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称中国为“印度”,确有其事,且其由来已久

2022-11-30 14:09 作者:行道者  | 我要投稿

一 、今天知道当年欧洲人称中国为“契丹”的人,已是相当少见,堪称有学问;知道当年欧洲人称中国为“印度”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若非宿儒,必是怪杰。

 

南京大学杨晓春教授有篇文章,《“中国”和“印度”》(《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欣赏。据该文考证,在历史上, 存在称印度为“中国”、称中国为“印度”的情况。这一点,确定无疑。


例如,14世纪20年代,鄂多立克由海路东行,到达中国,其在游记中就写道:“在我东航大洋海若干天后,我来到吾人称之为上印度的著名蛮子省。”蛮子省指南部中国,言下之意,中国就是他大脑词库里的“印度”。可别小看这位鄂多立克,他的游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仅次于马可·波罗的游记,他是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中期100年间的欧洲修士中对中国地理描述得最为详细的一位。


又如,1338-1353年,意大利人约翰·马黎诺里在教皇派遣之下率领使团到达中国,他称中国北方为契丹,称中国南方为蛮子,又称“蛮子”为“最大印度”。教皇、使团是什么概念?在那神权大于人权、教权大于政权的欧洲,教皇可比中国皇帝牛多了,使团也比钦差大臣牛多了。使团这么称呼中国表明,把“印度”这顶帽子往中国头上戴,是当时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再如,有一幅1375年的Catalan地图,是当时欧洲所知世界的总体概貌。就是此图,在中国的东面、南面示意性地画了许多岛屿,南部的岛屿中题写“印度群岛海,海中有7548个岛屿,长着香料”。当然,这个印度群岛,欧洲人又称之为“大中国群岛”。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欧洲人称呼中国不限于上述“上印度”“最大印度”等名号,有时也称中国为“东印度”“西印度”等。


笔者手头有一本法国学者安田朴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书中写道:


“根据蒙田的判断,在16世纪末左右,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人都看到了中国的重要地位。但在这种关注中,对中国确实远不如对像发现印度——西印度那更要震动人心的事受人重视。”(第47页) 这里的西印度就是欧洲人观念中的中国。


“我们觉得任何严肃的思想家都应该扪心自问:既然‘西印度’刚被发现就向蒙田提出了一些非常地道的‘哲学’问题,那么为什么发现得要早得多的‘东印度’却从未激起如此之多的情绪呢?因为到了最后,这些耶稣会士和其他传教士们的争论和对立突然间促使‘文明的西方’认识和思考中国了,而耶稣会士们本来就是‘东印度’的发现者。”(第48页)


有西就得有东,那么“东印度”何所指?也是中国。据林鹏、诸玄识、董并生《西方中心论批判》第2卷的考证,在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地理概念中,“印度”一名正是用来指称中国的。西方人把中国叫“印度”不是什么新鲜事,其来已久。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欧洲人朝思暮想、苦苦追寻的“印度”,就是中国(大明)。而且什么“东印度”“西印度”,起初所指都是中国。


欧洲人称中国为“印度”,这是历史事实,抹杀不了,逃避不掉,也遮掩不住。因此,在当年西方翻译者的笔下,将花拉子米写的“九个数码”来源地翻译为“印度”,未必不是指今日的中国,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很大、极大,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二、欧洲人为啥要称中国为“印度”?


那,欧洲人为啥要称中国为印度呢?这个你去问欧洲人好了。


但你去问欧洲人,欧洲人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你去问阿拉伯人吧。因为,那是阿拉伯人告诉我的。


怎么回事?发生了啥事?


也没啥。试想,当阿拉伯人与欧洲人进行贸易的时候,欧洲人自然会问,这些丝绸、香料……哪产的?商人都贼精贼精,精到精光透亮是吧,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商人们不会将真实的产地告诉自己的客人,于是乎商人就回答:“这个来源地吗,就是‘印度’。”这个很容易理解。


贸易做得多了,“印度”成了高频词,“印度”的名声因此传播开来,欧洲人也就信以为真。


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想撇开中间商、二道贩子,想买到“印度”的直销货,想让“印度”直接供货,欧洲人就搞起了地理大发现。结果是,他们真就满世界地找“印度”的杭州,“印度”的泉州,“印度”的广州。


这大约就是欧洲人为啥称中国为“印度”的历史真相。


三、欧洲人管中国叫“印度”,那又怎样称呼印度呢?


那时欧洲人对东方历史地理懵懵懂懂,对东方世界又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向往之。受了中间商的大忽悠,称呼中国为“印度”,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印度”是指中国,那当时欧洲人又怎么指称印度呢?


实际上对印度别有称谓。当年,达迦马发现新航线前往马六甲经过印度次大陆时,称其为“小阿拉伯半岛”。看清楚没?“小阿拉伯半岛”!这就是西方人当时对印度次大陆的地理观念。记牢了,啥时候欧洲人说“小阿拉伯半岛”了,那他才是在说印度。


四、欧洲人管中国叫“印度”的起止时间


杨晓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印度”是古代欧洲泛指印度、远东的一个模糊的名称。说是在13 -15世纪,还断断续续仍有人使用,“上印度 ”这一名称到 17世纪尚流行。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判断,那么欧洲人管中国叫“印度”的起始时间为13世纪。


结束时间是,传教士来华之后。


五、十二、欧洲人称中国为“印度”溯源(举例)

在刘洁《象雄与嚈哒关系考略》(《中国藏学》2015,01)的注释中,有如下文字:


对于印度河流域以东的地区,即使是号称“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也坦承,“谁也说不清那里是怎样的一块地方了,印度东部的所有说法是无人去核实的”。(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0页)。


直至公元7世纪,《宇宙志》的作者仍坚持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到达被称为迪米利克·埃维拉特 (Dimirica Evilat)的第一个印度的边界。”(参见拉文纳的无名氏(7世纪)所著《宇宙志》,V,28.引自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Z],中华书局,l987年,第ll2页).


刚巧,杨晓春教授推荐的书《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网购到了,翻开一看,里面果有对《宇宙志》的介绍。除了说“第一个印度”的边界谁也没办法到达以外,《宇宙志》的作者还视远东为三个印度所构成,它们分别是:1.“迪米利克·埃维拉特” (Dimirica Evilat)的印度。2.“泰尔曼蒂卡”(Thermantica)和“埃拉米蒂斯”( Elamitis)的大印度。3.赛里斯-巴克特利亚(大夏)印度(Inde Serica Bactrianis)。(114页-120页)


因为书中说,“迪米利克·埃维拉特” (Dimirica Evilat)的印度,其边缘位于有人居住的世界的东方,到达它的城市需要经过无法通行的沙漠,且那些城市名单里面有“秦那”(Sinna),所以这个印度当指以今地理言之的中国(第一个理由,中国是三个印度最东边的那个。第二个理由,中国西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三个理由,“秦那”即“秦尼扎”,Tzinitza;又称“秦尼斯坦”,Tzinista。这是梵文Cinasthana,“震旦”的一种希腊文译法,“震旦”即中国)。其他的两个印度分别指以今地理言之的印度、阿富汗及周边地区。


这书里,吉多的说法与此相若。他说亚洲的四至边界如下:


东部是迪米利克印度沙漠大碛,根本无法涉过那里,唯有天才知道印度以远部分的情况;南部是流经第三大印度、泰米曼蒂克和埃拉米特的一大洋,当然也是这同一洋与波斯、阿拉伯半岛和下埃及相连接;北部是赛里斯洋和里菲(Riphei)群山。塔纳伊斯河(Tanais)即于此山脉中发源。(121页)


6世纪,科斯马斯在《基督教国家风土记》中写道:“对于最遥远的地区,我想讲一下秦尼斯坦(Tzinista)和其他市场。锡兰可以收到丝绸、芦荟和丁香花、香薷、檀香木和其他因地而异的产品……印度大陆的其他部分由发运丝绸的秦尼斯坦所占据,在此之外就再没有其他地区了,因为东部由大洋所环抱。”(109页)


以此可知,当时欧洲人管整个大陆叫“印度大陆”,秦尼斯坦即中国是在这个“印度大陆”的最东边的部分,再往东就是太平洋了。


4世纪,《世界所有民族的状况》一书,在介绍过一些民族后说,“再接着是大印度。据传说,那里出产一种Triticum布(疑为Sericum,即赛里斯布)和各种不可缺少的食物。他们也过着同自己邻居一样的幸福生活,盘踞在一块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共延伸有210站之遥。”(91页)


“赛里斯”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独指中国,有时凡是生产、贩卖丝绸的都被称为“赛里斯”。但,这里的“大印度”特指中国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第一,这里说的是出产丝绸,中国素以出产丝绸闻名于世。第二,又说到出产各种食物,中国也素以产出各种食物著称于世。第三,中国土地辽阔,农业发达。他说的几点,都能和中国对上号,不容易和其他国家对上号。


由上述情况可知,欧洲人称中国为“印度”可谓是种“历史传统”,并不是到了12世纪或14世纪之后,一时心血来潮忽然就称中国为“印度”的。





称中国为“印度”,确有其事,且其由来已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