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王会英:一躺下就胡思乱想,难以入睡是怎么回事

王会英
40年临床诊疗经验
个人简介:
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原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从事精神科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行医格言: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不知道入睡困难的朋友有没有过视频里的经历,晚上一躺下,大脑就开始不受控制地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各种想法和画面。
一睡觉,脑子里
就放电影的女士
门诊在8月初接到了这样一个患者:患者李女士,23岁,工作一年,自述近半年来难以入睡,一躺下脑子里就开始放电影,还有出现一些想法和声音。她强迫自己不去想,但是却发现自己的大脑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受控制。她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象一些场景:自己在上班路上遭遇车祸,家里发生了洪水和地震,被拐卖拉去嘎腰子,自己拿刀捅人......明明工作一天很累了,可是这些念头和画面却让她的大脑越来越亢奋,难以入睡。由此,她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了一系列不良影响:精神不振、周身乏力、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无精打采、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钝。在详细的沟通和面诊后我们发现,李女士受到一种思维的强烈干扰——侵入性思维。

睡前无法停止的胡思乱想
都与侵入性思维有关
焦虑和侵入性思维专家Martin和Sally指出,侵入性思维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经常毫无预兆,内容常常令人担忧、困扰或者怪异。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一闪而过,但有些人却会反复纠结于这些想法,从而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
当我们出现这种思维时,我们会本能地去压制它,比如我现在告诉你,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然后你的脑子里全是粉色的大象,这是心理学里面非常有名的后抑制反弹效应。我们越是压抑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情,越容易变本加厉的去想。

侵入性思维就像是一条恶龙,你越想要赶走它,压抑它,扼杀它,反而越容易越陷越深。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没有结果的事情也会越想越心烦,想到后面干脆就停不下来了。
而一些不当的应对侵入性思维的方式,比如说过分反刍、过分负面评价、压制等,常常会发展成为一些障碍的核心症状,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双向障碍、波动障碍。

你的胡思乱想
不仅仅和侵入性思维有关
除此之外,睡前胡思乱想还和以下原因有关:
1. 存在焦虑情绪,明明身体疲惫,头脑却很兴奋;总觉得心里有事儿,焦虑同样会导致无休止的担心、恐惧和胡思乱想。
2. 神经衰弱也会导致睡前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神经衰弱患者,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对外界更加敏感,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小事,可是在他们眼里就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心理压力也更大,睡前也更容易被一些杂念所干扰,导致迟迟无法入睡。
3.身体原因导致:身体瘦弱,血液等体液不足。则无法吸纳阳气,阳气飞荡则易胡思乱想。这类朋友容易经不住吓,突然出现的刺耳声或脚步声等,都能让自己一惊,大街上震耳欲聋的卡车声,容易让自己受不了。

睡前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
该如何改善?
1.睡前卸下情绪的包袱 一旦有情绪,立即发泄掉,运动,与亲友倾诉沟通都是不错的宣泄方法。
2.不要与念头、情绪对抗 不要打压负面情绪,不要压制念头,就如前文我们提到的后抑制反弹效应,我们越排斥睡前所产生的各种念头,我们就越有可能因为被他们而激怒。允许自己有杂念,有负面情绪,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3.形成健康的作息规律 从生理节律上看,每天晚上的11-12点会出现一个低潮期,此时会比较容易入睡。如果超过了晚上12点再睡觉,低潮期就会消失,此时的大脑就会重新出现兴奋的状态,睡前一胡思乱想的朋友应避免熬夜和晚睡。

使用一些
助眠小方法
①闭目入静法:上床之后,先合上双眼,然后把眼睛微微张开一条缝,保持与外界有些接触,虽然,精神活动仍在运作,然而,交感神经活动的张力已大大下降,诱导人体渐渐进入睡意蒙胧状态。
②睡眠诱导:聆听平淡而有节律的音响,例如火车运行声、蟋蟀叫、滴水声以及春雨淅沥淅沥声音的磁带,或音乐催眠音带,有助睡眠,建立诱导睡眠的条件反射。
③饮热牛奶法:睡前饮一杯加糖的热牛奶,增加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氨酸进入脑细胞,促使人脑分泌睡眠的血清素,促进睡眠。避免摄入咖啡、茶类、辛辣刺激类食物。平时也可以增加酸枣仁、百合、枸杞、桑葚、大麦、茯苓、栀子、莲子等清心助眠类食物的摄入。
如果做了各种尝试,依然无法停止胡思乱想,则建议及早就医,到专业的睡眠科室、门诊进行检查治疗。避免长期睡眠不足,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