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行记

2023-08-22 15:45 作者:沐止O_o  | 我要投稿

序 此时我走在乐山大佛隔岷相望的岸边,寻找一个能远眺大佛的位置。从路边喝茶打牌的大爷大妈旁边经过,沿梯而下,来到满是乱石的岷江边,再往前一小段距离,便是岷江和大渡河的汇流处。在这里远眺,可以看见半边身子隐于岩壁中的大佛。距离颇远,仍可窥得大佛之奇伟。 在得见大佛之前,我已是身困体乏。倒带似的回想,五月下旬和一整个六月,我脱离了日复一日宅在宿舍里的生活,开始我间歇的,从初夏一直走入盛夏的出行。这是我大学生活的尾声,也是我最平静安逸的一段时间,我得以借这段时间,借行万里路之由头,消弭大学四年未曾读万卷书的颓然,以此稍稍充盈我干瘪数年的灵魂。 京◎津 5月20日,天津。彼时的我走在海河边上,吹着河边四面而来的风。在一个游客眼中,这座城市是悠闲且富有历史气息的,行走在一条条街道上,四周的车马人流仿佛都慢下来,像海河水一样舒缓安然。河里游泳的大爷,初具热辣的骄阳,异国风情的建筑,林立的名人故居,这是我对天津全部的印象。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不经意挑了个特殊的日子来到这里,天津之眼的霓虹灯和底下攒动的人影,勾起我心底的一丝怅然若失,但河边的凉风又很快将它吹去了。 5月26日,八达岭长城。走过数个刻着毛主席字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我攀上一级级石阶,与无数个人擦肩而过。抚过城楼上的斑驳石砖,我闭上眼,想要感受它承载的厚重,听曾经擂响的隆隆战鼓。我脑海中浮现不出当时的境况。或许现在的我们离战火飘摇已经太远,曾经蜿蜒万里御守国门的雄关隘口,沐浴过血与火之后,如今只是一段沧桑的长垣。放眼城内城外的苍翠群山,如今尽归于一版图。 6月5日,天安门升旗。入夜之后,北京城的大部分街巷总是早早归于宁静,热闹悄然集中于少数地方。在一条条静谧的街道上骑行而过,奔赴日出时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这是一场盛大的神圣仪式,引起人们内心红色血液的沸腾。人头攒动,红旗飘扬。在人群里,有仍牙牙学语的小朋友,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带着后边推着轮椅的老伴儿,也有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上满是老茧的大叔。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流淌着相同的血脉,来致敬他们共同的信仰。国歌奏响,红日初升。 6月8日,天坛。林间的松鼠和啄木鸟很安然,各得其乐。月季盛放,古柏苍苍,蓝瓦红墙。祭祀之钟音犹在。立于圜丘之上,仿佛承天地福泽。 6月11日,颐和园。小山翠柏,亭台楼阁,明湖映日,长桥架虹。万寿山和昆明湖,山水相宜,行于其间,如临江南盛景,不愧为行宫御苑,皇家园林。 秦皇岛 6月13日清晨,北戴河。前一天临时起意买了凌晨的硬座,打着瞌睡到了北戴河。清早的鸽子窝公园,太阳的火热还未驱散海滨的清凉,海面反射的阳光却晃得人睁不看眼。路过鸽子广场,一群可爱的肥鸽子在我脚边咕咕咕的叫,我不由得忆起了家乡鸽子粥的味道。登鹰角亭,远望海平线,据说伟人就是在此观海,挥笔写就《浪淘沙·北戴河》,此时天边仍晨雾弥漫,近处的海波光粼粼,海潮翻涌,确是有汪洋浩瀚之感,得以一窥伟人心境。出了鸽子窝,沿海岸旁的公路慢慢走,林间悠然,海风拂面,虽独自一人行,却觉得怡然自得。我一直走,走到碧螺塔的长廊下,爬上一块突兀的礁石。走累了,就此坐下来听浪拍礁石的声音。天气很好,海风也很柔和,四周无人。远处的轮船蜗牛般远去,隐在海平线外的雾中。浪潮是海的呼吸,深邃绵长。我沉醉在这绵长的蔚蓝里,任轻缓的风将我的意识吹远。 回过神来时,太阳已经高悬。专程跑到仙螺岛坐了海上缆车。缆车晃悠在海面上空,时间仿佛被拖慢拉长了,我戴上耳机,音符在耳旁跳动,涛声隐约入耳,身体舒缓下来,有些困乏。下了缆车直奔酒店,一觉便是黄昏。楼下几百米便是老虎石公园。我带着迷糊的睡意,来到老虎石的海边。老虎石没有老虎,只有几块突兀伸出海岸线的礁石,上边挤满了结伴的游客。傍晚的风已带着些许凉意,西斜的太阳低低挂在远处青黛的山上,把整片天映得血红,血红色落到海面,海水也溶入了稀释的红。海边的风卷着潮水的低语,为喧闹的人声伴奏,我形单影只,有种因景而生的平静的惆怅。红霞渐渐暗淡,人影不断拉长直到不可见,海水吸收了最后一丝光亮,淡红隐去,显出深邃的蓝。沙滩外,霓虹灯亮起,我离开了沙滩,又一次漫无目的沿着岸边的公路往前走,路过一对点着小灯拍婚纱照的新人,一排闪着蓝光的树。我经过喧沸的刘庄夜市,绕了一圈回到酒店,躺在床上才发觉浑身酸疼。我翻来覆去,回味着刚刚的日落,也开始期待第二天的日出。 凌晨三点,我挣扎着爬起来,趁着夜色仍深,赶海看日出。酒店前台的大哥叫住我,疑惑的询问我为何独自一人。到达海边时天色已经逐渐亮起,凌晨的海边,清冷更甚黄昏,我不由得搓了搓手臂。我爬上一块伸到海中的礁石,躲在一个避风且看日出角度绝佳的位置,静静等待。太阳姗姗来迟,先到的是昨日盈满天边的霞。脑中回忆起小学时看过的巴金先生《海上日出》的只言片语,眼前的画面和遗留的想象慢慢融合。一束光从海面延伸向天空,并慢慢扩大,我终于理解“夜幕拉开”一词的含义。太阳一点点爬出海面,安静海水上的片片波纹,将红日破碎成跃动的翡翠,近处的海面因为光亮而褪去深沉,滩底光影摇晃。“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我感慨于目光所触的瑰美,也不由赞叹前人文采的斐然。若非读过一点文言文,此时的我必然只能瞠目结舌,不得一词。红霞赤金慢慢被刺目的光所掩盖,这片世界也清晰可见起来,我饱了眼福,单薄的衣衫已是有些经不住清冷的风,还是回去睡回笼觉吧。 再一睁眼已是日上三竿,我退了房,戴上耳机,抱着书包上了公交。我循着历史的痕迹,来寻山海雄关。老龙头,这座沧桑的入海石城,也是唯一一段海中明长城。旧时关隘仍在,浪已淘尽英雄,徒留墙上石砖,墙下细沙。这熟悉的城墙,在远处的京城外也有一道,它们是万里巨龙的遗蜕。龙头入海,龙身蜿蜒。距此不远的市区内,藏着名震天下的山海关。雄关庄严,关墙巍峨,“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嵌。以山海为名的厚重,隔着遥远的历史长河,仍给我强烈的震撼。只是雄关脚下,破落泥砖房宣告着时代的远去,给这座雄关平添残破的沧桑。 顶着烈日两日苦行,我筋疲力竭,终于挪动脚步攀上回程的车,瘫在座位上,这才回过神来,发现裸露在外的皮肤已成黑红色,或许已经有些晒伤。我苦笑,两天兴致勃勃,竟忘记给自己撑把遮阳的伞。但转念一想,我可以矫情地解释,这一块黑是北戴河的海浪,那一块黑是山海关的砖墙,这些就算做这里给我的烙印吧,孤独的旅人离开了这片山海,也带着这片山海远去。 离校 我终于是毕业了,我在大西门一步三回头,再多看几眼又小又破的小破师。以往我一直觉得我在这里没有太多精彩的经历,一切平淡普通得如过眼烟云。可在这离开的傍晚,走过光线暗淡的林荫下,昏黄的路灯刚刚亮起,人流依然熙熙攘攘。一些过往的片段在脑海里闪过,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亲切起来,四年里留下的脚印在眼前变得清晰。我知道,我或许是最后一次走这一段路了,踏出这个校门,是返程,却更像是离家。 长白山 从北方回到南方之前,我决定在北边再留一点足迹。经长春辗转到了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休息一晚便上长白山。 到长白山需坐一个小时左右的大巴。大巴在林间的路上一直往前开,两边是密密的苍翠树林,以我贫瘠的生物知识来看,大多像是松柏,树木皆高耸,掩住了我视线里的天空。阳光艰难透过层层叶子落下来,只留下不多的光亮,大巴驶过交错光影,像置身于海底隧道。我闭上眼,想象着俯瞰这片林海的模样,脑子里突兀蹦出熊出没中的山林,如今也算身临其境了。 长白山北坡的旅游开发已经相当到位,全程皆有大巴代步。到了半山腰,下了大巴,沿着人群和栈道走了一段路,远远看见一道瀑布从远处的山上倾下来,汇成一道溪流,漫过栈道下的乱石蜿蜒而过。瀑布算不上壮观,但却有着绸缎般的质感,水流泛着晶莹的白,和两边的灰白的山呼应,冰冷清丽。 沿着栈道走了一圈,路过小天池,池水澄澈幽碧,周围青松翠柏,引柳宗元小石潭记,大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池水和周边环境相合,确实有“悄怆幽邃”之感。 离开半山腰,乘面包车盘山而上去看天池。周围的植被从温带森林逐渐向高山苔原过渡。越往高处走,视野越开阔,也渐渐感到有些凉意,路旁从高大的树木变成了草甸上点点黄花,快到山顶时已经很少植物了,只剩灰黄色的砾石和土壤,由于是六月份,山上的雪已经化得差不多,只有远处背阴的山崖上才有一些冻冰。到山顶下了车,远远地看见一道人墙,沿着山道缓慢挪动。我跟着人群的脚步走到山顶的悬崖边上,踮起脚勉强看到一抹笼在雾中的深蓝色。再往前一挤,总算一睹全貌。脚下的山峰绵延而去,由灰黄逐渐转成暗蓝的影子,环抱成一个圈。迷蒙的水雾之下,一汪湖水映着天空得蔚蓝色,湖面平静,不起一丝涟漪,泛着一缕带着神秘的静谧。用圣灵纯净来形容它或许烂俗,但确是再合适不过,尽管周边游客喧沸,却依然无法影响它的神秘美丽,或许也正因如此,人们才会传开它的种种传说。可惜的是(其实也不可惜),没能看到传说中的天池水怪。 成都 在长白山的高铁站踌躇了许久,才决定订了飞往成都的飞机。中途转车经过沈阳,去看了一眼沈阳的中央大街和沈阳故宫,过程略。 三年多前到过成都,许多地方没去,粗略逛了一遍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再到成都,却也感觉有些疲累了,行程也懒散起来。混入成电,又参加了一遍毕业典礼。去了大熊猫基地,近距离看到了大熊猫小熊猫,憨态可掬。走在春熙路太古里的街头,形形色色的人潮在红绿灯下交汇又远离,我随波逐流的走,漫无目的。无论去到哪个地方,我总喜欢这样漫无目的的瞎逛,把静默藏在人群的热闹中。 成都的街头,辣椒“遍地生根”,这个无辣不欢的城市,和我这个不能吃辣选手格格不入。但肚里馋虫作祟,非要作死尝试川菜,只能说是又菜又爱吃了。 乐山 在成都街头瞎转几日,我总算决定把乐山选做我旅途到达的最后一站。这长久的行旅确实已让我精疲力竭。到乐山,一为跷脚牛肉,二为看一眼乐山大佛。 到乐山时已是当天下午,在美团上找了一家评分还算不错的跷脚牛肉,好容易挤出车站,便打车直奔而去 一个人点了两个人的餐,勉强吃了大半。自己吃饭总是觉得不够满足尽兴,这大概是一个人旅行的缺点之一。店里的小哥看我一个人,给我送了一瓶当地的饮料峨眉雪,我离开时还热情的跟我挥手。 我打车到了大佛景区,在景区外边徘徊,一想到还要走一段长长的路,像朝圣的僧人,我惫懒了,打消了进去的念头。我从景区走路离开,走过一条跨江的桥。桥上,岷江水奔涌向前。我背上的书包已经变得很沉,肩膀酸疼。我站在桥中间,望着远处岷江和大渡河汇流之处,心头似有所感。我走下桥,沿江而下,路过下棋的老人,散步的情侣,下到江边的乱石滩,再沿着往下走,江对岸的大佛渐渐显露出真容。 我往高处走了走,找了一个更好的位置,能看到大佛的大半边身体。我不信佛,但佛与山浑然一体的厚重足以让人心生敬穆,也不难怪世人礼啊佛,求权财,求康健,以此来作为心中寄托。我想起此前去过的杭州灵隐寺,天津的大悲禅院,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庙,见过其中僧侣,也见过宝相庄严,听闻声声佛号,只感其中肃穆,心中却难有所求。无所求之因,一是不信,隔着岷江水,佛不渡人,而在尘世的渡口,佛又如何渡人,二是求佛不如求己,佛像庄严,不如心念坚定。 我在江对岸平视大佛,静静站了几分钟,转身离去。彼岸世间佛,我敬心中佛。 后记 从写下第一段序到这篇文章的结尾,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到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写这篇文字想表达的内容了,基本全是零零散散的碎笔拼凑。一个多月里,在不同的心境中写下对之前旅行的一些回忆,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不尽相同。仅用来作为一篇对往事的记录吧。

行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