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模拟战争127—鄂木斯克争夺战
30万字喜报

从1981年12月2日,贝加尔湖以西被同盟国夺回后,德军在前线处于劣势,很显然继续进攻是不可能的。因此撤退行动开始于12月3日,第6方面军第20集团军留于鄂木斯克地区,与同盟国军展开吸引战略注意力的战斗。
轴心国军的指挥官是李思仁,是转帝国陆军七校毕业的同盟国留学生。他深受亚森-古德里安与同期新任西海岸方面军指挥官十六岁的战法熏陶,热衷于山地与城市的复杂地形作战与针对重要目标的歼灭战。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将15个由装甲连、步兵连与火炮连构成的营部署于拥有复杂寒带植被区,并将由数个前线部队撤退留下的电子营拆分成以四辆功能不同的装甲车组成的小型单位分散到前线,以便在苏军强推进时扰乱他们设备并不集中的后方通讯。
同盟国的将领则是身经百战斯坦德与斩钉截铁魏立格森(Willigorsen),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两倍,两个集团军从南面与东面展开进攻,试图建立一个相互依托的直角阵地,但第20集团军驻守于卡拉钦斯克的两个机械化旅则坚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卒,七千人坚持了整整四天的导弹轰炸与火箭弹雨,如果魏立格森的军团在此地能够将他们拥有的那个师北推,那么位于卡拉钦斯克的简易地堡群与炮群,那么这一场推进战完全可以减少至少四千人左右的伤亡。在一开始的短期交战中,斯坦德的七个步兵营与两个装甲营错误地进入了由德军十八个机械化营的围攻区域,导致大量电子装甲车被毁。魏立格森此时在此地拥有一个整编师可以调动,但他认为这两城中间的广大区域可能分布着大量后勤设施,直升机基地与导弹发射基地,缺少的情报与德军强电子干扰使他无法掌握全部情况,因此决定停止进攻。然而直至12月6日斯坦德消灭卡拉钦斯克的守军并进而控制周边由2个德军装甲营巡逻的乡镇后,魏立格森的2个可用师被两城中间夹有的一个游击旅所拖住接近2天,12月7日,待斯坦德的部队收获了第12集团军群的基本装备援助后,他便向西与魏立格森的部队会合。
12月7日下午,苏军针对鄂木斯克庞大城区的进攻已经开始。进攻部队共有4个军,斯坦德集团军与魏立格森集团军的大部分已经随大部队西进追击,留下的大多数是本集团军的精锐部队。守军共5个军,但弹药缺少,装备也不是很足够。双方在9日正式城内交战之前一直保持势均力敌状态,待8日苏军增援共2个军抵达后,魏立格森开始了对南侧的进攻。但第一次攻击就遭到了回击,此时斯坦德绕往北侧准备攻击莫斯卡连基的1个整编军时,也受到了来自秋卡林斯克方向的1个军的威胁。10日,由李思仁主导的3个军完成了对鄂木斯克与周边数个城镇的合围。12月12日,围攻战则进入最后尾声。李思仁则在反包围战中被苏军山炮炮击而死。直至14日,围绕整个鄂木斯克的战争才慢慢结束。德军仍然没有取得胜利,苏军数个新师沿南线向内突击,15日,德军最后四辆防空车被摧毁于鄂木斯克北侧的防御阵地,在该日的决战中,斯坦德由于被卫星制导导弹打击而不幸身亡。
在此次战役后,德军没有发动下一次像样的防御战。欧洲军团已经不具备优势了,要想规避二十多年前的战略危机,欧洲军团必须尽其所能地快速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