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尚设计|如何看待非遗文化在时尚设计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

2023-10-10 23:35 作者:冷芸时尚圈  | 我要投稿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一、大家如何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1.对非遗文化以及发展现状有哪些观点?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中。2022年,淘宝平台非遗店铺数为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


在这次交流中,芸友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大家表示当前有很多学校将当地非遗项目引入课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是传承与创新的好方法。东华大学的设计课程曾将蓝印花布、皮影戏、灶画、平湖土布等非遗元素引入设计项目,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有芸友提到他在本科时几乎不了解非遗,这也反映出推广非遗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非遗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实是很适合在大家在校期间就有所了解的,这对我们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也有着很正面的影响。



2.身边有哪些熟悉的非遗项目或是参与过的非遗活动?


在讨论时,多数芸友是通过淘宝了解到各地非遗工艺的,如油纸伞、苏绣、螺钿等。一些人曾在旅行或工作中亲身体验过非遗工艺,如蜡染、扎染等。还有部分芸友曾参与过学校举办的与非遗相关的设计竞赛、展览等活动。


芸友王建娜是重庆梁明玉传统缝纫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这种传统技艺传承到她这里,目前主要在造型上进行创新。重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定期举办以西南纹样为主题的设计竞赛,来推动非遗纹样的开发应用。今年她也邀请了其他设计师的学生来参加第二届纹样设计大赛。据她介绍,重庆当地还保留着一个传统的苗族村寨,有自己的语言,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遗产。除此以外,像贵州安顺的蜡染,荣昌夏布、蜀绣、扎染、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竹编、甲马等以及香云纱染整工艺等都属于非遗文化。


大家一致认为,非遗与商业的结合还不够普及,主要还停留在高定阶段。目前非遗商业化并不普及,这主要是因为非遗多以手工为主,精巧复杂,不易规模化生产。但其实在我们日常所需的服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商品中,都可以借鉴非遗元素进行设计创新。在非遗文化推广上,需要由当地政府主导,由有文化使命感的设计师来推进。但进行改编时还需保持文化底蕴,既要创新,也要尊重传统。有品牌商就表示,希望将非遗元素融入设计中,但担心把好东西糟蹋了,的确,如果是在设计中直接套用非遗元素反而可能“水土不服”,不仅让非遗文化格格不入,也有可能让商品容易失去商业性,需要拆解重新组合。



3.非遗可以如何与时尚做结合衍生设计?


芸友们探讨了不同非遗项目与时尚产业结合的其他可能性。像丝巾、茶席等可以直接应用于设计。毛笔、香云纱染可以通过提炼元素应用。可以与非遗元素结合的时尚产品目前主要有服装、饰品、挂件、家居用品等。非遗的可视化元素,如图案、颜色、材质、工艺等都可以提取变形应用到设计中。但直接使用非遗元素有时会过于张扬,反而失去商业吸引力。需要保持文化底蕴,同时用当代审美调和。还有观点认为,可视化形态是否都适合进行时尚结合需要具体分析。但目前来看,纹样的提炼变形在非遗与时尚结合中应用最广。


芸友孙楠表示,他们本想在新系列中加入一些国风元素,但担心把握不好程度,反而不伦不类。非遗的多民族风格一并使用也容易过于复杂。因此他们计划从简单的图案入手,逐步增加非遗元素,同时保持品牌的整体风格一致。这需要在探索中找到平衡点。


故宫与化妆品品牌合作的文创产品受到好评,因为其产品符合了年轻人对古风和实用性的诉求。但也有观点认为,这类国潮品牌在非遗创新上还不够突破。需要从非遗中提炼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而不只是表面套用。成功案例还不多,需要更多勇于创新的尝试。


此外,芸友阿豆豆还提出应更多关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非遗,如竹编、苗族传统工艺等。这需要设计师深入当地体验,了解其文化内涵。同时,非遗传承人开设网店、传播非遗文化也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政府可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培训传承人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发展。关于非遗如何创新性地服务于时尚业,使非遗既得到传承又实现商品价值,使时尚同时又具有文化底蕴。这需要相关方共同努力,在探索中不断完善非遗创新的路径。非遗传承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推进,方能取得真正效果。



二、时尚领域中的非遗元素表达


1.时尚圈里对非遗元素应用比较好的有哪些品牌?具备了哪些要素和特点?


时尚领域中,一些品牌已较好地运用了非遗元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下、马凯、郭培、盖娅传说、花西子、软山、花笙记、例外、古阿新等国内知名设计师品牌。这类品牌共性在于注重场合感,以做印花、刺绣的居多,和成衣日常装扮融合得比较自然。但产品定价较高,注重工艺,可定制且周期长,目标客户群体相对明确。还有像LOEWE等国际大牌也开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感,将非遗元素融入设计中,受到许多消费者的欢迎。


这些国内外设计师和品牌对非遗元素的运用有何不同?有观点认为,国外设计师更懂如何将非遗元素打造成有国际范的产品;国内设计师的结合则更体现文化背景。但目前消费者对这种民族元素的接受度是有差异的。且每个地区的消费者风格不同,如果想要结合产品应用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品牌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消费群。


如果想要创建融入非遗元素的新品牌,首要的是做好定位。深入当地调研非遗文化,从中获取设计灵感,不能停留在表面。设计师可以亲自体验非遗技艺,如蜡染、扎染、传统织造等,以掌握其中的审美与内涵。同时要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找到品牌独特风格。此外,合理控制成本,设计有内涵但也要兼顾商业价值。在创新的同时,还需重视保护非遗智慧的版权。可以从简单的图案入手,循序渐进增加非遗元素,逐步探索平衡点。



2.这类品牌的发展对我们有哪些发散思考?


品牌能够传播非遗文化给大众,需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对这些传统文化而言,“活着”很重要。目前中国有自己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市场优势,但法律层面上对知识版权的尊重,西方做得更好。


在设计上,直接应用非遗元素也存在挑战。非遗工艺大多精细复杂,不易规模化生产,成本较高。过多民族元素融合也可能失去轻巧感。所以需要拆解重新组合,并考虑不同场合的穿着需求。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调研有感觉有切入点后做好定位,沉下心做产品。非遗文化为时尚创新提供了丰富灵感来源。但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商业与文化内涵,需要相关方共同努力探索。我们要看到自身优势,也要理解不同消费者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发挥关键作用,需要具备责任感和文化底蕴,以推动非遗在现代时尚领域得到创造性传承。


非遗创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跨界合作。让非遗作为文化生命得以延续,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这需要文化部门要加强非遗传承;教育部门要推动非遗进入校园;商业机构要发挥平台优势,加强对原创设计的保护;相关协会要举办创新活动;设计师要发挥创造力。在各方协同合作下,民族文化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当传统与创新达成高度统一,非遗品牌方能赢得广泛消费者的认可。让民族文化生命不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三、如果重新开创一个和非遗相关联的设计师品牌,可以怎么开展?


1.与非遗结合的品牌定位如何选择?


如果要创办一个与非遗相关的设计师品牌,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定位和目标用户。比如我们以100万元创业,这属于轻资产模式,可以选择设计成本较低的饰品或配件。按照一种设想,可以将资金的40%用于产品研发和平台建设,30%用于设计师本人宣传非遗文化获取流量,30%作为应急资金。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管开发什么产品,都要先试制样本并找到目标用户群,然后再确定定位和开始研发,以免开发后无人问津。可以阅读创业相关书籍,了解精益创业方法。比如将资金的10%用于产品研发,10%组建团队,30%推广,50%备用现金流。


关于推广方面,可以先在自己的圈子里找到有兴趣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宣传非遗文化内涵和制作过程,以吸引有相近兴趣的粉丝群体。小红书等平台也可根据标题自动推送流量。只要前期积累一批忠实粉丝,就能形成稳定流量。


当前市场上有特色的非遗设计产品反而更容易找到用户。精准定位很关键,可助推网络传播。非遗元素可用于拼贴、印花等设计中,传统工艺与解构重构相结合也颇具创意。政府应提供更多支持,我们要把握机遇,以创新设计让非遗元素焕发生命力。



2.如何借助非遗的力量进行品牌传播?


当前不少年轻人都喜欢国潮元素,这为非遗创新创造了契机。关于非遗元素的获取途径,许多人是通过网购平台了解各地非遗工艺的,它使非遗产品走近大众生活。学校将非遗项目引入设计课程也是一个好途径,但还有扩大的空间。一些纪录非遗的杂志、政府举办的非遗展览等活动,也可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设计师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非遗技艺,深入理解其中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一些芸友们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这是芸友王建娜设计的牛仔夹克,运用了织锦拼贴设计。


这是芸友孙楠品牌2020年的产品,换成国风提花使半裙别有一番风味。


总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设计创新,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非遗创业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找到定位再研发产品。在传承创新中,让民族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设计师发挥关键作用。让我们携手推动非遗文化在时尚界绽放光彩,以崭新的姿态重回大众生活。



庄主总结


一、大家如何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1.对非遗文化以及发展现状有哪些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有设计精巧,费时,手工精细,难规范大批量制作等特点,非遗进校园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推广,但目前还有很大的空间。


2.身边有哪些熟悉的非遗项目或是参与过的非遗活动?

贵州安顺的蜡染,荣昌夏布、蜀绣、扎染、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竹编、甲马等以及香云纱染整工艺等。


3.非遗可以如何与时尚做结合衍生设计?

茶席、毛笔、服装首饰、随身挂饰、家居产品、中国香器,新旧结合、土洋融合。多民族的元素一融合会感觉太重、商业化不强,需要打散运用。



二、时尚领域中的非遗元素表达

1.时尚圈里对非遗元素应用比较好的有哪些品牌?

上下、马凯、郭培、盖娅传说、花西子、软山、花笙记、例外、古阿新等等。这些品牌对非遗元素的应用以做印花、刺绣的居多,和成衣日常装扮融合的比较自然。其中定制居多。


2.这类品牌的发展有哪些发散思考?

品牌能够传播非遗文化给大众,需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对这些传统文化而言,“活着”很重要。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调研有感觉有切入点后做好定位,沉下心做产品。目前中国有自己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市场优势,但法律层面上对知识版权的尊重,西方做得更好。



三、如果重新开创一个和非遗相关联的设计师品牌,可以怎么开展?

1.与非遗结合的品牌定位如何选择?

定位客户群体、组建团队、设计、供应链、自媒体运营等。可以选择轻创业赛道,比如说服饰配件。不管什么产品都要先做样测试,是否有客群,客群是谁,再确定定位做研发。忌讳先开发在找客户。可以结合自己的圈子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做样品测试,通过宣传非遗文化及制作过程等方式营销。


2.如何借助非遗的力量进行品牌传播?

低成本圈粉,前期做内容成为优质UP主,有忠实粉丝了会有一定流量。小红书里标题起的好平台会有自动推流。定位越精准越容易获取客户。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时尚设计|如何看待非遗文化在时尚设计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