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林宏鸣:在艺术和市场的“平行”中创造“交汇”点(节选《贞观盛事》篇)

2023-06-20 16:13 作者:长清短清  | 我要投稿

林宏鸣

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长,上海大歌剧院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终评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校董,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巴黎索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小城市剧院发展联盟理事长。十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研究工作30余年,历任上海市文化局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京剧院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任总经理,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


20世纪90年代创新实施了以演出为中心的院团运营机制改革。在上海京剧院负责出品的原创剧目,先后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第一名、第十届文华大奖榜首、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一。仅用一年时间使原排名末位的上海歌剧院的演出收入跃居上海第一,两年后跃升为全国第二。


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创新实施了橄榄型运营机制、播种式观众拓展、大营销集成思维和差异化品牌战略。东艺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名列前茅,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在全国排行榜中仅次于国家大剧院。


2018年任文化和旅游部“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同年获十大“中国演出杰出贡献奖”。2022年获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特别贡献奖”。先后发表《演出市场的培育与剧团运作机制的转变》《探索现代剧院的管理之道》《构建以演出为中心院团运营机制的逻辑与路径》等文章六十余篇。


用机制改革解决创作和演出脱节的难题

1996年9月,在上海市文化局机关工作了十一年半的我,服从组织安排去了上海京剧院工作。那时文艺院团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为此我在京剧院率先进行了构建以演出为中心的运营机制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向演出要效益、向创作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率、向发展要潜力。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创作和演出的关系。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上海京剧院打破常规,三箭齐发,半年多的时间里同时创排三台新剧。即新编神话京剧《宝莲灯》、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和现代京剧《一方净土》。


知名编剧戴英禄先写出了《田舍翁魏征》初稿,我主持召开了三次创作会议,讨论剧本,确定体现风格,组成二度创作班子。我又和主创、主演11人赴陕西深入生活,收集资料。期间,大家收到了从北京传真到西安的剧本修改稿,但看了以后都觉得不理想。在回上海的火车上,我们一路讨论,情绪普遍有点低落。我觉得剧本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虽然突出了魏征,李世民却被有意无意“贬低”了。我说魏征代代有,李世民则不常有。我认为,在人物塑造和关系处理上,不宜采取“水落石出”的做法,而应采取“水涨船高”的办法。


非常感谢戴英禄和梁波两位编剧,在吸纳了包括导演陈薪伊、主演尚长荣等人的重要意见后,于4月初改出了第三稿,最终拿出了排练本,定名为《贞观盛事》。在讨论该剧舞美设计方案时,我又跟舞美设计师说,你们的设计很出色,但我有一个额外要求,前面两轮演出时请设计师一起参加拆台装台。他们先是一愣,但马上就明白过来了。当时舞美方案需要100多万元资金,我可以想办法解决。但如果装台要好几天,运输要很多辆集卡,就会给后续的演出造成很多困难。剧目在创排时,必须考虑方便演出这一重要问题。


时间紧迫,我给当时文化局分管艺术的局领导打了个电话,说得马上进入排练了,领导排练本还没看,我们先排起来,到时有什么意见我们再修改。


1999年5月4日剧组正式建立并开始排练。不久后的一个晚上,文化局分管艺术的局领导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听说你主要精力都在《贞观盛事》上,可《宝莲灯》和《一方净土》才是重点啊。这话也有原因,因为担纲主演《宝莲灯》的是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上海京剧院五位青年主要演员。而展现缉毒战线事迹的现代京剧《一方净土》是又一个突破尝试。在创排过程中,我作为法人和新剧的出品人,凡有艺术问题、经费问题、主演问题、演出宣传推广问题都要去解决,但《宝莲灯》的导演是京剧院副艺术总监,《一方净土》的编剧是京剧院艺术总监,他们经验丰富、工作负责,我们在三部戏中各有侧重。


《贞观盛事》首演新闻发布会后的次日,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亲临京剧院排练场,对剧目创排提出了重要指导性意见。争分夺秒,边改边排,6月25日,《贞观盛事》终于在天蟾逸夫舞台如期首演,参加上海市国庆50周年献礼剧目选拔。《宝莲灯》和《贞观盛事》先后在上海公演后,分别受中宣部和原文化部的邀请,赴京作献礼演出。

8月下旬,《贞观盛事》在北京国安剧院作国庆献礼三场演出,获各方好评。


8月24日,原文化部邀请首都戏剧专家座谈《贞观盛事》,与会者给予该剧很高评价。中国文化报时任记者赵忱在“《贞观盛事》叙说大唐传奇”报道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与上海京剧院接触,大家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他们非常明白自己是在干什么,这就与糊里糊涂干糊涂事的作风很不同” “《贞观盛事》确如上海京剧院所言,献礼,拿得出手;走市场,将受到观众的欢迎。剧目其实就应该如此存在”。


《贞观盛事》剧组返回上海后,8月28日,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炳华,副市长周慕尧,市政府副秘书长殷一璀等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亲切会见院领导和剧组主创、主演,并听取了《贞观盛事》剧目赴京演出的情况汇报。


2000年10月,原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南京举行,参评剧目达62台,其中18台曾经获得文华大奖,《贞观盛事》是艺术节上是“年龄”最小的新戏,一起争夺原文化部首次设立的全国性综合艺术大奖,最终为上海获得了第一个“中国艺术节大奖”。


既要能获奖,更要有市场


紧接着,三年一届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于2001年12月举行,地点也在南京。包括香港京昆剧团在内的20多家京剧院团的24台剧目参评,第一次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中国京剧院选派了京剧名家耿其昌主演的《瘦马御史》。


一年前我们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把南京作为主场来“打”,已经用尽所能做足宣传,这么短的时间再去,如何“造势”成了一个难题。思虑再三,我们精心策划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着眼观众,策划了“《贞观盛事》与您有约”观众见面会。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时,事先得到南京方面的消息,《贞观盛事》“未演先热,一票难求”。10月5日首场演出非常轰动,第二场演出前,“黄牛”手中仅有的几张票子已从150元涨到200多元。剧场里已座无虚席,而剧场外还聚集着要看戏的一两百无票观众。紫金大戏院只好请来警察维持秩序,警察说让上海京剧院的领导来做劝说观众的工作。我便到剧场门口跟大家说:“非常抱歉,我也没有票。感谢大家这么喜欢这部剧,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为大家演出。”新华社当时还报道了剧场门口这罕见的一幕。一直到演出结束时,在场外等了近三个小时的数十位无票观众终于涌进了剧场,但他们看到的是演员们的谢幕。


因为“再来为大家演出”有言在先,所以在参加京剧节前,专门策划了“《贞观盛事》与您有约”的南京观众见面会。12月5日,我和导演陈薪伊,主演尚长荣、关栋天、夏慧华、陈少云等冒着瓢泼大雨驱车赶往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数百名戏迷零距离相会。见面之前,两场演出票已经售罄,我们还专门找了京剧节组委会,想方设法“回购”了15张演出票。见面会的最后,进行抽奖,中奖者花一元钱可以得到一张演出票。有记者采访时问我,既然戏票已经售完,完全可以“卖”给戏迷,如果这点钱京剧院觉得无所谓,也可以送出去,为什么要收一元钱呢?我说送票不是“方向”,看戏还得买票。如果仅仅是原价卖给观众,就失去了这次抽奖活动的意义。结果当地媒体为此作了醒目的报道。


第二件事,着眼剧目,发起有奖征求《贞观盛事》修改意见的活动。《贞观盛事》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亮相,收获了广泛的好评,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被誉为“艺术节上最受观众欢迎,演出场面最火爆的一台戏”。新华社也在10月5日用“突破的魅力——京剧《贞观盛事》侧记”为标题作了突出报道。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好评之下仍有很多修改提升的空间,便策划了在南京和江苏媒体刊载消息,有奖征求观众对《贞观盛事》一剧的修改意见,一旦采用,给予奖励。媒体用上海京剧院花钱买意见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影响。


第三件事,着眼评委,公开“做”评委的工作。大多数评委对《贞观盛事》已比较熟悉,有的看过好多遍了,如何才能避免评委的审美疲劳呢?评委场演出时,我跟主演、主创们说,演出结束后我先上台介绍些情况,大家尽快卸妆,然后再次登台跟观众们进行互动性的演后谈。


演出很顺利,观众席掌声如潮。谢幕后我走上舞台,讲述了获得中国艺术节大奖后,《贞观盛事》这部戏一边演出一边修改,七稿八稿、没完没了的过程。我们带着这部剧目到大江南北巡演,在厦门还连续加演了两场。2001年1月1日零点,在上海东方电视台台长的支持下,在东视剧场作了新世纪的第一场直播演出,并通过东方网首开网络直播演出的先河。我还拟了两句“广告语”:“看《贞观盛事》,迎中华盛世”。到南京参加京剧节前的10月上旬,《贞观盛事》在台北连演多场,一炮打响。紧接着又赶赴香港,作为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的“中国传奇-香港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取得了空前成功,受到主办方的高度赞誉。等到主演、主创登台和观众见面时,观众情绪高涨,场内沸腾。有观众大声高呼“京剧万岁!”等口号,我相信身临其境的评委一定会受到感染。

2001年12月16日晚上,我邀请董圆圆和所在剧团,在上海艺海剧院演出京剧《洛神赋》,来看演出的领导问我:“京剧节怎么样啊?”,我便回答说:“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说完就有点后悔,话说得太满了,万一是第三、第四呢?因为事先了解到本届金奖虽然会比前两届多设一两个,是三个。但我既没有去打听评奖消息,也知道文无第一,一切皆有可能。次日凌晨四点多钟时电话铃响了:“林总,金奖第一名。您睡觉吧。”尘埃落定,我没有感觉意外。唯一意外的是,金奖评出了5个。在12月17日晚上进行的颁奖晚会上,《贞观盛事》囊括了所有单项奖。





林宏鸣:在艺术和市场的“平行”中创造“交汇”点(节选《贞观盛事》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