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抽象》
文章自创,基本都是个人观点,大家看个乐就好,我不一定就是对的。
首先,什么是抽象?根据百度百科,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我“抽象”地说,这就是一种“概括”,去粗取精的过程。
现代互联网流行一种“抽象文化”,就是使用一种迫害、嘲笑、阴阳怪气的表达。有人说,抽象文化的本质就是生活不如意的网民发泄情绪的产物。还有人说,抽象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恶俗,如同社会有阴暗面一样,互联网也有阴暗面。
我其实开始思考,因为我看到的很多人也在使用抽象文化,而且逐渐变多。其中有一种常有的说法就是“用抽象对付抽象”,但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确定你看到的是阴暗、纯粹发泄情绪的“抽象”?
我看到的抽象本质存在着一种急躁。类比而言,就像上战场的士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然后上司给了一个指令:红衣服是友军,蓝衣服的是敌军,杀敌就行。最后当他看到一个平民,这个平民穿着蓝衣服,但仔细看上面也有红色纹样,这个平民只是个平民,不是敌军,但不管那么多,攻击了再说,这个士兵的行为就是一种抽象。这反应的就是网络对话的一种急躁,也就是“战场化”网络,或者说“杀红了眼”。
我还看到的本质存在着一种无知。这个无知的定义存在于多个方面,其本质代表了一种“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表达怎样的一个具体的事物,就使用站队、二极化、抽象概括的方式去表现自我”。我就想问个问题,大家在发表言论前,你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想要什么,即自己是为了某个立场的利益还是为了某个事物的进步发展,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即是否该行为能够抵达你想要的结果,还有该行为是否是正确的行为,就以上三个点大家是否想过?其实,无知的本意是一种人类行为思考的不全面,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存在一种这样的无知:“放弃思考自己的主张、诉求、行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知的“网络抽象文化”。
那么我们继续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我作为一个学金融的,我摘用下CFA里有关个人行为偏差的说法。行为偏差通常来源于两种形式:1.错误的认知原因,称之为认知错误;2.基于感受和感情的原因,称之为情绪偏差。(这里我只会阐述大类)
认知错误内:
第一大类——信念坚持偏差。新的信息出现,与自己旧有的信念和认知冲突时,个人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于是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人会去忽视或者处理对立信息,从而只会考虑自己确信的信息。其实就是自我建立信息茧房的。
第二大类——处理性错误。简单说就是无逻辑地或者不理性地对信息进行处理,这里与前一类的区别在于,前一类是基于记忆储存或者分配更新可能性,而这里是更多基于信息处理流程里的错误。其实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情绪偏差内:
第一大类——损失厌恶偏差。就是人相对于获得什么会更多或加倍厌恶失去,这个应该挺好理解的,主要反应的一点就是人们的普遍风险厌恶倾向。
第二大类——过度自信偏差。人会无根据相信自己的能力,简单来说邀功和推卸责任,这一点从moba游戏中很容易看到,赢了就是自己牛逼,输了就是队友垃圾。
第三大类——自我控制偏差。对于某一长期追求中,人会过于实现短期满足。过度进行短期竞争导致自身发展不充分,虽然可能竞争赢了,但长期目标可能就因此没达成。
第四大类——现状偏差。人不想做改变,即便改变是必要的。
第五大类——禀赋偏差。简单而言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第六大类——后悔厌恶偏差。由于恐惧做出不良决定而去避免做决定。
目前,网络中有一种倾向于为了否定而否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我理解为信念坚持偏差和现状偏差产生的结果,自我相信自己认为就是对的,而他人的认知就是错的,他人认知想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而自己不想做出改变,于是就发言做出否定,但这个过程中放弃了重新进行信息处理和信念重塑工作,从而在没有过多思考的结果下直接否定。
网络抽象很多就是一种讽刺否定的结果,表现出来的语气就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而其内核是为了某一利益立场或者信念而发声,这个信念或立场的对错与否本身是需要进行思考后进行重新的信息整理和信念重塑的,但也是同上,不去进一步进行思考直接进行情绪行为输出而产生的结果。
对此,其实很多人也会无意中做出抽象性行为,但其实我们还是回归那一点:我们想表达什么?我们想要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思考,在对自我的信息、信念进行整理和重塑,从而减少个人的信念坚持偏差导致的认知错误,并且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冷静客观理性的思考从而减少一定的情绪偏差。
“用抽象对抽象”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其实是对方无法用常理进行沟通而做出的抵制性行为,虽然这个行为本身也不一定产生良性影响。抽象文化由于不需过多思考,其本身就易于传播,就会产生一种集体性认知。
最后,在这里,我阐述下我个人是极力反对一切的攻击性抽象行为的,能好好说话就好好说话,以抽象对抽象的背后是对于攻击性抽象行为的默许,不喜欢就移开视线,否定就使用有效渠道抵制,即便现今一个“有效抵制渠道”是否存在都很难界定,起码我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方法。也许理想无法实现,现实的纷争才是真实,但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自己为什么要反对一些抽象言论,不要在抽象中迷失自我。
谢谢大家看到这里,个人文笔不算好,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