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案例分享vol.03】“当你想开始一场社区营造……”


#01 前言
“流程是什么样?”
“花园是怎么设计的?”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如何开始社区营造?”……
自从我们成立营造社以来,经常能够收到类似关于社区营造的问题和困惑。对很多人来说,社区营造似乎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它既涉及到社会问题,又需要组织协调,同时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设计能力。
但其实,社区营造可以轻松有趣的开始。无论你是一个学生、一位居民、一名社会活动家,或者是社会工作者,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半年时间,我们参与了南京的社区营造、校园营造、公共空间改造以及深圳城中村社调与策展等众多活动项目,希望能够通过分享一些我们实际的经验和对项目的思考,帮助感兴趣的每一位“营造者”迈出第一步。

#02 关于共建
五、对于不同群体来说,参与营建的方式是不同的,作为一名“社区设计师”应当如何进行引导呢?
董一瑾 | 兴趣是诱饵
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交与个人成就,我们在活动中尝试引导他们在项目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会关注大学生的兴趣,将他们的需求纳入设计中,也通过互动的方式,如在社区中设置留言板,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希望在校园中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共同参与到社区改造等话题之中。小花园里就设有这样的留言牌,一开始放置上去的时候会担心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者会担心没人会写,所以后来自己的团队成员,营造了一种有人留言的“假象”——在板子上留了几行字,内容可能会比较好玩,比较日常一些,然后也在旁边给大家留了一些笔和贴纸,后来发现三张板上都写满了,我们发现大家会去观察,然后会模仿,进行相同的行为。


▲备受欢迎的“聊天板”
吴东辰 |大胆的创作与谨慎的引导
我们在这一年中做了许多儿童友好的实践和研究。在社区中,孩子们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群体,我们也在不断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参与度。我们发现孩子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特点,所以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组织孩子们设计艺术装置,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出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无奈从空调屋来到室外工作。当我们突然聊到原神和光遇(两款热门游戏)的时候,他们兴趣高涨,于是我们就以羽毛球和矿泉水瓶为材料结合游戏中他们喜欢的角色进行手工创作。从小的视角来看,在2023年流行的网络游戏角色成就了这次小学的部分艺术装置,从大的视角,流行文化的明星们,一直以来都在塑造着城市文化景观。

▲猜猜孩子们在画哪个人物角色
在一次名为“拾趣街道”的儿童友好城市街道活动中,经过了半个小时的街道讲述和简易手工来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后,我让十个孩子一组在3m的透明薄膜上绘制他们理想的街道。作品可以是平面图也可以是立面图,可以使用粘土也可以只用画笔。大部分孩子规矩地完成了创作,而在角落的一个孩子的带领下,七八个小孩将画布涂成了难以辨认的画面。我开始反思是自己引导的方式是否恰当,还是“释放”与“荒唐”就是这些孩子对空间互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与愿景。

▲三组孩子关于“我理想的街道”的创作成果
六、在不同的项目中,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义会发生改变吗?
周一文 | 社交面具
共建性质的项目势必会与各色各样的人群交流,从黄发到垂髫,从大俗到大雅,不管年龄还是社会身份,都存在极大的跨度。为了让交流高效而便捷,我们往往会在一个项目中使用不同的“社交面具”。比如在“林的花园”营建中,面对放学的孩童我们是友善的和他们一起画画的哥哥姐姐,面对路过的植物学老师,我们则化身为好学的学生向其讨教阴生花园所需的植物种类。
使用“社交面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对方感觉到 “安全”——我们来到这里,不存在侵犯性行为,而是否有益处则是对方下一步才会考虑的事情,如果保证不了对方心里的安全感,接触伊始,就会吃一记闭门羹。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更多的“共鸣感”,如红旗新村改造活动的柏阿姨,在与我交流的时候使用了同样的方言,柏阿姨知道我是老乡之后,态度从客气变成了亲切热络,这个时候,他乡遇同乡的身份就在柏阿姨心中激起共鸣。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社交面具”,其根本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深层次地挖掘场地的记忆和故事,面具下的本我是不变的,我们在心中始终要清楚我们需要做什么。
吴东辰 | 社交面具(二)
在与孩子沟通时,他们可能会更在乎你是否是“哥哥姐姐”。像是在社区中,孩子们对你的身份并不会特别关注,甚至可能不会问你的名字,只要你和他们熟络起来,就行。对他们而言,身份可能是模糊的,重要的是你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深圳大和村与孩子们拉勾约定参与第二天的活动
如果要发动更多的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我们会选择和社区或学校等进行正式合作的方式,与社区活动或校园课程对接,并针对参与群体的兴趣点进行活动策划。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收集更多声音,以及扩大营造的影响力以寻觅对此感兴趣的“某些人”。
七、你认为社区共建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周一文 | 用“妙笔”化解无形的墙
有一种团队协作游戏,叫“妙笔生花”,几个参与者需要利用绑在一支笔的多根绳子,共同书写一个字,参与者需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不断尝试和调整绳子的位置和长度,以确保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社区共建在我眼中就类似于“妙笔生花”游戏,设计者、居民、社区等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同时也在相互制衡,直至找到正确的使力方式,才能将“共建”两个字写得漂亮。
每个被隔阂笼罩的社区,都有一堵无形的墙横隔在大家的心中,社区共建活动带来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会让这道伤疤在彼此的交流中渐渐消融。然而,墙的打破不代表人与人之间从此不存在距离,共建活动中,大家相互沟通理解,亲近关系的同时,也会发现,每个人也都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与妥协。诚然,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但每个人也都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社区共建在打破隔阂的墙的同时,也在探索大家和谐共处的一种有机生活模式。
吴东辰 | 人文关怀
不同的社区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无论是从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城市的角度。作为设计师或者学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社区的本土文化,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融入他们的群体。自上而下的改造往往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像梅园街道最初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造方式,将石花坛摆放在社区街道上,结果很快这些花坛就被破坏了,变成了垃圾堆。这种方法并没有得到居民的支持,反而引发了诟病。

▲梅园街道的某社区中一个被废弃的花坛
社区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就算是偶然的相遇,也能在他们的回忆中留下独特的痕迹,将这个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我认为这就是社区共建的魅力所在——人文关怀,这也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八、林家营造

吴东辰
林家营造学生创始人。
一个偏执的梦想家。
热衷于观察城市和人类。
爱画画的设计生。
“探索、勇气、信念、真诚。”

董一瑾
林家营造学生创始人。
一只非典型双鱼,
喜欢五彩斑斓的黑白灰咖,
想要集可爱,智慧,冷酷,才华,美貌于一身的女子。
“我愿相信,光终究会洒在身上,我们总会灿烂一场。”

周一文
林家营造学生创始人。
追求美丽的瞬间。
希望真实和爱一同存在。
“我们年轻气盛,我们一往无前,我们愿意承担责任,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梦想家。”
关于共建 未完待续......
*本文由Needle设计空间站整理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主页君。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Needle Studio, please contact the backstage if you need to reproduce it. If there are any copyright issues with the images in this article, please contact the backstage to remove them.
作者 | 宣叁
排版 | 包包
审核 | 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