇观场景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话、异域探险、历史传奇、童话世界……在梅里爱的数百部长短不一的影片中,各种奇观领域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脚印。但科幻题材对梅里爱而言,并非科学的延伸,而是借以呈现奇观的道具。梅里爱的兴趣并不在于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来发展。他更为看重的是电影作为奇观呈现工具的能力。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

可见,科幻电影从娘胎里就带有了挥之不去的奇观胎记,从1968年的《太空漫游2001》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从1976年的《星球大战》到1999年的《黑客帝国》,史诗般的太空旅行场景、几可乱真的史前恐龙复原、场面宏大的太空战争、幻如灵境的虚拟世界……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一次次的冲击观众的视网膜,无数次观众以为奇观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若干年后更大的奇观却总是呼啸而来。实际上,好莱坞科幻片的内容即在于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内容。完全的,彻彻底底的奇观轰炸。

图片

电影《侏罗纪公园》

2.选题集中化

既然科幻片是类型片,那么选题的集中化就在所难免。从艺术角度来看,科幻片的题材水平明显要逊于科幻小说。目前主流题材的科幻电影,其水准基本上只相当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30到60年代)的水准。总体而言,90%的科幻题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历险、时空异常、机器人等几个方面。例如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E.T》、《火星入侵者》、《异形》、《独立日》、《第五元素》等;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化身博士》、《弗兰肯斯坦》、《侏罗纪公园》等;反映太空历险的影片:《月球之旅》、《太空漫游2001》、《星际迷航》、《人猿星球》等;反映时空异常的影片:《时间机器》、《回到未来》、《蝴蝶效应》等;反映机器人的影片:《机械战警》、《终结者》、《人工智能》、等……还有一些电影是几种题材的综合,如《星球大战》同时包括太空历险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国》是机器人和时空转换的综合等等。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几种科幻题材更适合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选题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和票房号召的符号,更容易引发出人们对影片的期待和热衷。再者,很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都来源于著名科幻小说,或完全改编自小说原文,或籍由小说的一些著名情节、片段以及理念来获得灵感。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幻类电影的选题局限。

3.人物平面化

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刻画和表现的模式化倾向,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在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而这个超级英雄的大部分名额都被男性所占据,女性只是在其中作为点缀和陪衬。例如《黑客帝国》中的尼奥,……他们天生就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他们没有深层次的个人行为动机,只是天生而来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们没有复杂的情感斗争,没有令人信服的个人性格……但是,这毫不影响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观众认可度。不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许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线的模糊,科幻经典之作《太空漫游2001》就充斥着冗长的硬科幻场景描述和细节刻画,人物关系和性格描写几乎为零,其主旨用于揭示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奥秘,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和唯心哲学思辩。

当然,类似的科幻电影模式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好莱坞也在不断丰富人物的菜谱,《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国》的各色人种秀、《星球大战》的外星人配角纷纷出台。但是,人物依旧是场面的佐料,超级英雄们依旧不会出现过于复杂的性格。

图片

电影《黑客帝国》

4.与其他电影类型结合(动作、喜剧、灾难)

实际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大部分只是一个魔幻外套,里面装着的是其他类型的电影。导演们把各种恐怖片、动作片、灾难片和喜剧片的内核加以科幻的修饰,使之看起来如同科幻片,本质的叙事结构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续了其他电影类型的模式。

其中科幻片和恐怖片的结合最为历史悠久和理所当然。因为人类对于未知总是怀有不可理喻的恐惧心理,因此科幻中的未来总是充满了重重危机。从第一本科幻小说《弗莱肯斯坦》起,各种科学怪物就以狰狞的面目来赚取吆喝。到了飞碟热兴起之后的若干年间,外星异种便取而代之,以更加神秘莫测和光怪陆离的面孔来恫吓观众。票房大获全胜的《异形》系列便是科幻加恐怖的典范。

还有与灾难片紧密结合的科幻电影,例如《后天》和《天地大冲撞》。冰河时期的突然降临,彗星撞击的不期而至……不曾发生的灾难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好莱坞的特效使得所有灾难都降临在纽约曼哈顿的附近。

三、中国科幻电影

所谓科幻电影,就是“包含着某种因素的电影:这些因素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科幻片与魔幻片、灵异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被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支持,哪怕这个科学依据看起来很疯狂。”科幻电影诞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1902年,电影大师梅里埃推出了《月球旅行记》。这部影片可称为史诗性的科幻电影,放映长达21分钟,大大超过了其它影片,内容也令观众眼花缭乱。《月球旅行记》被誉为科幻电影上的一座里程碑。科幻电影一直是欧美市场中一个久拍不厌,并被广大观众所喜欢的类型电影。但和欧美市场科幻电影繁荣的现状相反,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科幻片却一直是一个空白。

(一)中国为什么没有好的科幻电影

电影无论拍的多么好,它只要想生存下去,就一定要有观众群。中国的影迷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中国的科幻电影迷却也不是一个大数目。

从历史背景上看,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文明的发展,靠的是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是技术的突飞猛进,虽然当今科学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但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再有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源地域却都是在内陆,缺少海洋文明的开拓意识,同时也缺少了一种危机感和发展的意识。在对中国文化上的影响上,就体现在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提倡的都不是进攻精神,而是一种防守的精神,提倡归隐,提倡修身,是一种内省式的文化,缺少一种想象力,也正是因为这种想象力的缺失导致了科幻电影在中国的缺失。

另外,透过近些年来的国产影片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中国电影题材要么回顾历史,要么关心当下,仿佛超出现实领域的东西就都是越过雷池一般。即使到了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在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观点仍然在无形中反对那些被称之为怪力乱神的东西。

另外,一是内因: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片导演。中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却从来没有涉猎过科幻领域。这种现象在国外是很不正常的。在国外,许多主流导演、著名导演,在他们的电影生涯中,都曾经涉猎过科幻电影。比如伍迪,艾伦(《数字世界》、《傻瓜大闹科幻城》)、库布里克(经典科幻三部曲《发条橙》、《奇爱博士》、《太空漫游》)、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

图片

电影《奇爱博士》

二是外因:在中国缺少一个支持中国导演去拍科幻电影的市场。毕竟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还是取得巨大成功的,电影归根结底,除了是艺术,更是商品。在电影市场化的今天,任随也没有勇气去向一个自己没有自信的领域去尝试的。电影毕竟不同于小说,电影发展到了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以一种艺术的姿态存在了,它同时也是一种工业,一种商业。一个电影的诞生,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任谁也不会愿意去拿那么多的投资去冒这个险,所以说,中国,缺少第一个吃螃蟹的电影人。

(二)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途径——中国式软科幻

也许中国电影对科幻片的尝试可以从软科幻电影开始。硬科幻电影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于自然科学的一种探究和展望,所谓软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中国的科幻小说中就不乏这类的作品:比如韩松的《地铁惊魂》,就是对人的生存真相的一种探讨;刘慈欣的《西洋》,是对历史的一种颠覆。这些作品都是对软科幻的尝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外,软科幻电影也符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更缺拍硬科幻电影必须具备的想象力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软科幻电影不需要像《星球大战》那样的华丽场面去支撑,也不需要像《少数派报告》那样的前端思想去想象,对于中国导演而言是可以驾驭的。

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与中国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有关。科幻电影本身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就是一个另类的东西,审批制度的不完善,也会使得中国的科幻电影成为一个高流产率的电影题材。只有逐步放开审查制度,或者尽快设立电影分级制度,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化,中国才能真正诞生好的科幻电影。



影史考点 | 好莱坞科幻片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科幻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