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创作修改,从“晾”说起》

#读者意识#杂谈#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Annie Spratt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并不虚,于我亲身体验如此。我想每一位文字创作者也都认为如此。七步成诗,文思泉涌可望不可求,灵感这家伙可不会敲门预告。
而改成什么?怎样改?要从“晾”说起。
“晾”,即在初稿后,不急着发表,而是把作品静置一段时间,再回看修改。当作者完成作品初稿,马上回看通常会忽略其中的问题,而晾上些许时日后,反而能清晰地发现问题。就像考试,做题时总完美,收卷才懊悔。
这是因为“晾”,能使作者冷却初创作的亢奋,跳离作者视角,以一个平常读者角色来面对作品整体。
创作过程中,作者更多关注作品的遣词造句,而不是整体结构,同时也不免对原定素材增删修改。这些词句是否妥当?修改是好是坏?作者通常是基于周围文段判断的,而不是整篇文章。所以初稿哪怕按大纲,按条理地写,依然是松散的。
初稿完美,部分作者有这一想法,是因为脑补。写作无外乎一个输入-转化-输出的流程。写作过程中,作者意图表达的是脑中所想,而他能表达的是笔中所书,即转化-输出。由脑到手的过程,会出现脑补,也就是作者以脑中景象解释句段,使句段主观上增加了信息。而作者这些信息,读者并不能复原。
譬如,小芳受够了丈夫劈腿,摔门而去,毅然离婚。作品中表达道,“小芳丢下钥匙,摔门而去”。作者脑海里把它定为故事高潮,极具象征意味,画面是小芳毅然摔下家门钥匙,钥匙叮铃,清脆作响,一同婚礼的钟声。但读者所能看到的,只是“小芳丢下钥匙,摔门而去”。
所以,“晾”的关键不是回看,也不是隔多长时间回看,而是转变身份视角,把自己从一个创作者转变为阅读者。如果作者带着脑海固有所想来还原作品,而不是就作品还原所想,思维就被固定了。
“晾”展示了一个道理:当作者人生阅历、知识、修辞没有大进步时,作品改良的动力源是读者。注重读者,商业化强的小说自不必说。个性化强的散文、诗歌也需要作者自己这个读者。
换而言之,作品改成什么?怎样修改才算好?
长期看,归功于作者写作能力的进步。短期看,还是需要读者的帮助。

道理很简单,读者意识,难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作品没人看的作者是可悲的。
批评也好,赞同也罢,可怕的是“徘徊于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