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寺庙
临近正午,他爬上了山,走进的山顶寺庙的院门。前来迎接他的这名和尚法号为思空,他是庙里的首座。按职位来讲,在他之上的只有寺主一人。
首座笑脸相迎,他接过香客手中的一筐鸡蛋,便寒暄起来。
当地人有个习俗,他们每个月都要到寺庙里拜拜佛像。起初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做,但后面大家都开始这样做了。
带来这种改变的是一个词,它是由寺主提出来的,也只有他能提出来,因为他足够精明且聪慧。
这个词叫“信仰”,在这座寺庙中大家是这样叫的。但倘若把寺庙换成别的东西,寺主首座和香客换着别的人,这个词语也便失去了它的意义。但与寺主同样精明的人自然可以找到其他的词汇作为代替品。
要说“信仰”可真是个好东西,它既能普度众生,又能改变人的思想,将行为上正确变为道德上的正确。然而它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于科技上的推动,假如1000年前有同样精明的人提出“信仰”这个词,那么镰刀应该早就被收割机给取代了,尽管后者可能只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
香客与首座一同用斋,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位比较肥胖的中年人。这位中年人的身份是庙里的寺主,虽然他体格丰满,但鼻子却很尖,配合上他说话含糊不清的特点,不由的让人联想起夏夜里嗡嗡作响的蚊虫,如果你认为这二者之间有些许差异,那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定是性别上的不同。
这次来,除了拜佛乞求之后几天的天气晴朗外,香客还有另一件事相求。他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首座大人能够离开这座寺庙,到他们所在的村子去。这也是大家所希望的,他们会为这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修建一座新的寺庙,只为了表达自己的虔敬,也为了少走一些路程。
首座拒绝了。这是他意料之中的。因为他相信他足够伟大,自然心怀苍生。在这里他能救济更多的人。
但他的邻居却不这样认为,虽然他们所认为的答案相同,但想法不一。他的邻居是一位没有信仰的人,自然也就缺少一颗敬畏之心。
邻居认为他不会离开寺庙,只是不愿离开寺庙所在的山峰,因为它太高了,和它比起来他们所在村子的那座山就是一个小土包。
但香客认为山不是问题,庙也不是问题,既然有普世的决心,又何在乎山高庙大的。他明白,首座不愿离开,是要为十方人做桥。
他们用过斋饭,首座陪同他拜了佛像,待香为烬,他在首座的陪同中离开了寺庙。踏着阶梯下山,送了一段距离,首座问他下次拜佛是什么时候,他只回答过几天。首座没有说话,只是欣慰的点了点头。
目送香客离开后,首座回到了寺庙,之前的斋饭已经撤了下去,桌子上摆上了酒肉,他和寺主喝了几杯酒,饭饱之后,他挽着一筐分量较轻的鸡蛋——这是香客送来的那筐鸡蛋,现在分成了两筐——向寺主道谢。送别时他也曾向香客道谢,但显然,对于寺主他更加真诚且献媚。
首座离开后,寺主带着另一筐鸡蛋也离开了。这些鸡蛋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也许会出现集市上,假使也许成真,那位香客也足够幸运,他会再次买到这些鸡蛋,如此这般,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此刻,香客已经下了一半的山路,但不巧了是,被夕阳熨烫成金色的晚霞又转瞬间被灰暗的天空浸透成了黑色,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但他心中喜悦,因为他明白是那些佛像护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