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抽象话的深度研究:为什么我们无法在网上好好说话?

2022-11-23 17:08 作者:明白地糊涂  | 我要投稿

网络流行语的三个先题条件:

  1. 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离开别人无法独自生存,所以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2. 人类是趋于懒惰的动物。
  3. 人类有党同伐异的好斗基因。

背后的逻辑:

当一群人有了一个相同的标签(比如都是同一个主播的粉丝、都知道同一个梗)时,他们就会创造一个只有这一群人才明白的“内部语言”,这个“内部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汉字,也可以是英文字母,还可以是emoji表情。而这个“内部语言”的外观则由人类的惰性而一再精简,或者由于党同伐异的基因而变得富有攻击性或长得奇形怪状。

此时这个“内部语言”就成了暗号,能听懂这个暗号的人就互相获得了认同,然后凭借这个暗号不断壮大自己的群体,或者与反对这个群体的另一个群体展开斗争。(人类真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啊)

而如果我们把时间静止,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内部语言”就是这些群体的一个标签方言也是一种“内部语言”,它也是一个标签,它定义了一群属于相同地域的人。

我们再让时间继续流动。因为人类是需要获得他人认同的,所以一个群体也会继续壮大自己,于是一个又一个“内部语言”进入公众视野,然后继续传播。等待这个“内部语言”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消亡,一个是进入一门语言的常用词库。

所以网络流行语的本质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表象。因为相同的网络流行语而聚,因为不同的三观而伐,因懒而简,再因伐而有攻击力(阴阳怪气)。所以本质还是因人而起,也因人而落。不过,其实人类本不需要被这些标签所定义的,人类本身就是复杂的,又怎么需要这些片面的标签去展现自我价值呢?

语义下沉:

语义下沉是指某些表达主观感受的词语被滥用之后所造成的词不达意的现象。比如“非人哉”这句话,在古代只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之人才被骂做“非人哉”,可是今天但凡做一点不道德的事就是“非人哉”了。因为词义都是相对的,都是对比出来的,为了能更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原本的词语就会被滥用,于是原本的词语的表现力就不够了,就只能发明更夸张的流行词,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也是语言学的“军备竞赛”。就比如在“来啦”这个词所带给人一幅蹦蹦跳跳地来的欢快的画面的对比下,“来了”就显得波澜不惊、平淡如水,甚至还有一点攻击性。那么人们就必然会滥用“来啦”,而把“来了”弃之如敝履,然后进入新一轮循环。这其实是一门语言不可避免的情况,也是无解的问题。

关于抽象话的深度研究:为什么我们无法在网上好好说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