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不推荐!
前阵子在朋友的安利下看完了开播后热度不小的国产剧《猎罪图鉴》。说实话,仅仅开了开头的半集,我的情绪就有些绷不住,但看到针对此剧潮水般的好评后,我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全剧——不过是开着二倍速看的,这已经是我的底线了。
当我终于把全剧补完,我感受到的不是意犹未尽的满足感,而是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这种感觉与我高中时期终于把五百多万字的《斗破苍穹》啃完时的感觉颇为相似,观看到后期唯一支撑着我没有弃剧/弃文的原因只有一个——虽然味同嚼蜡,但我都看了这么一大半了,扔了有点可惜,干脆还是一口气看完吧。
总体来说,猎罪图鉴的个别小案还是给了我一些惊喜的,但还是失望大于期望。为了确认“确实是这部剧质量没跟上”而不是“我变得铁石心肠菠萝头了”或者“我的审美水平有所下降”,我便不记得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地看了一遍《非自然死亡》,(说起来,我战网id还叫“多次拒绝石原里美”)不得不说,两者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单元短故事撑起体量,并不断揭示主线线索,主角间的羁绊逐渐加深,而在尾声时他们也终于有机会完成主线——了结一桩萦绕在主角心中挥之不去梦魇一般的旧案。但是,咳咳,《猎罪图鉴》基本上是被《非自然死亡》完爆了。
所以我一直就想写篇文章来写写《猎罪图鉴》到底差在哪,并非我崇洋媚外不支持国产,相反我特别特别希望国产剧的产出水平能倒退十几年,不过,有句话叫知耻而后勇,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直面差距才能更好地做到提升。
(ps:谁让我是个拖延症死线战士还记错了阿B活动截至的日期,考虑时间因素,已经没有时间供我细(tuo)细(yan)构(xia)筑(qu)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路了,所以便想到哪写到哪吧,但愿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
(ps的ps:写到一半被人说我拿《猎罪图鉴》跟《非自然死亡》做对比是在碰瓷《非自然死亡》,想了想确实如此,这两者的战斗力好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写到一半把“拿两者做对比”的结构改了,主要还是分析《猎罪图鉴》的优缺点吧,《非自然死亡》部分仅稍稍提及,不再占太多篇幅了。)
正式开始漫天胡诌前还是得说一句,正所谓汝之蜜糖我之砒霜,每个人的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不会是相同的,即使某些方面相同,也会因为评价的主观性而很有可能给出差距甚大的评分,因此我所说的一切任何人都有不同意的权利,我会听,也说不定会改,前提是你的态度要尽量温和,否则我撤回我说的“我会听”三个字。
我对剧情向影视作品小说或是游戏的评价标准总体可以分为两项,一是故事的精彩程度,二是人设是否生动鲜活讨人喜欢。对于影视剧,演员的演技也是一项评价指标,不过这项指标其实也是归结到“人设”上,毕竟编剧笔下的角色再怎么灵动活泼,要是演员差劲,这个角色便不会打动人心;可编剧笔下的角色要是单薄了一些,凭借优秀演员的独到演绎,也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至于影视剧的服化道,小说的文笔,游戏的立绘(等等,立绘不就是人设的一部分么,咳),在我评价的时候影响量极低,只要不是差劲到让人没眼看便不会是加分减分项。
最后一点,所谓“立意”,“煽情”,在我看来不会是一个主要的评价标准,“立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在本就精彩的故事上加一个好的立意,会让精彩的故事更能引人回味,若是这精彩的故事没有任何立意,我不可能便因此便说这故事没有灵魂。“故事”和“立意”的关系好比去饭店点了份锅包肉,厨师在盛着可口锅包肉的盘子上放了一朵用萝卜雕刻成的花,我吃的开心,花也显得赏心悦目;要是盘子里没有萝卜,也当然无可挑剔:我要是冲着萝卜来的我为什么不点一盘群英荟萃?可若是那盘肉的味道一言难尽,或者干脆盘子上没有肉只有花,我该怎么给出好评?我该怎么填饱肚子?靠啃萝卜么?
之所以在开头就花这么多篇幅举例子讲“立意”,就是因为我对《猎罪图鉴》的最大不满便是来自它本末倒置的强行立意。大多数案件都沾点社会热点话题借此吸引观众,却每每浅尝辄止。影视作不是高考作文,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只要多点题多重复几次话题,老师看到你写的关键词就会认为你有好好扣题而给你高分”。编剧并没有花心思在案件情节上与立意多做结合,把立意建立在一个差劲的故事身上,我自然不会买账。
以整容医院案为例,本案的凶手是一名有才华,却总是因为性别容貌原因而遭受歧视的女性,她产生了容貌上的焦虑,于是选择了整容。可惜她遇上了一个变态院长,为了摆脱他,凶手选择铤而走险。案件的最后,沈翊通过居里夫人的故事进行了一次正能量价值观引导。我不是反感说教式的正能量价值观引导,但前提还是你作为悬疑剧本身要够合格,而且已经有了足够的情节铺垫,我才会愿意耐下心来听你讲解。故事情节方面,整容医院案的探案过程至少还经历了监控录像上的几次反转,还算是有所设计,杜城一派的传统警察也出了不少力。人物塑造方面,变态院长确实够衣冠禽兽,受害者女性们也各有各的可悲可同情之处,总体来说还是能接受的程度。
但还有几个案件基本没有警方推理的过程,受害人的人设不仅不让人觉得可悲甚至还在最后一刻更加崩坏。举例便是校园霸凌案。这一案中沈翊做了什么?他仅凭一个头骨便画出了它主人生前的模样,他通过阅读日记和观察素描作品判断出某一天的天气记录存在问题,他(或许是长得帅也或许靠着心理学知识)和一名女老师很聊得来,也在案件结尾打开了女老师的心扉得知了真相。这里我也烂得较真沈翊仅靠头骨就能复原人脸的神乎其神的画功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毕竟好评如《神探狄仁杰》系列也有着武功高强到像开挂一样的李元芳存在,但杜城传统一派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沈翊新技能警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已经有些失衡了。即使以“这部剧名字就叫《猎罪“图鉴”》而且沈翊是男一杜城是男二所以沈翊的作用和戏份肯定要高于杜城”为由忽略掉这些不合理性,这起案件的受害者人设做得也实在不走心。受害者在大榕树下的举动迷惑了包括我在内的诸多观众的情绪:你们做一对闺蜜不是挺好,为什么要这么极端?编剧可能会说“她就是因为遭受了霸淩所以性格才这么别扭这么极端所以造成这一切的悲剧还是校园霸凌你应该谴责校园凌霸不该纠结她的自残行为和扭曲想法”,或者说“遭受校园霸淩的现实原型有那么多你又不可能了解每一个被霸淩者的心思现实里总会有一个这么极端的人存在”,但不管故事有没有现实原型,编剧总该要对它进行艺术加工,将这么一个“编剧认为她很可怜而且观众也得认为她很可怜”但“观众们觉得她不可怜不值得同情”的角色抛在幕前,不仅使得编剧想要的价值观引导很没有说服力,还给我一种编剧在道德绑架我的感觉,“看,这个女孩这么可怜,你就不要管她经历的事和她做出的回应举动到底合理不合理了,你只要同情她,为她流眼泪就行了。”这实在是“立意”和“煽情”中最低级的手法。
更有案子连价值观引导环节都省略掉了,严重批评骗婚案。这一案实在莫名其妙,据说也是为了过审而不得不掐头去尾。且不谈被删改后的案件到底和编剧标榜的案件原型劳荣枝案有几分相像,“骗婚”这个词也仅出现在案件开头几名角色的口述中,在实际案件中基本没有存在感。在其它案中多把女性角色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这一案却把女性角色放在了犯人的位置上。她特别在意自己的美,见人时咬破自己的手指也要给自己涂上口红。可这个人设形象设定的意义实在不明确,她跟故事情节割裂严重,人设没有为剧情发展服务,因为此案压根没有情节发展。这个不完整的案件有太多的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清楚,观感无比差劲,基本没有推理元素。甚至连在其他案子中大放异彩的画像技能在本案中起到的也是副作用:要没有这幅画,沈翊也不会身陷险境。可笑的是编剧没有选择忍痛将整个案件删掉,而是依然把这个支离破碎的故事讲出来——因为没有此案,沈翊便没有落水的契机,也无法回想起雷队案的记忆。这让我感觉编剧讲了一集废话,案件纯粹为主线服务,它存在的唯一意义便是为了让犯人给沈翊一jio。本来故事就讲地不明不白,这下连立意都不知道立到哪里去了。
“煽情”也是类似的道理,一个好的故事,已经早早靠情节和人设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需要煽情的话只需要在关键节点稍加引导渲染氛围,观众的泪水便会瞬间决堤;可要是没有优秀的情节和人设做铺垫,想要仅凭感动了编剧自己的三两句台词便让观众大呼“太好哭了”,我的建议是,您可以上春晚包饺子了。
《猎罪图鉴》的问题在于它太想通过激起观众共鸣而抓住观众情绪,便总是有意无意用几句高深莫测的台词煽动气氛,却总是干瘪枯燥,适得其反。
比如整容医院案中,在审问毁容女的过程中,沈翊突然说了这样一段话。
“她应该没有说谎,镜子就像是人的二重身,她用尽了最大的勇气,也只是杀了镜子里面的自己。”
这句话让我浑身发麻,这句话要是作为一部小说里角色的台词还好,可从一个影视剧中的角色口中说出总觉得违和感满满。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出现在探案故事的中间段落,在这一时期,事件的真相对于观众来说还不够清晰,观众缺乏对案件中所有出场角色的准确认知。因为推理剧中角色立场出现反转是常有的事,所以观众们会本能地对出场角色有或多或少的怀疑。这个阶段的观众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故事的整体真相,对其他方面的关注不会太多。而在这样一个阶段中,编剧试图用一句台词来让观众对某个角色产生同情,实在是一件愚蠢的事情。真不是我铁石心肠,真相还不清晰,我怎么知道编剧在玩什么花样?“编剧为什么突然安排角色说这么一句话?”“会不会是编剧在刻意引导,让我们以为她真的是个可怜的角色,其实后期反转她才是真凶?”“她所讲述的一切,真的是真实的么?她所谓的可怜之处到底有没有其他隐情?”《猎罪图鉴》有太多次煽情出现在了错误的位置,实在起不到正面作用。
在煽情方面《非自然死亡》做的可谓一绝。即使是我最近一次在情节全都知晓的情况下再次观看,我还是数次在编剧想让我哭的瞬间湿润了眼眶。《非自然死亡》煽情靠的不是干瘪的几句台词,而是真相诉说完毕,角色们的立场已然鲜明,故事即将或已经尘埃落定时,交替出现几组画面组成的镜头语言和神曲《lemon》。(《lemon》曾经火过一段时间,我还一直惋惜这首插曲的流行没有带火《非自然死亡》原剧。)
因疲惫倒下才终于有时间看烟花的父亲,和在公寓里灯红酒绿肆意浪费幸福蛋糕的派对众;心如死灰没有放弃复仇狠然刺下第二刀的铃木,和仰面望天迎雪回忆自己过往的中堂;家路远迢迢的六郎和终于得以回家的美代子太太。每次lemon总能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响起,让观众本就酝酿地差不多的感情终于得到一个释放的机会,边哭边回味剧情。这种靠镜头语言而非台词或旁白的煽情手法是最高明的,也是最容易奏效的。
反观《猎罪图鉴》,结案后的回味环节也有,但恕我艺术造诣不高,实在无法从镜头反复捕捉的沈翊捧起颜料与涂抹画板的作画动作中感受到什么共鸣。唯一让我有点感触的是沈翊老师夫妇跳海后,沈翊所作的那副海边图画,事后品味一番,确实能体会出沈翊在用老师教他的技能缅怀老师的情绪。可惜,这段情节的问题还是出在“出现的时机不合适”上。不光是我,当时的许多弹幕都在问“为什么”,因为老师夫妇的投海自尽实在是出乎沈翊和所有观众的意料,但我们不是沈翊,我们和老师间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基础,比起伤心,观众们更关心的是老师投海自尽的原因:“老师真的是投海自尽了么?是不是被谋杀然后凶手伪装成自尽的?”“老师为什么要自尽啊,难道杜城的那番话杀伤力这么大,让老师甚至不愿意等几天与沈翊亲自谈谈就要自杀?”有太多的问题萦绕在观众心头,很难有人有耐心看完这段内心戏,巴不得倍速快进。
试想,若是将这段情节放到案件尘埃落定后,沈翊深夜在家中孤独绘图无语凝噎,老师的儿子了解真相后抚摸着保留下来的父亲画作猛男落泪,两个场景穿插着过往的生活细节,配上优秀的音乐,把这些展现给已经完整了解了事件真相的观众们,观众们才会心疼因为误会而不欢而散,又因为误会而抱憾终生的老师一家。这样的煽情感染力想必会远超原剧。
好吧,说回最主要的故事的精彩程度,和人设是否生动鲜活讨人喜欢这两方面。故事精彩程度这方面我在“立意”部分已经多次提及,《猎罪图鉴》的许多故事精彩程度并不高,这本是一部以探案为核心的悬疑剧,可编剧为了突出沈翊,总是让画像师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人的刑侦手段的作用。正因如此,推理和破案细节方面自然有所削弱。而且《猎罪图鉴》作为短篇单元剧,基本没可能做出荡气回肠的庞大剧情或是埋藏了许久的伏笔横跨十几几十集之后终于揭晓带来令人惊喜的反转,这方面不能过于责怪《猎罪图鉴》的编剧,只能说这部剧的结构设置让编剧难以在此方面有所发挥。在死因上做出多次反转的家暴案,在人际关系和真实身份上做出多次反转的金库抢劫案,还有在人物情感态度和作案手法上做出多次反转的诈骗案已属这堆平庸之案里难得有闪光点的部分。
不过有一个我感到非常可惜的情节我觉得值得单独拿出来讲一讲,诈骗案结尾,沈翊询问杜城“这种诈骗罪大多会被判多久”,得到“三到十年不等吧”的回答后,若后所思,随后孤身一人找到诈骗犯兴师问罪,明知诈骗犯很危险却不做任何防备,甚至刻意激怒犯人。恼羞成怒的犯人果然掏出刀来准备伤人,索性被及时赶到的杜城救下,诈骗犯落网,沈翊也没有受伤。这一桥段乍看似乎莫名其妙,但事后看到别人的解释:沈翊听到害死自己敬重的老师的诈骗犯居然只会被判三到十年,觉得这种程度的刑罚完全不足以抵消烦人的罪孽,为了加重犯人的刑罚,他选择孤身犯险,故意激怒犯人,如果犯人的罪行多了一条“杀人未遂(甚至还是袭警)”,那么他的量刑就会严重许多。
初听这个解释我只觉得惊艳,我前头讲过,我认为剧情向作品中,最重要的两点便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偏偏有些桥段,“只有这样的的角色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且合理不突兀”,“让角色做出这样的举动更加巩固和立体了这名角色的形象”。这两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让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和人物形象的立体程度都达到一个极端。说回《猎罪图鉴》,这种“自损八百伤敌一千”式的举动,或许只有沈翊这种疯狂的艺术家做得出,而做出这种举动的沈翊则更是把他对老师的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毕竟他是因为老师才走上了艺术家的道路。两种想法如正反馈一般越想越让人觉得合理,越想越让人觉得带劲。唯一的问题是:这些统统没有在剧中正面展现出来,而只是通过观众的评论所展现,听说这又是为了过审而做的删减所致,因此,也只能说一句“可惜”了。
再讲讲人设。作品中可以,或者说应当有案件外的日常篇幅,因为它方便塑造人物形象,也能作为案件间的调剂。但不宜过多,否则便是喧宾夺主,尤其在描写角色间的关系上,观众怎么看待怎么嗑CP无所谓,但要是编剧在这方面用了太多笔墨,有硬拉CP之嫌,我只会投以鄙视的目光。
在这方面《非自然死亡》做的火候刚刚好,在单独角色上,少男心思满溢的六郎,不愿单身总参加联谊会东海林,外刚内柔小事怂大事先刚后怂的所长,不管从剧本设置还是演员展现来看都显得很讨喜。而在角色见的关系上,美琴与东海林“不是朋友”的闺蜜情,美琴与中堂的战友情,东海林对少男六郎的揶揄,还是中堂与所长的老年人交情,也都能做到莞尔一笑。
《猎罪图鉴》在总体上做的还算让人能接受,沈翊自带艺术家孤傲气场却又不显得过于冰山高冷,杜城……且不谈他演的形象到底是个刚入职的毛头小子还是雷厉风行的成熟警察,没让人看出陆展博的影子就已经算成功了。呆萌的李晗,胆大心细的何溶月戏份虽少,但人物形象也并不单薄。两位男主角间的关系在后期愈发亲近,但我觉得远没到部分人所说的“编剧卖腐”的程度,要是两个屡屡犯险的警察经历了那么多案件后还没产生点羁绊和默契的话,我才会觉得奇怪。沈翊,李晗,蒋峰之间微妙的三角关系也处在合理的区间内。
但个别配角实在让人不舒服。且不谈在众多支线案件中念台词痕迹严重的一些小角色们,毕竟他们在故事的发展中可能无足轻重。但警察局里的两位老干部的演技也并不自然,这实在败坏观众的好感。比如多次出现的闫刑警审犯人桥段,刑警演员的表演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张局长总给人一种对谁都不耐烦的印象,基本没让人感受到角色介绍里写到的“和蔼可亲”一面,安慰吴姐的那一幕戏,跟吴姐一对比,完完全全没有真情流露的感觉。还有存在意义不明的板报阿姨,“小杜,你说这个小沈啊,帮我出板报出了一半,人就跑了,有什么火烧眉毛的事啊?”我是真的难以理解为什么编剧要加上这句莫名其妙的台词……还有蒋峰怒斥俊辉间接导致一根筋的俊辉牺牲的桥段,仔细理一理的话,俊辉牺牲好像没有什么必要性,就算有,也难免会有观众把这份责任推倒蒋峰身上,编剧在没有任何推动剧情必要性的情况下加了一段容易引起不满的情节,恕我难以理解编剧的高深用意。
动笔至此已是深夜,停笔的原因很简单:再不投稿就要到死线错过活动时间了!不过其实我想说的大部分话也都完整地讲完了,那么便是例行公事的总结阶段。
我确实一直都在嫌弃,在如今的流量时代下,真的难得见到十几年前那样高质量的精致作品了。但即使大环境再烂,我也不愿意以“相对其他人来说,他做的已经够好了”为由给一部我心中只值55分的作品打80分。就好像上小学时老师家长批评我时说的那样:“你干嘛要跟班里成天考倒数第一的人比成绩,你得像班里的第一看齐,跟他比成绩。”现阶段,我并不推荐别人来观看《猎罪图鉴》这部剧,因为他不值得,我有那么多我认为“值得”的好作品都没发出去安利呢,我干嘛要非那番口舌推荐这部质量并不算上乘的剧呢?
但人都会护短,何况这是部在烂剧满天飞尤其缺少优秀国产推理悬疑剧的当下,难得一部还偶有闪光点的国产推理悬疑剧了。《猎罪图鉴》的结尾明目张胆挖坑续作的行为虽然不齿,但好歹不至于像某些作品一样让人遥遥无期地盼望下去。《猎罪图鉴》肯定会有续作,等哪天《猎罪图鉴》真的出了第二部,我回去看,但我不会抱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倒不是我对编剧没信心,而是我深知有期望便会有失望的道理,把期望值降低,那么便更容易收获惊喜。
希望到时候我不会像看唐人街探案三那样吐槽吧,唐人街探案系列一二两部把我看得够烦了,我还是去看了第三部并成功把我看吐了,只是因为“我都看了这么多了,扔了有点可惜,干脆接着看看吧”。希望到时候我看完写出的八千字长文满溢的是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