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备的野心与季汉的法统——《大汉帝国在巴蜀》

2023-03-07 15:34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与大多数人相似,我对三国时代的了解起于多人创作的《三国演义》。

但我对三国历史的全面了解,还是要感谢读客出的一套三本的《三国不演义》。我相信,把历史当传奇读,与把历史当“策略”读,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三国演义》国内通行的是毛宗岗的版本,窃以为,清初《三国演义》的风靡,多少有对“汉家正统”的怀念——虽然刘备的蜀汉从各个方面看,都不能算“正”。

从军事实力上看,蜀汉在三国中最弱;从地域广袤程度看,蜀汉仅占天下九州之一,其实,也就是益州这一地;从人才储备看,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样的流传。

当然,更值得思考的,是刘备称帝的合理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汉书》用这样的表述,间接提醒后人刘备称王不具备合法性。

刘备称王是要为称帝做准备,但世人总想着“名正言顺”,刘备称王被巧妙地设计为“特殊时刻特殊对待”,刘备为汉室宗亲,承担着讨曹灭贼的历史重担,可惜,汉帝被挟持于曹操之手,无法亲授,刘备为了更好地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只好“自为之”。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一件令刘备集团十分头疼的事儿发生了——汉献帝禅让了。

曹丕接过汉献帝的玉玺,成为了皇帝,直接动摇了刘备蜀汉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之前,刘备称要复兴汉室,是因为曹贼窃国,现在,汉献帝是明明白白地皇帝“送”给了曹家,相当于对外公开宣称,汉家天下如今是平稳传给了曹家——刘备复兴汉室的政治基础就没了。

刘备集团的应对之策是“制造舆论”,说汉献帝已被曹丕害死,还为汉献帝有模有样地发丧。如此,刘备就可以抛开所有的历史包袱和思想负担,“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在已成套路的”三让“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正式称帝。

然而,”被害“的汉献帝,其实一直活到了魏明帝青龙二年,即公元234年,比曹丕与刘备死得晚多了。

仔细想想,曹丕为什么要杀汉献帝呢?

从政治角度考虑,有些人,【不杀】,比【杀】好多了。

【不杀】,其实是给自己立个招牌,以示自己得位之正,理应一统天下,所以,曹家是唯恐天下不知道自己优待逊位的皇帝。

到了北宋,赵官家优待柴家后人也是相似的考虑。

这个道理,曹家肯定是很懂的,曹操在乌巢之战后烧了一众人与袁绍的通信,不是不想杀人,而是不能杀,基本盘未稳,杀多了人心就散了,而且,”通敌名单“也可以成为今后曹家御人的”工具“,让曾经动过二心的人踏踏实实给曹家干活,不可不谓”巧妙“。

其实,到这里,蜀汉的”立国之本“已经有问题了。

之后的夷陵之战,一如我读《三国不演义》的想法,怎么想都是”劣招“,虽然说什么“为关羽报仇”才能彰显刘备的“仁义”,但刘备若是仁义,益州是怎么夺取的?总不能是刘璋送给刘备的吧?

拜托,三国乱世,能成事的有几个是双手不沾血的?

就算是开国的刘邦,不也是屠过城、丢过子、杀过功臣吗?

《三国不演义》并没有深入聊刘备集团入川后的经济政策,以及外来势力与本地势力的“攻守”。

引刘备入川的法正与张松,本是刘璋手下不得志者,希望借刘备上位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刘备得势后,予以蜀郡太守之职,亦是借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和风格,或打压或铲除“本地不服势力”。

【铸造直百五铢钱】是刘备集团入川后的一项“货币改革”,时人与后人对其褒贬不一。

以我之见,无非是利用政治权威强征“货币税”,用“劣币”搅乱益州经济市场,并以对外输出的方式间接造成魏与吴的通货膨胀——经济盘剥最终还是落在老百姓头上。

当然,还有刘备为了夷陵之战的强制征兵,你要说益州适龄人民是像我们打日本人那样积极参军,我是不信的。

史书记载,蜀汉军发兵四万多,几乎全军覆没。简言之,蜀汉不少将领陨落、益州无数精锐兵力(劳动力)化为枯骨,刘备不仅把帝国“玩残了”,还把自己“玩没了”。

刘备弥留之际,蜀汉半数以上的版图已有叛乱迹象,不仅说明刘备集团在蜀地的治理并非世传那般“得民心”,也说明蜀中自上而下对这个新国前途的悲观。

至于接手这个烂摊子的诸葛亮,肯定不能继续穷兵黩武,为了让蜀汉能存活,必须体恤民意;为了让蜀汉的立国之本稳固,又必须为了汉室的信念而战——总之,就是后来我们所知的“北伐”。

北伐是不是应该有“那么高的评价”,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出兵是要有民夫送粮的,一旦打仗,安心种田的人肯定是少的。

老百姓怎么会期待打仗呢?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啊! 

《三国志》里提到这么一个细节,“亮卒之后,士伍亡命”,翻译成白话就是,孔明去世后,不少蜀国人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为啥呢,原因不言自明。 

我们并没有生活在诸葛亮治下的益州,并不知道孔明所称的“仁爱”是怎样的概念。

之前的长评里,我就分享过这样的思考——

后人常说,诸葛亮治蜀有方,这肯定是事实,但从陈寿的一句“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行事多遗,灾异靡书”来看,诸葛亮的【方】应该是源自秦制的严刑峻法。

乱世宜用重典,刘备与诸葛亮都是法家的拥趸

在陈寿(《三国志》作者)所编《诸葛亮集》中,刘备临终前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

“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里的【申、韩、管子】对应的是【申不害】、【韩非】和【管仲】,借用前人对这三人思想的概括,就是轻仁政重权术、轻道义重管控。

于是,如果说施行“仁政”,诸葛亮倒是应该学西汉的文景二帝,休养生息,恢复民力,没事不瞎折腾。 

不过,历史与我们小民的期待总是不一样的。

我们当代人说刘备是英雄或者枭雄,都可以,要是没有野心,刘备又何必一生奔走?但要说蜀汉“正统”,我在读《三国不演义》那套书的时候,就【不赞同】,读了这本修订版的《大汉帝国在巴蜀》,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大汉帝国在巴蜀》并不是新书,2013年、2016年都由不同出版社出版过。

我感觉这本书应该可以作为对三国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的辅助读物,因为这本400多页、40余万字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从刘备到诸葛亮这两位关键人物在政治、军事上的得失。

但,刘备集团入川后,如何进行政治制衡、经济改革等重大内容,在《大汉帝国在巴蜀》中几乎没有提及——这其实是让我们思考蜀汉兴衰很重要的内容。

不知道这本书有机会再修订,作者饶胜文老师是否考虑给补一补?

以上。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刘备的野心与季汉的法统——《大汉帝国在巴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