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壮志未酬-特里古拉夫

2023-03-05 12:53 作者:只想要退休金的猫  | 我要投稿

  781年以来,埃阿斯级大型舰队旗舰开始陆续服役,虽然归于同一级别的战舰,其实每一艘都带有独特的设计特征,而且早在785年,同盟军就启动了新型大型舰队旗舰的研究计划并设计建造了技术验证舰,也就是埃阿斯级的第16号舰阿格特拉姆。在本舰短暂的服役服役过程中就暴露出了大量问题,同盟军甚至想将其拆解退役,通过本舰的运用同盟军认识到如果想发挥多炮塔重火力的威力就必须重新设计一型新战舰。

性能糟糕到甚至连不富裕的同盟军都不想要

        随着时间进入792年,同盟军与帝国军的大规模交战次数明显多了起来,792年的第五次伊谢尔伦要塞攻略战,794年的范佛里特星域会战和第六次伊谢尔伦要塞攻略战,795年的第三次和第四次迪亚马特星域会战。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多次战斗无疑会消耗掉巨额的军费用于补充战损,所以囊中羞涩的同盟军开始削减其他方面的费用,比如在导弹绝缘部件投标中选中出价更低的军工企业作为供应商,再比如取消新型大型舰队旗舰所使用的反应堆开发计划。

猜猜看为什么这几年战事会如此频繁


        同盟军取消该计划也是有理由的,按照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据计算新型反应堆将是一个庞然大物,而要装得下这个庞然大物就需要更大的舰体,更大的舰体就需要更厚的装甲,这样一层层套娃下来,设计完成的战舰将是一艘总长超过1300米的巨舰,而建造费用更是天价。于是同盟军希望及时止损,将省下来的费用用于埃阿斯级的改装项目上。但是设计师们不希望这个项目被取消,他们向同盟军请求,再给他们一点时间,一定会设计出一艘性价比极高且符合设计要求的战舰。最终同盟军高层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加尔加·法尔默:好险,银河最长战舰的头衔差点就不是我了


        设计师们既然这么有底气是因为他们有2个设计方案,既然A方案行不通,那就采用B方案吧,在拉撒路级舰队航母的基础上设计新型舰队旗舰,因为大量采用现有的成熟科技和技术,所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新舰就设计完成。本舰因为是在航母的基础上设计,反应堆更是直接采用航母使用的型号,所以舰宽也继承航母的特点,最终设计舰宽达到了210米。作为重中之重的多炮塔也采用了阿格特拉姆的设计理念,主炮模块分为3个武器舱段,并利用宽舰体的优势,将3个主炮舱段呈品字形分开布置,与指挥舱段相连的是1号主炮舱段,外观与航母的舰艏有些相似,因为安装的主火控系统挤占了大量空间,所以此舱段只安装了16门中子光束炮。从舰体两舷向下延伸出去的构造体是2号和3号主炮舱段,采用了初期型埃阿斯的武器舱段,外观也别无二致,每个舱段安装了32门中子光束炮,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舱段也安装备用火控系统,这样3个武器舱段的主炮既可以由1号舱段同一控制,也可以由3个舱段分别控制,提高攻击效率。单看主炮数量,与希瓦的80门持平,超过了阿格特拉姆的69门,克利什纳的60门,但别提凭借反应堆澎湃的能源输出,这80门主炮全部是大型舰队旗舰标配的25CM口径,单纯的火力换算本舰就达到了标准型埃阿斯的2.5倍,如果考虑到能源和散热,单位时间的火力投射密度更是达到标准型埃阿斯的3倍。

阿格特拉姆和航母的爱情结晶
在一众细长条中确实显眼,难怪巴米利恩跑不掉
特里古拉夫的主炮在进行齐射


        武器舱段与指挥舱段之间是2座8联装VLS,指挥舱段的前半部分和舰桥也直接照搬了埃阿斯级的设计,指挥舱段后半部分将甲板上的天线雷达设备内藏化,甚至还有空间安装8门向后射击的25CM中子光束炮,这一点也是继承至航母的设计。在两侧还各安装了10联装多功能发射器,可以发射诱饵弹,信号弹等。两舷各安装了36门荷电粒子炮作为舷炮,其中有16门是向上布置,用于防御来自天顶的攻击。同时还安装了2门大口径轨道炮。因为同盟的人力资源接近枯竭,所以本舰的操作系统高度自动化,全长924米只需要823名舰员。

埃阿斯级同款舰桥
特里古拉夫在进行导弹齐射
比如同盟军战舰,特里古拉夫甲板的设备少了很多,注意指挥舱段后部的后射8门主炮


在舰舯位置是反应堆和推进器,其甲板上安装了反应堆的散热板,得益于航母的舰体,本舰的物资仓库空间非常的大,足以装载所需的反应堆燃料,而且本舰还安装了8个纯水水罐,2个在指挥舱段上,还兼做设备的冷却水,6个并排安装在舰底,不仅如此舰内还有额外的纯水箱。根据计算,本舰的单次作战时间也达到了埃阿斯级的3倍左右。所以本舰并未安装大型舰队旗舰标配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师认为这些外露的设备破坏了舰体整体的防御,而且本舰携带的推进剂已经足够支持长时间作战了,另一方面则是削减不必要的成本。

特里古拉夫的甲板特写


        作为战舰的标配,本舰自然也携带了舰载机,不过数量少于标准型埃阿斯的24架,只有16架。16个泊位分2排布置在舰底纯水水罐前部,舰载机的机库是安装在舰体内部,这也是舰队旗舰的标准做法。与航母一样,宽舰体导致了本舰中弹概率比埃阿斯级高出很多,而且来自舰载机的攻击更是本舰的防御重心,有效的对抗方式就是本舰的舰载机,明明有空间搭载更多的舰载机,结果数量不增反降,这也体现了设计师的无奈,因为需要降低建造成本,必须有所妥协。舰艉的兼做亚空间稳定器的导流板并未采用埃阿斯级那样结构复杂的复式结构,而是改回了与休伯利安级类似单层结构,这倒不是节约成本,只是因为磁场控制技术的发展,不再需要复杂的多层导流板而已。

衍至航母的设计完全能搭载更多的舰载机

舰尾特写,与航母的构造有些类似

在召开本舰的设计审查会时,其大胆的反常规设计让参加审核会的人员怀疑这艘战舰在航行时会不会解体,最终在设计师的说服下,更重要的是在建造费用只高出标准型埃阿斯“一点”的情况下就拥有3倍攻击力的诱惑下,最终同盟军同意先建造一艘作为原型舰。新舰的建造工作进度很快,到796年8月已经基本完成建造工作,在舾装时同盟军发动了大远征,但是以惨败告终。为了振奋军心和民心,同盟军一改往日的遮遮掩掩,开始大张旗鼓的公布了新型舰队旗舰和新型巡洋舰,同时向同盟国民发起新舰征名活动,最终本舰在被命名为特里古拉夫级大型舰队旗舰。而且追加了预算,将向上布置的16门荷电粒子炮换成了采用球形炮座的中子光束炮,将两舷的24门荷电粒子炮换装为采用新型偏转制御设备的18CM荷电粒子炮。在测试中,对移动靶的有着很好的追踪性,也弥补了舰载机不足的缺陷。

我因为贫穷画风与你们格格不入
让我们再次感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胥夫特上将


797年2月,特里古拉夫号和2艘列达号一同举行了进宙仪式,本来预定编入第1舰队,取代埃阿斯号成为第1舰队旗舰和同盟军舰队总旗舰。但宇宙舰队司令比克古表示海尼森宇宙港的泊位都是为了适应埃阿斯级72米的舰宽而设计的,专门为特里古拉夫修建一个泊位和配套设施是在浪费资金,不如将其分配给伊谢尔伦要塞驻留舰队,那里的泊位足以停靠更宽的威廉明娜级而且地处前线更能收集必要的实战资料,联合作战司令部主席库布斯里也表示赞同。其实二人是想让拥有强大作战能力的特里古拉夫去往更需要它的地方而不是留在海尼森无所事事,于是2月底特里古拉夫离开海尼森,以海试的名义向伊谢尔伦要塞出发。期间本舰也一直在进行各项的测试,比如在跃迁试验中就创造了一次跃迁距离在300光年以上的新纪录,仅需18天且全程无补给的情况下就到达了伊谢尔伦要塞,实弹射击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散的3个主炮模块能够能够长时间的进行轮射而无需当心散热问题。轮射抵达伊谢尔伦要塞后,其优雅的造型,洗练的技能美感也被不断被提及。而得知这一切的同盟军仿佛吃了强心剂,当即下达了后续3艘的建造合同,并要求对特里古拉夫进行改进,比如增加大幅增加舰载机数量,达到56架之多,但4月18日爆发的政变彻底击碎了同盟军的美梦,而特里古拉夫的第一次实战目标就是不久前还是友军的第11舰队。

杨舰队,出发!
没想到第一个敌人不久前还是友军


        797年5月18日,杨舰队和第11舰队在德奥里亚星域交战,亚典波罗分舰队负责吸引第11舰队的前锋部队的注意,这场战斗亚典波罗并未全力进攻,只是拖住敌军,让他们无法回援,所以双方损失极小,最终在杨舰队主力的配合下将第11舰队前锋部队彻底全歼。在失去唯一的机动兵力后,救国军事委员会的政变最终失败,而同盟军此时已无力维持新战舰的生产了,于是取消了特里古拉夫级和列达级的生产计划。

你必须先攻击那个嘲讽你的目标

        798年1月,亚典波罗分舰队麾下的2200艘战舰前往伊谢尔伦走廊帝国领方向,此次的任务是前线警戒,巡逻和大规模的新兵训练。很不凑巧,他们与坎普上将的部下艾辛多夫少将舰队相遇,双方离开展开战斗。此战可谓是亚典波罗舰队最凶险的时刻,要是帝国军一开始就全力进攻,那么乌合之众的同盟军立刻就会被击溃。但慑于杨威利舰队这个名号,让本就谨慎的艾辛多夫更加优柔寡断。最终亚典波罗在苦撑了9个小时后,在被击溃的前一刻终于等来了援军。

惨烈到连特里古拉夫的主炮都过热了

        

援军,是援军!


从特里古拉夫起飞的穿梭机降落在休伯利安上

798年4月,帝国军携秃鹰之城要塞进攻,此战驻留舰队在梅尔卡兹的带领下成功的坚持到了援军的到来,并成功的击毁了秃鹰之城要塞取得了第八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的胜利。但胜利的喜悦并未维持多久,11月帝国军又卷土重来,开始了第九次伊谢尔伦要塞攻略战。交战双方主帅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一次佯攻,所以经历了开场的假戏真做后就开始不温不火的围攻阶段。而对此很不理解的雷内坎普在发现从伊谢尔伦要塞出发的500艘民用船只后就擅自出战,却不想落入了亚典波罗的陷阱,此战其实也是在提醒罗严塔尔,下次我逃跑的时候你就别追了,而罗严塔尔也是这么做的,在目送杨舰队撤离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伊谢尔伦要塞,赢得了第九次攻防战的胜利。

先行出发的亚典波罗分舰队在掩护费雪分舰队
双方都搅在一起了,无敌的学长快想想办法啊
讲个可怕的事,参加第9次攻略战的帝国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善终
又在欺负我这个老实人是吧

欺负老实人的同盟小流氓

        在安置好平民后,杨舰队全力赶往兰提马力欧星域,结果迟到了半天,只能挽救同盟军不被帝国军全歼。在撤回海尼森后,杨舰队与第14,15舰队的残部汇合,利用分散各处的补给基地和帝国军打起了游击战,在靠近莱加尔星系的黑洞利用中央突破,背后展开的战法消灭了斯坦梅兹舰队80%的兵力,亚典波罗分舰队在此战中作为前锋突破了帝国军的阵线。在不久后的达西利星系,亚典波罗分舰队也是作为诱饵引诱瓦列舰队上钩。帝国军接二连三的失败也触怒了莱因哈特,他下令各舰队分散占领同盟军补给基地,自己作为诱饵诱出杨舰队后,全军再进行合围。

来晚了半天,可惜
亚典波罗分舰队正在突破敌人阵列

我门舰队只有逃脱时的演技变得越来越进步

        790年4月24日,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开始了,双方各种谋略尽出,战况也不断的反转再反转,最终帝国军不胜而胜,同盟军不败而败。战后双方签订巴拉特合约,根据合约要求,同盟军将对战舰和航母进行拆解废弃,而特里古拉夫更是在第一批拆解名单内,最终在帝国军代表的注视下,特里古拉夫结束了短暂而精彩的服役生涯。帝国军之所以着急,一方面恐惧特里古拉夫超强的单舰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担心特里古拉夫的技术会应用在新型标准战舰的研发上,其实帝国军是多虑了,此时的同盟军已经完全没有余力研发新型战舰了。

已经3个炮塔轮射了
胡子拉碴的亚典波罗


       最后说句题话外,根据事典和小说,特里古拉夫应该是政变失败后的797年8月才下水服役,在往返一次伊谢尔伦要塞后才在12月底加入驻留舰队,而第一次实战就是798年1月的遭遇战了。

舰队收藏系列的特里古拉夫
特里古拉夫的3DCG
特里古拉夫的侧视图



壮志未酬-特里古拉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