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号坑-KR】阿里·凯尔门迪

2020-02-11 14:34 作者:最后的河川  | 我要投稿

阿里·凯尔门迪(Ali Kelmendi)

出生日期:1900.11.3

派系:国家革命委员会(Komiteti Nacional Revolucionar,KONARE)

从六月革命中崛起

阿里·凯尔门迪出生于科索沃,为阿尔巴尼亚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塞尔维亚的失败使得该国当局采取保守政策,在战后不久宣布全面禁止工团主义运动。凯尔门迪因此逃往阿尔巴尼亚,并结识了左翼运动领袖阿夫尼·鲁斯特米,加入了左翼激进组织团结党(Partia e Bashkimi)。1924年6月,阿尔巴尼亚革命爆发,凯尔门迪作为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直接指挥准军事部队和奥地利军队作战,成功地推翻了维德王朝的统治。鲁斯特米任命凯尔门迪为阿尔巴尼亚宪兵队副司令和特别军事法庭庭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然而,阿尔巴尼亚势力强大的地主在沃尔拉齐和索古的领导下很快卷土重来,和他们的左翼前盟友决裂。随着选举相关法案和新宪法的确定,鲁斯特米、范·诺利等左翼领导人失去了政权,阿尔巴尼亚落入腐化堕落的封建地主统治下。鲁斯特米打算继续在国内进行斗争,而凯尔门迪对局势完全失望,于是逃往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

受到范·诺利主教支持,凯尔门迪在海外建立了近乎流亡政府性质的国家革命委员会(KONARE),主要在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活动。到了1925年,凯尔门迪的人生发生戏剧化的转变:工团国际邀请他和其他阿尔巴尼亚流亡者前往巴黎。凯尔门迪在巴黎期间迅速成为工团主义者,认为鲁斯特米和范·诺利的“合法斗争”不可能胜利,阿尔巴尼亚的地主统治只有用暴力才能打破。

1927年,凯尔门迪受邀前往苏俄,在赤塔讨论了有关在阿尔巴尼亚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可能性。他在苏俄的远东边疆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海关工作人员,然后受工团国际委派前往德国。这项行动旨在探明德奥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对巴尔干干涉的可能性,因为奥地利深陷二元君主制危机,短时间内似乎无法做出反应。凯尔门迪认为奥地利很可能面临奥匈帝国解体和德国干涉的危机,于是向工团国际请示在阿尔巴尼亚开展运动。

1930年,鲁斯特米促使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通过一项决议,并要宪兵队取消对“政治逃犯凯尔门迪”的通缉令。凯尔门迪返回阿尔巴尼亚,在该国和临近的科索沃各地建立工团主义组织,他的工作为“科尔察小组”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在阿尔巴尼亚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他的奋斗也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可观成果。由于沃尔拉齐和索古当局的秘密警察监视,凯尔门迪时常面临被捕或流放的窘境。

1934年,凯尔门迪前往希腊和奥斯曼帝国考察革命的可能,结果令他十分失望。他再次返回阿尔巴尼亚,这回他打定主意直截了当地采取更加直接的形式实施革命,例如在塞尔维亚发起叛乱。如果他的家乡科索沃能够建立一个工团政权,他就可以获得推翻阿尔巴尼亚地主统治的革命军队。他的谋划很快被察觉,索古下令将凯尔门迪逮捕。不过,凯尔门迪在科尔察的影响力和左翼运动对他的支持再次救了他一命,科尔察市政府给了凯尔门迪以治病为名保释的权利,凯尔门迪当即逃离阿尔巴尼亚,返回巴黎。

至此,凯尔门迪在阿尔巴尼亚的革命运动宣告全部失败,阿尔巴尼亚的工团主义土壤只剩下科尔察小组等微不足道的势力。但是,凯尔门迪没有心灰意冷,他在巴黎决定加入CNT-FAI的革命活动,总有一日他要返回被解放的祖国。

IF路线:反抗奥地利霸权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凯尔门迪参加了工团国际组织的国际纵队,支援CNT-FAI的事业。1939年初,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凯尔门迪返回巴黎,和流亡的阿尔巴尼亚工团主义者继续进行宣传。当时,与多瑙河联邦敌对的贝尔格莱德协约正遭受全面溃败,阿尔巴尼亚面临着被奥地利人入侵的危险。考虑到工团国际和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一触即发,凯尔门迪认为法兰西公社已经无法为阿尔巴尼亚提供更多的支援,于是在阿尔巴尼亚战败后不久返回国内。

对于凯尔门迪等流亡者而言,阿尔巴尼亚的局势并不好。本地虽然存在诸多反对维德王朝统治的组织,他们和工团主义运动之间缺乏互信;此外,凯尔门迪等国际派和本土工团主义者之间也存在隔阂。凯尔门迪以KONARE作为左翼运动和工团主义之间的纽带,和范·诺利主教等人共同为驱逐奥地利占领军而奋斗。这时,过去和鲁斯特米的合作经验告诉凯尔门迪,阿尔巴尼亚的革命必须有坚强的党组织来领导。他的建议得到了工团国际的肯定,阿尔巴尼亚先锋党于1941年正式成立,当时它只有100多名党员,凯尔门迪主持的中央委员会包括8名基督徒代表和5名穆斯林代表。

凯尔门迪和霍查积极合作建立武装力量。在霍查发起游击战的同时,凯尔门迪向法兰西公社申请支援,其指向的主要目标是西班牙内战期间国际纵队第12旅“加里波第”。尽管这支部队在意大利获得了补充,但因为墨索里尼始终担心和多瑙河联邦的战争将动摇工团国际的军事战略,国际纵队从意大利半岛南端进入阿尔巴尼亚。在发展工团主义组织和推进反殖民统治的同时,凯尔门迪希望能够让阿尔巴尼亚所有阶层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一度促成先锋党和国民阵线之间的短暂同盟。

1944年上半年,走投无路的斯坎德培二世反动派下令暗杀左翼领袖阿夫尼·鲁斯特米。这种狗急跳墙的行为激怒了整个阿尔巴尼亚的进步力量,奥地利占领军在当年年底全面溃败。

IF路线:灰烬

伴随着斯坎德培三世的流亡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凯尔门迪和他的左翼前导师之间也发生了矛盾。霍查积极推动国家无神论,严厉打击地主和宗教势力,其手段让范·诺利感到恐惧。尽管凯尔门迪劝说主教留在国内,范·诺利还是在数年后逃往美利坚工团主义合众国。

阿尔巴尼亚获得新生后,凯尔门迪担任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和恩维尔·霍查、穆罕默德·谢胡一并作为国家的领导人。当阿尔巴尼亚还是一个落后国家时,改变文盲遍地的现状和实现工业化的共同目标让先锋党依旧保持着相对团结,但在改革逐渐进入困难阶段时,内部的矛盾变得愈发突出。到六十年代,霍查拟定从阿尔巴尼亚境内彻底清除宗教,这一做法遭到了凯尔门迪的激烈反对,因为阿尔巴尼亚宪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霍查路线的相关内容在宪法第37条和55条得到了体现:

国家不承认任何宗教,并支持无神论的宣传,以灌输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禁止宣传国家民粹主义、反民主思想;禁止进行战争宣传、*****活动和宣传,以及煽动民族仇恨和种族仇恨。

同时进行的还有大范围的农业集体化。凯尔门迪对此持有批判态度,他指出工团主义应当考虑在事实(物质)上是否消灭剥削和实现解放,而非仅从理论上。他对霍查的讽刺于1967年的先锋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上显得毫不收敛:

广大劳动人民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新宪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约有一百五十万人,几乎是全国成年人口,参加了会议。约有30万人为这次讨论做出了贡献。这场非常受欢迎的讨论的特点是,通过自由而富有成果的意见交流,生动而富有建设性的辩论,清楚地体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行动和人民的真正主权。它在实践中表明,在社会主义阿尔巴尼亚,人民是主人,没有违反他们的意愿的事。

1969年,凯尔门迪选择了辞职。次年,即1970年2月11日,阿里·凯尔门迪因胃癌在巴黎逝世,终年70岁。霍查为凯尔门迪举行了国葬,追授“阿尔巴尼亚人民英雄”称号。


【三号坑-KR】阿里·凯尔门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