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魏徵 字玄成

魏徵 字玄成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魏徵少年时贫困,隋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所俘,建德念其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拜太子洗马,事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以其耿直,不杀,且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
长孙皇后派人告诉魏徵:“闻公正直,今才得实。愿公常守此志,勿少变更。”一次,李世民“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在一次罢朝后回到内宫,怒不可遏:“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好言劝慰太宗才免除这次灾难。十七年(643年)元月十七日,魏徵病逝。太宗悲恸之极,亲自到魏徵灵前祭奠痛哭,并罢朝五日为魏徵举哀,又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赠魏徵为司空,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又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镜矣!”魏徵虽然位居高官,但终生俭朴,家中甚至没有正堂,唐太宗得知后特地将宫中营造便殿的材料移去为他建造正堂,并赐予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家物。而在其过世后,其夫人遵照魏徵遗愿,婉拒太宗所赐羽葆、鼓吹等物,只以布车盛载灵柩。
唐太宗原将女儿衡山公主许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为妻。魏徵死后,太宗亲赋诗一首,且为之树碑。魏征生前曾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之才,但魏征死后杜正伦获罪被罢黜,侯君集谋反被斩首,使得唐太宗怀疑魏征实际上私下结党。唐太宗又发现魏徵生前每有谏书,必留副本于家中并且曾经出示给史官褚遂良,太宗疑此举有留为自赏及博取清名之用,大怒之下,下令推倒他亲自书写的魏徵墓的墓碑。太宗亦下旨解除婚约,衡山公主不再嫁往魏家。陈寅恪写道:“幸其事发觉于徵已死之后,否则必与张亮、侯君集同受诛戮,停婚仆碑犹是薄惩也。”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受挫,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于是又下令将毁坏的魏征墓碑重新树立起来并慰问魏征的遗属。
统帅 D
(非其所长。)
武勇 D
(非其所长。)
军谋 C
(魏征昔从李密,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徵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颋曰:“此老生之常谈耳!”徵曰:“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因拂衣而去。)
智略 A
(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昔事李密,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归太宗,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始,丧乱后,典章湮散,徵奏引诸儒校集秘书,国家图籍粲然完整。徵以戴圣《礼记》编次不伦,遂为《类礼》二十卷,以类相从,削其重复,采先儒训注,择善从之,研精覃思,数年而毕。帝美其书,录寘内府。又受诏总加撰定诸史,多所损益,荐在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太宗本以兵定天下,虽已治,不忘经略四夷也。故徵侍宴,奏《破阵武德舞》,则俯首不顾,至《庆善乐》,则谛玩无斁,举有所讽切如此。)
内政 A+
(魏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尝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徵评理之。徵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太宗尝谓侍臣曰:“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征前后谏诤数十余万言,使天下大治。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太宗谓曰:“此徵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
魅力 A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议者谓贲、育不能过。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又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闻者媢之,毁短百为。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及辽东之役,大军不利,帝还,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