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组织学和胚胎学知识点二 (软骨和骨)
1. 透明软骨的结构
1)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无血管神经淋巴管,但有大量的水,来自软骨膜和周围组织的营养组织通过渗透进入。
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内。周边部细胞小,单个分布,深部细胞成熟,多成群分布。
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色浅,胞质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具有分泌蛋白质的超微结构特点,线粒体少,大量脂滴和糖原。合成分泌软骨组织的基质和纤维。
同源细胞群:软骨陷窝深部的细胞多成群分布,这些细胞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
软骨基质 由基质和纤维构成。基质中硫酸软骨素含量高。纤维是胶原原纤维。呈嗜碱性。
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基质硫酸软骨素按含量高,不含胶原原纤维,故染色深。
2) 软骨膜:关节软骨除外,软骨组织周围覆盖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两层。外层含致密的胶原纤维,保护作用;内层纤维疏松细胞多,含有骨祖细胞。
2. 了解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1) 弹性软骨 软骨基质中含有大量弹性纤维,胶原原纤维较少。弹性强。
2) 纤维软骨 软骨基质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无软骨膜。韧性大。
透明软骨新鲜时呈半透明色,弹性软骨呈黄色,纤维软骨呈乳白色。
3. 了解软骨的发生和生长
1) 发生:在将要形成软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其中央的细胞分裂,依次分化成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后者形成软骨组织,软骨组织周围间充质细胞分化成软骨膜。
2) 生长:软骨内生长
软骨膜下生长
4. 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后者又叫骨基质。有血管。
1) 骨基质:由无机质和有机质构成。前者又叫骨盐,占65%,主要成分是钙磷。后者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占有机质的90%)和少量基质(主要含蛋白聚糖)。还有多种糖蛋白。
骨板:在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规律地成层排布,且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胶原纤维束同层相互平行,相邻两层相互垂直。
2) 骨组织中的细胞:由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最多,位于骨基质中,其余细胞在骨组织的边缘。
骨祖细胞 位于骨组织的表面,细胞小,梭形,嗜碱性,干细胞。
成骨细胞 位于骨组织表面,常排列成一层,胞体大,细胞核大而圆,嗜碱性。电镜下由分泌蛋白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表面有许多小突起,可与临近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形成缝隙链接。分泌基质和胶原纤维形成类骨质,同时向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参与类骨质钙化(重要)。还分泌糖蛋白和生长因子。当成骨细胞被骨基质包埋后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 位于骨基质内。细胞小,扁椭圆形,有许多突起,细胞器较少。胞体在骨陷窝内,突起在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可以形成缝隙链接。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有组织液。有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参与血钙平衡。
破骨细胞 数量少位于骨组织表面的小凹陷内。破骨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因而胞体巨大,胞质呈嗜酸性,含很多细胞核。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微绒毛,称皱褶缘,其周围环形胞质称作亮区(富含微丝,缺乏其他细胞器,可封闭皱褶缘形成溶骨微环境),皱褶缘深部细胞质含有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泡。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作用,参与骨组织的维持和重建,血钙平衡。
3) 功能:支持保护,人体钙磷贮存库。
5. 长骨骨密质的结构
长骨由骨密质,骨松质,骨膜,骨髓等构成。
骨密质:分布于骨干和骨骺。分为环骨板,间骨板,骨单位。含有一些小管道,内含血管神经。
1) 环骨板 外环骨板,内环骨板。横向穿越内外环骨板的小管叫做穿通管。
2) 骨单位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最多,是长骨起支持作用最主要的部位。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与穿通管相通)构成。骨单位的骨小管相互通连,最内层的骨小管开口于中央管。骨单位最外层的骨小管在粘合线以内返折,与相邻骨单位骨小管不相通。
3) 间骨板 填充在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
骨松质
骨膜
6. 骨发生的两种形式
骨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有两种发生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但骨组织的发生是相同的。骨祖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后者分泌类骨质,被包埋在其中,形成骨细胞,类骨质钙化形成骨基质。
1) 膜内成骨:顶骨、额骨、锁骨和不规则骨。在间充质内直接成骨。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成膜状——骨祖细胞——成骨细胞(形成最早的骨组织,称作骨化中心)——骨化中心向四周扩展——骨小梁——初级骨松质——其外侧间充质分化成骨膜
2) 软骨内成骨:四肢骨、躯干骨、部分颅底骨。
软骨雏形的形成
软骨周骨化 骨领形成
软骨内骨化 初级骨化中心形成
骨髓腔的形成和骨的增粗增长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骺板形成
7了解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激素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骺板软骨生长。甲状旁腺激素升血钙。降钙素降血钙。雌激素增强成骨细胞的活动。糖皮质激素抑制骨的形成。
维生素A C D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