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十)

2021-06-15 11:00 作者:嘻嘻杂货铺  | 我要投稿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十章 攻击:伤害他人

1 攻击的概念

攻击被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伤害。

敌意性攻击:由于情绪愤怒引发的攻击行为,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借助攻击这一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部分的攻击行为属于工具性攻击。

2 攻击的理论

2.1 攻击的生物学理论

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本善,社会是恶的源头;另一部分认为人本恶,而法律法规遏制了人的恶。

2.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本能论即性本恶,人生来具有攻击的欲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需要发泄;但是本能论无法解释爱好和平的个体与文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希望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个体往往更具有攻击性,例如青年男性。

2.1.2 神经系统的影响

攻击是复杂的行为,并非受大脑中单一部位的控制,但是实际上,大脑存在一些神经组织,通过对其的刺激或者活动的抑制,可以影响人的攻击行为。富有攻击性的人与一般人在一些脑组织的大小上也存在差异。

2.1.3 基因的影响

基因会对一个人的攻击倾向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作为先天影响,同后天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受虐待经历相结合(基因会使儿童对虐待更加敏感),影响人们的攻击性。

2.1.4 生物学因素

酒精:降低人们的自我知觉和考虑结果的能力,还会使人们将模棱两可的行为理解为挑衅,从而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睾丸激素:睾丸激素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睾丸激素会使人的面部偏宽(反向判断)

不良饮食:一些微量元素会影响人们的攻击性,因此营养不足可能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2.1.5 生物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激素会提升竞争性强的行为,但是同时,竞争性强的行为也会促进激素的分泌。

2.2 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

当人们实现自己目标的时候遇到了挫折,他们的攻击性会显著增强,当我们抑制了直接攻击的欲望,这种欲望可能会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时转移给他人。

2.2.1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激发的是愤怒,是攻击的情绪准备,还需要攻击的线索才会引发攻击行为。

2.2.2相对剥夺

挫折不一定是完全达不到目标,很多时候是达到了目标,但是没有他人的好,这也就是相对剥夺,这也是贫富差距不宜过大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2.3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2.3.1 攻击的回报

人们通过攻击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会因此得到鼓励,从而选择采取更多的攻击行为。

2.3.2 观察学习

人们看到他人通过攻击得到回报且没有收到过多惩罚的时候,也会学习攻击行为,这种现象通过家庭影响,文化影响对人们施加作用。不愉快的情绪给我们进行了情绪准备,接下来,通过攻击线索与结果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发动攻击行为。

3 攻击的影响因素

3.1 厌恶事件

3.1.1 疼痛

疼痛会使人们更加烦躁,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3.1.2 炎热

虽然天气对人的性格影响有限,但是天气依然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心情,比如炎热会使人更加容易愤怒,具有攻击性。

3.1.3 攻击

当我们受到攻击或者侮辱,多半会发起报复,以牙还牙。

3.2 唤醒

在剧烈运动,或者受到惊吓之后,人们会进入唤醒状态,被强化各种情感,会更加容易被激怒,从而发起攻击。

3.3 攻击线索

一些被人们视为暴力工具的物体,例如枪支,会增强人们的攻击欲望,引诱人们发动攻击。

3.4 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暴力

媒体对于一些场景的歪曲描述会影响人们发动攻击行为的轻易性。

在色情作品里,强奸会以女性的反抗开始,最后却会获得愉悦,实际上这是不真实的,但这会增加男性发动攻击的可能性。

3.4.1 对性现实的歪曲理解

通过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女性被塑造成乐于被征服,会倾倒在男人臂膀下的形象。

3.4.2 针对女性的攻击

观看色情作品会增加男性对女性攻击的概率。

3.4.3 媒体意识教育

通过媒体的意识教育,我们可以在无需强制立法的情况下实现人们对性现实的正确认知。

3.5 媒体影响:电视和互联网

电视和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日益普及,而他们所传播的文化,也深刻影响我们,其中的暴力文化全所未有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3.5.1 电视对行为的影响

看电视与行为的相关性:观看暴力视频会增加人们采取暴力行为的倾向。

为什么看电视会影响行为:可能原因如下

(1)使人们进入唤醒状态

(2)使人们降低抑制

(3)引发模仿

3.5.2 电视对思维的影响

脱敏作用:当人们对暴力视频观看上百遍,就会逐渐对暴力麻痹。

社会脚本:年轻人在做事之前往往需要一些参考,而很多时候电视中的情节成为了他们的脚本。

改变知觉:电视中过多存在的暴力场景,比例严重高于现实世界,这会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误差。

认知启动:观看暴力作品后,人们倾向于在解释人际交往行为时,加入敌意。

消耗时间:人们过多地观看电视,挤压了人们参加其余活动,与人交往的时间。

3.6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暴力的电子游戏可以让人模拟杀人等种种暴力行为。

3.7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暴力电子游戏通过让儿童模拟暴力行为,逐渐改变了儿童对攻击的信念和态度、降低了攻击的感知,并且有了攻击脚本,对攻击的预期以及脱敏,不将对方当作人看,使人们更容易发动攻击行为。暴力游戏也有好的一面,那便是会增强人们的反应速度。

亲社会游戏与暴力游戏相反,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融入社会,与他人交往。

3.8 群体影响

群体的责任扩散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极化,群体往往会做出比个体更加残忍的攻击行为。

大屠杀之类的恐怖行为,往往是在一个大型群体形成某种强化规范后进行的,以集体去进行不可思议的攻击行为。

4 减少攻击行为

4.1 宣泄假说成立吗

宣泄假说实际上是不成立的,进行攻击行为宣泄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如何成为一个更加愤怒的人,实践实践再实践。

但是一直生闷气是不行的,这也会让我们更加愤怒,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让自己走神,达到减轻愤怒的感觉。

我们也可以用非攻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不满,例如将指时的主语从“你”改成“我”,比如“你再这样我就要生气了”。

4.2 社会学习法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抑制攻击行为

(1)减少厌恶体验:避免给自己与他人过高的预期或者目标以至于受到挫折,引发厌恶。

(2)看护者减少攻击行为,减少直接惩罚,强化威胁性惩罚,与奖励结合。

(3)攻击多为瞬发性,冲动型,法律惩罚可能并起不到多大作用,我们应试图在攻击行为发生前去组织,比如沿街治安整顿。

(4)减少暴力游戏与影视作品的影响

4.3 文化改变与世界暴力

随着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向往和平的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暴力行为将减少。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